7.安平路6769號間巷道隘門 / 民生路與海安路路口

創建年代:清代中期

歷史沿革:

清代中期,臺灣治安問題讓官員疲於奔命,「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之禍,人民生活也苦不

堪言。清同治元年(1862)臺灣府城有城防聯境之設,幾間廟組織為一聯境,一起防守一處城

門。而較小的街廓內防衛,則設立隘門加以防衛,杜絕宵小與盜賊,入夜後隘門關閉,街坊內

派人守更。早期府城內的古街多處設有隘門,今此隘門已不存。[1]

洪敏麟在民國66年(1977)進行「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誧計畫」當時尚有紀錄到此「隘門」。

及至民國81年(1992)臺南市政府開挖地下道時隘門被拆除。

環境描述:隘門位於外新街,在早期府城外南邊商業街廓內(原安平路與海安路會口西南角)。

MVIMG_20190626_144247.jpg MVIMG_20190626_144323.jpg
原安平路6769號間巷道隘門 / 民生路與海安路路口 原安平路6769號間巷道隘門 / 民生路與海安路路口

 

 

 

 


檢視較大的地圖

 

[1] 洪敏麟《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頁105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永固金城 /臺南市中西區民生路二段

創建年代:光緒元年(1875)

歷史沿革:

清同治十三年(1874)牡丹社事件,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加強海防,其中首要之務便是在臺灣府二鯤鯓修建「二鯤鯓砲臺」(亦稱:億載金城),以三合土採用「夯土」工法。

光緒元年(1875) 沈葆楨以為防守城西,設置「永固金城」,俗稱「土城」,其主要建築法,採用三合土以「夯土」築成防守城堡。與鎮海營距里許,防守內陸與安平鎮路間,東側保衛府城,西向照應安平。[1]

日治入臺,將「永圖金城」改設痲瘋病院(避病院),做為痲瘋病院的「隔離區」,稱為「臺南濟生病院」。戰後「濟生病院」改為「空軍醫院」(1983年遷院),原建築已不存。

環境描述:其址在原「空軍醫院」。日治已廢 。

IMG_20190626_143603.jpg IMG_20190626_143522.jpg

 

臺南市中西區民生路二段 ,,戰後「濟生病院」改為「空軍醫院」(1983年遷院),原建築已不存。

 

 


檢視較大的地圖

 

 

[1] 洪敏麟《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頁105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臺灣府城艮方砲臺 / 臺南市東區長榮路32巷(長榮中學南側門出口處)

清道光十二年(1832)張丙反清事件平定後,為強化城防,清道光十五年(1835)臺灣府城相關城門以磚石添砌外城,唯有大東門外圍植莿竹,大東門外城並新建銃樓兩座,用以鞏固城防,安定人心。

其中一座銃樓位於東外城東北,居八卦「艮」方,故稱「艮方砲臺」,可惜此砲臺今已毀。清光緒十一年砲臺北側臺南長老教會創建「長老教中學堂」(今長榮中學)[1],日治時期傳統城防改為新式武器,砲臺的軍事地位喪失,逐漸荒蕪,終至被拆除。

環境描述:艮方砲臺防守臺灣府城東北側,位於臺南市東區長榮路32巷,長榮中學南側校門出口處。 

艮方砲台 (6).jpg 艮方砲台 (3).jpg
長榮中學南側門出口處 臺南市東區長榮路32

 

 

 


檢視較大的地圖


[1] 洪敏麟《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頁105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臺灣府城巽方砲臺 / 臺南市東區光華街8

清道光十二年(1832)張丙反清事件平定後,為強化城防,道光十五年(1835)臺灣府城相關城門以磚石添砌外城,唯有大東門圍植莿竹,並新建銃樓兩座,用以鞏固城防,安定民心。

銃樓即砲臺,其中一座位於東外城東南,居八卦的「巽」方,故稱巽方砲臺,乃是臺南市僅存的陸地砲臺。及日治時期,傳統城防因新式武器功能不同,砲臺的軍事地位喪失,逐漸荒蕪,終至廢棄。民國三十七年(1948)修禪院承租此地,建設齋堂以供唸經禮佛;砲臺因此納入寺院之中,與外界隔開而得以維持舊貌。

砲臺坐北朝南,呈長方錐狀的平臺,基座與四角隅以花崗石材構築,堅強穩固;壁體以老古石夯實土方,外敷灰泥。北向立面圓拱門洞居中,以供進出;兩側方窗以供通風,長方門洞最左以供登上平臺;皆以花崗岩石條構築,表現傳統建城工法。

修禪院近年重修,拆除老舊齋堂,砲臺得以臨街展現雄風。砲臺銃口猶存,登臨平臺,紅磚青苔尚存古意。[1]

DSC_7201.jpg P1860626.jpg

 

 


檢視較大的地圖

 

[1] 詹伯望、曾國棟等《大臺南市文化資產特展圖錄》(臺南市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11),頁131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原臺灣府城東門段城垣殘蹟 / 臺南市東門路一段15623號南側與光華街225號對面

創建年代: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歷史沿革: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爽文事件平定以後,改建磚、土城垣,府城城郭的規模更顯宏偉完備,為臺灣府城城池一部分,具有歷史意義。
現況係二處城牆夯土結構殘蹟,依其構造及外觀推測,應與今成大光復校區內小東門段殘蹟相似,南段位於民宅內,總高1.35公尺,底寬0.8公尺,端寬0.7公尺,總長4公尺。自外部觀察,整體舊貌已不復見,僅存牆身,被民屋包圍著,表面多處長有雜物,有破壞結構之虞。
北段介於兩民宅間,總長2.4公尺,高約為1.4至1.6公尺,牆深達0.4至0.5公尺。自外部觀察,應屬磚石構造,由端部往底部放腳處理,東西側立面呈梯形。西臨東榮街面遭鐵柵阻隔難以進入,無法窺其全貌,從柵條縫隙可見殘存牆身呈現破敗景象,地面落葉堆積,景觀雜亂。[1]

環境描述:東門段城垣位於府城城垣東南角,城外即永康、仁和里。

DSC_7110.jpg

 

DSC_7115.jpg
 

[1] 詹伯望、曾國棟等《大臺南市文化資產特展圖錄》(臺南市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11),頁119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城垣南段殘蹟(臺南一中本部,西南側) / 臺南市東區以勝利路號

創建年代: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歷史沿革: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爽文事件平定以後,改建磚、土城垣,府城城郭的規模更顯宏偉完備。

現存臺南一中本部西南側,早年城垣殘蹟,尚有車棚保護,城垣殘蹟保存情況較好,近年因學校拆除車棚,學生到此走動減少,又因改為壓克力後透明罩,半封閉下鼠輩橫行,日漸破損中。

DSC_1148.jpg DSC_1159.jpg

 

臺南一中本部,西南側

 

臺南一中本部,西南側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城牆.槍樓.砲臺

1.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 /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成大光復校區)

創建年代: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歷史沿革: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爽文事件平定以後,改建磚、土城垣,府城城郭的規模更顯宏偉完備。

日治時期由於近代新式武器的發展,造成攻防型態的改變,城垣失去防禦價值;並因開闢道路、建設學校、築造機關等都計規劃,相繼拆毀台灣府城,城門唯留下大南門、大東門、小西門、兌悅門,至於城垣,僅存南門段與小東門段兩處殘蹟,較具規模,以及東門段的部分殘蹟。

小東門段城垣殘蹟位於成功大學光復校區東畔,共有兩段,北段約20公尺,南段約38公尺;城垣三合土的結構多已斷裂、剝落,雜草叢生、樹根盤錯,與遷建的小西門、出土的小東門城基,共顯滄桑。

民國九十八年(2009)十月「台灣府城城垣殘跡非破壞探測考古試掘及維護工法研究」計畫,在成大校園進行小東門段城垣的試掘,成大執行團隊在修齊大樓後、中文系館、城垣與小東門遺址相接處皆掘獲城垣的遺址,對於城垣、城門的位置走向及構築工法有所了解[1]

DSC_7313.jpg DSC_7314.jpg

 

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成大光復校區)

 

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成大光復校區)


[1] 詹伯望、曾國棟等《大臺南市文化資產特展圖錄》(臺南市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11),頁118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兌悅門/臺南市中西區文賢路、信義街交叉口

創建年代:清道光十五年(1835)

歷史沿革:清道光十二年(1832)臺灣發生張丙之亂,清廷認為府城城防尚待加強,所以從清道光十五年(1835)起,除了在各城門加建甕城外,還在大東門和大西門兩處城外已經發展得相當繁榮的街區,分別加築外護,其中大東門外護用的主要是竹子。自小北門起繞大西門至小西門,密樹木柵,並加奠坤門、兌悅門、拱乾門三門。西外城頂端築兌悅門當地,人稱為「甕城」,住附近的居民也稱住在「甕城腳」[1]

「兌」是八卦中的西方,兌悅門連兩端硓古石短牆,完成後形如弓,而硓古石街則如一枝利箭,向西射向安平鎮。五條港與安平同為商業區,所以安平便將原荷蘭教堂的兩尊石將軍,移來放在原安平開臺天后宮門口(今石門國小西北側),正對煞氣以化解惡運。後五條港區甕城腳又置一隻石獅坐鎮,加強防護。臺灣府城昔日貿易興盛時,澎湖的船隻都載了大量硓古石做壓艙石,上岸後就四處棄置,改載貨物。兌悅門段的城牆是就地取材,拿當地硓古石街(信義街)上到處都是的珊瑚礁石來修造的。

兌悅門的城門,材料採以硓古石及磚造并用,並用花崗岩補強重要節點,旁立有一方《修造老古石街路頭碑記》,另有《老古石街公議》碑,置放在「石獅公館」對面兌悅門的城門(內)旁。後方有老古石街集福宮。

環境描述:兌悅門是臺灣府城外城的城門之一,也是目前尚在通行的唯一城門,規模不大,小巧可愛。兌悅門為西城外護,另有小北門外的「拱乾門」和小西門外的「奠坤門」,但已不存。

兌悅門 (2).JPG

 

 

 

[1] 詹伯望、曾國棟等《大臺南市文化資產特展圖錄》(臺南市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11),頁111-112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仁和門 /臺南市東區東光華街與府東街路口

創建年代:清道光十六年(1836)

歷史沿革:

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張丙事件後,清道光十六年(1836)臺灣府臺灣縣各城門增建月城,為加強防務於大東門外創置竹城,並開設永康、東郭、仁和門等三門以屏藩大東門城垣。「仁和門」位於大東門南側城垣與外城門交接處[1]

環境描述:仁和門約今光華街與府連路間,是出入德篙厝庄(東區德高里一帶)的主要門戶,今不存。

仁和門 (1).jpg 仁和門 (3).jpg

臺南市東區東光華街與府東街路口

 

 

臺南市東區東光華街與府東街路口


[1] 黃典權《古臺灣府治海桑城坊考》(臺南市:作者印行,1973),頁29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永康門 /臺南市東區勝利路與勝利路12巷路口

創建年代:清道光十六年(1836)

歷史沿革:

清道光十二年(1832)張丙事件後,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臺灣府城相美城門增建月城,以加強防務於大東門外創置竹城,並開設永康、東郭、仁和門等三門以屏藩大東門城垣。永康門毀於日治初期,開闢大東門城、小東門城間道路[1]

環境描述:「永康門」是大東門城垣與外城交界的外城門,約今勝利路北側勝利路12巷間路口,早期大東門出此城門可通往永康、仁德、歸仁、關廟、龍崎等地區。今已不存。

永康門 (1).jpg 永康門 (9).jpg

 

臺南市東區勝利路與勝利路12巷路口

 

臺南市東區勝利路與勝利路12巷路口

[1] 黃典權《古臺灣府治海桑城坊考》(臺南市:作者印行,1973),頁29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東郭門 / 臺南市東區林森路一段與衛國街路口

創建年代:創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936)

歷史沿革:

連橫《臺灣通史》卷十六〈城池志〉:道光四年許尚之變,十二年張丙之變,南北相擾,官紳議建外郭,不許,僅築東郭之門,旁植刺竹,設仁和、永康二門以出入之。同治元年五月十一日,地大震,城壁多壞,修之。光緒元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又發國帑,大修之。十三年,移臺灣府縣於臺中,改稱臺南,而縣曰安平。[1]

清道光十二年(1832)張丙事件後,清道光十六年(1836)臺灣府相關城門增建月城,以強防務於大東門外創置竹城,並開設永康、東郭、仁和門等三門以屏藩大東門城垣。「東郭門」約位於大東門外城東側頂端的[2]

環境描述:東郭門位於大東門外城東端,今東門路二段、衛國街、林森路一段間路口,通往仁德庄、舊社(歸仁區)的主要門戶。今已不存。

東郭門 (1).jpg 東郭門 (6).jpg

 

臺南市東區林森路一段與衛國街路口

 


[1] 連橫《臺灣通史》卷十六〈城池志〉(臺北市:中華叢書委員會,1955),頁360

[2] 黃典權《古臺灣府治海桑城坊考》(臺南市:作者印行,1973),頁29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小東門遺構/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成大光復校區

創建年代:清雍正三年(1725)

歷史沿革:小東門創建於清雍正三年(1725),係臺灣知縣周鍾瑄創建府城木柵城所設七座城門之一。清乾隆元年(1736)將臺灣府改築土、石構造城門,並建城樓;後續以莿竹、綠珊瑚環繞木柵,增強防衛。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爽文事件平定以後,改建磚、土城垣,府城城郭的規模更顯宏偉完備。清道光十五年(1835)為加強防務,大南門、小南門、大北門、小北門及小東門等城門添建月城[1]。日治時期後新式武器出現,城垣失去防禦價值,小東門於日明治四十四年(1911)前拆除。而後城垣陸續拆除,並開闢道路、軍事機關或學校,日昭和十年(1935)府城城門僅存大東門、大南門、小西門、兌悅門,城垣僅存南門段與小東門段兩處殘蹟較具規模,以及東門段的部分殘蹟。小西門於民國五十九年(1970)因逢甲路拓寬,小西門搬遷至成功大學保存[2]

民國九十九年(2010)「台灣府城城垣殘跡非破壞探測考古試掘及維護工法研究」計畫,在成大校園進行小東門段城垣的試掘,成大執行團隊在修齊大樓後、中文系館、城垣與小東門遺址相接處皆掘獲城垣的遺址,在小東門城試掘中,主城門與甕城門基座均保存在地下,其範圍跨越勝利路。

小東門遺址 (4).jpg 小東門遺址 (32).jpg

 

 


[1] 黃典權《古臺灣府治海桑城坊考》(臺南市:作者印行,1973),頁23-29

[2] 《中華日報》,民國5949日,第2版。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城門

  1. 大東門(迎春門) /臺南市東區東門路勝利路口    

創建年代:清雍正三年(1725)

歷史沿革:大東門的創建始於清雍正三年(1725),係知縣周鍾瑄創建木柵城時所設七座城門之一。清乾隆元年(1736)將臺灣府包括大東門在內的七座城門改築為石門,現嵌於大東門的外門額「東安門」即是改築為石門時所留存;清代臺灣府於大東門外的春牛埔舉行「迎春禮」,故大東門也稱為「迎春門」。

大東門 (26).jpg

 

大東門(迎春門) /臺南市東區東門路勝利路口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鎮海營/臺南市中西區金華路二段四段21

創建年代:清嘉慶年間

歷史沿革:

清嘉慶嘉慶五年至十四年間(1800-1809)海盜蔡牽屢屢騷擾臺灣府城,府城為保護城西港口,特設鎮海營於西城外駐兵防守[1]。鎮海營建於佛頭港、北勢港兩港間突出帶,其南為南河港、安海港,北為新港墘港,凡進出府城門口船隻須經於此,其扼守重要航道之北勢港,確為要衝之地。營房背後為海安宮及溯北勢港而上的水仙宮。「三益堂」為三郊議事公所,設於水仙宮邊,為三郊商辦理貨物出口業務之處。鎮海營順港道分汊座東北向西南,略呈長方形。營房在日昭和初年因道路開拓及設港公學校(今協進國小)後全部毀去。

營址在海安宮前(今民生路與金華路交會口,協進國小右南側) ,鎮守五條港道出運河(舊運河)。 

環境描述:位於風神廟街、海安宮街街尾,今中西區協進國小之西南側。清末鎮海營兵還土填造通安平之路,今已不存。    

現況照片:

MVIMG_20190626_084215.jpg

 

協進國小臺南市中西區金華路二段四段21


檢視較大的地圖

 

 

 

 

[1] 洪敏麟《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頁94。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衛民街的考棚遺址

衛民街的考棚遺址調查,因其主要的區域正進行大樓興建工程,僅能利用城隍廟後方的公園進行透地雷達的探測調查,基地位址詳如圖58,相關測線配置如圖59所示。相關透地雷達探測結果如圖60至圖67。

根據圖60至圖62,測線No.1距離在15-18 m處,深度約1.0-2.5m處有一連續型的強反射區;測線No.2距離在17-20 m處,深度約1.0-2.5m處有一連續型的強反射區;測線No.3距離在1.5-5 m處,深度約0.5-2.0m處有一連續型的強反射區。圖65中測線No.6距離在3-9 m處,深度約0.5-1.5m處有一連續型的強反射區。這些強反射圖徵不易進行研判是否為遺蹟基礎的可能性。

圖058.jpg

圖059.jpg

 

圖060.jpg

圖061.jpg

圖065.jpg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磚雅橋遺址調查

台南市府前路與永福路交叉口的磚雅橋遺址調查,其基地位址詳如圖50,相關測線配置如圖51所示。相關透地雷達探測結果如圖52至圖57。

根據透地雷達的探測結果,雖然圖中有部分強反射的區域,但測線間資料的連續性不足,不易從透地雷達圖徵中看出磚雅橋河岸兩側護岸的遺址。

圖050.jpg

圖051.jpg

 

圖055.jpg

圖057.jpg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衛民街與萬昌街口的領事府遺址調查

台南市衛民街與萬昌街口的領事府遺址調查,利用衛民街附近的停車場進行透地雷達的探測調查,基地位址詳如圖42,相關測線配置如圖43所示。相關透地雷達探測結果如圖44至圖49。

根據圖45及圖46,在測線No.48及No.46距離在23-35 m處,深度約0.5-1.5m處有一連續型的強反射區,初步研判疑似基礎的強反射圖徵,有可能是遺蹟的基礎。其餘測線的結果,雖有強反射圖徵,但因無連續的情況,故無法推估其是否為遺址的基礎。

圖042.jpg

圖043.jpg

 

圖045.jpg

圖046.jpg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府前路85巷的萬壽宮遺址調查

台南市府前路85巷的萬壽宮遺址調查,僅能利用府前路85巷內的公園進行透地雷達的探測調查,基地位址詳如圖25,此區域共進行三個探測點,分成(a)、(b)、(c)三區進行探測,相關測線配置如圖26所示。以下就各區之探測結果作一說明。

(a)區測線共6條,其中測線No.3(圖29) 在距離3-10 m及測線No.4(圖30)距離在2-9 m處,深度約1-2m處有一連續型的強反射區,初步研判疑似基礎的強反射圖徵,且有部分延伸至測線No.5及No.6(如圖31及圖32)。

(b)區測線共4條,測線編號為No.7至No.10,結果如圖33至36所示。此區域透地雷達的探測結果並無明顯的成果。

(c)區在溜滑梯旁邊,測線共5條,其中,其中測線No.11(圖37) 在距離6-11 m及測線No.12(圖38)距離在7-11 m處,深度約1-1.5m處均有強反射的圖徵,初步研判疑似為基礎的強反射圖徵,至於測線No.13至No.15(圖39至圖41)則無明顯的結果。

圖025.jpg

 

圖030.jpg

圖031.jpg

圖037.jpg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建業街的昭忠祠遺址調查

針對台南市建業街的昭忠祠遺址調查,附近僅能利用建業街停車場進行透地雷達的探測調查,基地位址如圖16所示,相關測線配置圖17所示。透地雷達探測結果如圖18至圖24所示。探測結果顯示並無連續性的存疑性基礎存在,僅有部分的強反射圖徵,但因相鄰測線中透地雷達的圖徵連續性不佳,無法判視其是否為遺址的可能。

圖16 建業街的昭忠祠古圖.jpg

16 建業街的昭忠祠古圖

圖17 建業街停車場的測線配置圖.jpg

17 建業街停車場的測線配置圖

 

圖20.jpg

圖023.jpg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臺灣府大南門城垣西段遺址調查

針對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192號的停車場及台電公司旁邊民宅進行臺灣府大南門城垣西段遺址的基礎進行調查,基地位址如圖3及圖4所示,相關測線配置圖如圖5所示。在忠義路192號的停車場的透地雷達探測結果,圖7至圖10、圖12的測線結果,有疑似城牆的反應圖徵。

台電公司旁邊民宅的透地雷達測線配置如圖13所示,透地雷達的結果如圖14及圖15所示,其探測結果亦有有疑似城牆的圖徵反應。根據圖3古圖的位置研判,有可能是臺灣府大南門城垣西段遺址的基礎。

圖4 台南市忠義路1 段92號停車場及旁邊民宅.jpg

4 台南市忠義路1 92號停車場及旁邊民宅

圖5 忠義路1 段92號測線配置圖.jpg

5 忠義路1 92號測線配置圖

圖7 測線No.18透地雷達探測成果圖.jpg

7 測線No.18地雷達探測成果圖

圖8 測線No.19透地雷達探測成果圖.jpg

8 測線No.19地雷達探測成果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