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F.紀念性建築,石坊、古墓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4.北壇義塚

創建年代:清代

歷史沿革:蔣元樞任職臺灣知府期間為客死異地之士兵,在府城大北門外設置義塚一處,並建北壇。臺灣知府蔣元樞《重修臺灣各建築圖說》﹤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捐建北門兵丁義塚圖說﹥:「北壇,在郡治北門外較場之西北隅。其地有地藏菴,祀孤之典,於此舉行;地勢極高。菴前向立天燈,終夜燃照;海艘在洋遙見燈光,知將進口,以此為準--如標的然。旁有殯舍,大小三座;與南壇均為停柩之所,兵民無別。查臺郡戍兵,三年班滿,始回內地;病故者隨時埋葬,不能擇地。」

環境描述:北壇義塚東有地藏廟。約今公園北路之北側,台南二中之西側一帶,南側有燕潭所出小溪。

保存狀況:已廢不存。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為府城北緣重要的歷史地景遺跡。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書影中的北壇義塚及地藏廟.jpg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書影中的北壇義塚及地藏廟

北壇義塚舊址約今公園北路之北側,臺南二中之西側一帶.jpg

北壇義塚舊址約今公園北路之北側,臺南二中之西側一帶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北門兵丁義塚

創建年代:清乾隆四十年至四十三年(西元1775年-西元1778年)

歷史沿革:蔣元樞任職臺灣知府期間為客死異地之士兵,在府城大北門外設置義塚一處,並建北壇。

臺灣知府蔣元樞《重修臺灣各建築圖說》﹤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捐建北門兵丁義塚圖說﹥:「北壇,在郡治北門外較場之西北隅。其地有地藏菴,祀孤之典,於此舉行;地勢極高。菴前向立天燈,終夜燃照;海艘在洋遙見燈光,知將進口,以此為準--如標的然。旁有殯舍,大小三座;與南壇均為停柩之所,兵民無別。查臺郡戍兵,三年班滿,始回內地;病故者隨時埋葬,不能擇地。元樞既於南壇建設義塚、殯舍,埋寄民棺;因念兵民相雜,易起爭端,必須另籌區別。隨於較場之東,查有民業五甲有奇--計地六十餘畝,地頗廣寬。立契購買,建立義塚,專為戍兵埋棺之所;別於民人,以杜爭競。其條規,一與南壇無異」。日治時期以來隨著土地的開發,或闢建學校,或興建住宅、市場,義塚已不存。

據民國102年5月27日《中華日報》黃微芬報導: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古物審議委員日前會勘西門路一段七四七巷內一處民宅外的石碑,經委員何培夫查閱史料,與清代蔣元樞「捐置兵丁義塚」的史實相符,具歷史意義,建議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執行相關保存措施,不料五月廿八日發現石碑已不翼而飛,讓何培夫訝異又無奈。該石碑係放在民宅外牆,放置東西或乘坐用,約八十公分長、三十公分寬,何時設置已不得而知,因石碑上刻有「奉府憲蔣捐置兵丁義塚」民眾通報,文資處在五月廿四日邀何培夫前去會勘。
原本文資處與屋主協商,以相同尺寸的石材交換,石碑由文資處保存,惟屋主臨時反悔並未答應;文資處考量石碑屬移動的文物,有動產所有權,就算依文資法登錄為一般古物,仍應尊重所有權人的意願,打算對屋主再曉以大義之際,石碑竟已不翼而飛;詢問屋主,究竟何人、何時拿走,一概都說不知情。
何培夫表示,清代共有蔣毓英、蔣允焄、蔣元樞三位蔣姓臺灣知府,該石碑銘刻的「府憲蔣」應係其中之一,進一步查閱清代志書並比對「蔣姓知府」與「捐置兵丁義塚」,在蔣元樞所著《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中有〈捐建北門兵丁義塚圖說〉一則,可知臺灣郡城北門外教場(練兵場)的西北隅有北壇義塚,並有地藏菴舉行祀孤之典,蔣氏就此捐俸建置義塚,專為戍兵埋棺的處所。何培夫呼籲,該石碑是義塚界碑,非一般骨董,收藏價值不大,若能由政府保存、展示,見證府城的歷史更有意義,不妨由市府提供適當的物品交換,原碑保存,更能兩全其美。

環境描述:約今開元陸橋一帶

保存狀況:已廢不存。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為府城北緣重要的歷史地景遺跡。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書影中的「北門兵丁義塚」.jpg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書影中的「北門兵丁義塚」

北門兵丁義塚舊址約今開元陸橋一帶.jpg

北門兵丁義塚舊址約今開元陸橋一帶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鎮北坊貞節坊

創建年代:鄭氏時期

歷史沿革:據清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的記載,鎮北坊貞節坊係為表揚鄭氏宜娘而建立。鄭氏宜娘,福建省漳州府人,十八歲適臺邑謝燦。謝燦遠賈,三載始歸;尋病卒。鄭氏宜娘朝夕號泣,誓以死殉,鄰嫗慰之曰:「姑老家貧,且無兄弟;若何?」氏曰:婦人從一而終;余惟知『從一』之義耳」。遂投繯死。時天興州為建坊表之,即下禾寮港街貞節坊。

環境描述:約在今北忠街與崇安街間的忠義路三段附近。

保存狀況:已廢不存。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鄭氏時期貞節石坊的歷史遺跡。

1896年〈臺南府迅速測圖〉中「禾寮港街」.jpg

1896年〈臺南府迅速測圖〉中「禾寮港街」

約在今北忠街與崇安街間的忠義路三段附近.jpg

約在今北忠街與崇安街間的忠義路三段附近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重道崇文坊

創建年代:清嘉慶二十年(西元1815年)

歷史沿革:創建於清嘉慶二十年(西元1815年),用以旌表府城文人林朝英樂善好施、修建臺灣縣學文廟,諭旨褒崇,建坊昭示,林氏得以名垂後世。

重道崇文坊為石造、重簷、四柱三間的形制,呈東西坐向。上簷橫額題「重道崇文」,上款「嘉慶十八年正月題」,下款「嘉慶貳拾年參月建」;下簷橫額題「己酉科歲貢生原中書科中書欽加光祿寺署正職銜林朝英立」,邊框分刻朝官手托冠、爵以傳達「加冠晉爵」的吉祥圖案。

石坊雕造細膩,頂置葫蘆,尤顯纖巧;大額枋雕刻雙龍搶珠,並以龍吻啣柱,呈現穩重。東向小額枋分刻龍馬負圖、靈龜背書,西向小額枋分刻蒼松福鹿、寒梅雙鶴,裝飾與吉祥共濟。而反宇飛簷、瓦當滴水、鴟尾雀替雖屬石作,皆仿木構形式,流露中國傳統建築習於運用木料的特性。四柱前後各有石獅夾杆,以為穩固作用。公獅踏綵球,居左;母獅抱幼獅,居右,皆古拙雅趣。
楹聯有四,讚頌林氏義舉。中間對聯:「義舉著黌宮碩望與文章並重,綸音光石碣芳名共道脈俱長」,乃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所題;「重道振儒風坊表榮褒海外,崇文遵聖治爵銜寵鍚雲中」,乃臺灣府知府楊廷理所題。次間對聯:「碩行重東瀛洵人倫之冠冕,隆恩來北闕邀天府之絲綸」,乃鹿港理番同知前臺灣縣知縣薛志亮所題;「功在聖門雅望長存奕世,名旌天府高風永著千秋」,乃前臺灣縣學教諭鄭兼才所題。

 

環境描述:此坊原在原臺南州廳附近龍王廟前,日治時期因闢建今南門路而拆除,構件保存在臺南州廳內,及至日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遷立臺南公園。

保存狀況:地震有受損,已修繕。

文資身份:直轄市市定古蹟

文化資產價值:府城僅存四座石坊之一。

臺南公園內的「重道崇文坊」.jpg

臺南公園內的「重道崇文坊」

臺南公園內的「重道崇文坊」2.jpg

臺南公園內的「重道崇文坊」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