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台南市中西區文化資產 (1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93大井頭

創建年代:荷蘭時期,或云更早

歷史沿革:相傳明宣德年間太監王三保下西洋時曾於此井取水,或是荷蘭構築赤崁樓時恐有火患而鑿此井備水,或是荷蘭人開發市街的水源遺蹟。從前來臺移民先自安平入港,經臺江而在大井附近的渡頭登陸上岸,故稱「大井頭」;爾後此地人群聚集,商業日盛,形成「井亭夜市」的勝景。大井的水質甘美,曾有俗語描述:「吃大井頭的水,不肥也美。」日後臺江逐漸淤淺,清代末期安平與臺南之間已是陸地相連;由於民權拓寬之故,大井頭遂隱於馬路之下,上覆鐵蓋,並護以花崗岩,成為唯一位在道路下之古蹟;大井的存在,印証地理的變遷與街坊的發展。

環境描述:大井頭隨著海岸的西移而逐漸沒落,日治時尚存有井欄保護。近年文化資產漸漸被重視,重新在地面鋪花崗岩加以美化,並立碑說明。

保存狀況:民國53(1964)民權路拓寬,改用鐵柵溝蓋。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現況照片

93大井頭1.jpg

民權路地面上之大井遺構

93大井頭2.jpg

93大井頭3.jpg

活動中參訪「大井頭」 臺南迅速測圖中的大井頭街的「大頭井」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2五妃墓、五妃廟

創建年代:明永曆37年(1683

歷史沿革:明永曆37年(1683年)正值明鄭王朝傾危的時刻,寧靖王朱術桂秉持忠義、不願投降清朝,打算以身殉國。寧靖王遂向五位媵妾說:「我之死期已到,汝輩或為尼或適人,聽自便!」媵妾回答:「王既能全節,妾等寧甘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請先賜尺帛,死隨王所;從一而終之義,庶不忝耳。」於是,五位媵妾先行戴冠插笄、服飾整齊,一起自縊於堂內,匆容就義的行為不讓鬚眉。時人景仰如此忠貞節烈,乃將五人合葬於魁斗山,不封不樹,稱為「五烈墓」。

至清康熙末年,後人追思五女的忠義精神,尊媵妾為「妃」,始稱「五妃墓」。及清乾隆11年(1746)臺灣海防同知方邦基繕葺其塋廟,形成今日前廟後墓的格局,就以「五妃廟」的名號而著稱。

日昭和2年(1927),日本愛國婦人會臺南州部長室人愛枝感於五妃貞烈,修祠闢路,煥然一新。廟前立有臺南州知事喜多孝治的「五妃之碑」。

環境描述:五妃廟在鬼仔山頂;從前的五妃廟附近地勢較高,為一小丘;又以位於府城南郊,人稀地僻而曾為墳地,俗名「鬼仔山」,但以諧音而雅稱為「魁斗山」或「桂仔山」。「桂」、「貴」、「魁」皆「鬼」的諧音雅化。桂子山既無桂樹又無桂花,那來的「桂子飄香」;或謂記念寧靖王朱術「桂」的五位「妃」子,都是文學的美談而已。

保存狀況:五妃墓原是一座不封不樹的墓塋。清乾隆11年(西元1748年)巡臺滿御史六十七及漢御史范咸,命海防同知方邦基修墳,並在墓前建廟祭祀,所以後人多稱「五妃廟」。又在南門外立「五妃墓道」碑,「弔五妃墓」詩及跋,這座石碑現在仍保存在大南門碑杯中。201626日地震廟內牆壁部份裂痕。

文資身份:國定古蹟

現況照片

92五妃墓、五妃廟1.jpg

五妃廟正殿

92五妃墓、五妃廟2.jpg

92五妃墓、五妃廟3.jpg

五妃墓 祀奉兩殉死宦官義靈君墓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1大南門外黃氏節孝坊

創建年代:清乾隆11(1746)

歷史沿革:庠生李時燦之妻黃氏,嫁李時燦,五載而寡。時燦無昆弟,而姑已老,無依。黃氏勤操女工,克盡其孝,守節五十餘年,邑人稱之乾隆11(1746)奉旨旌表建坊於大南門外。

環境描述:黃氏節孝坊,在今南門公園內。

保存狀況:原建物已廢不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91大南門外黃氏節孝坊1.jpg

黃氏節孝坊,大南門外,在今南門公園外

91大南門外黃氏節孝坊2.jpg

91大南門外黃氏節孝坊3.jpg

黃氏節孝坊,在今南門公園外 黃氏節孝坊,在今南門公園外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0大南門內蔡氏貞節坊

創建年代:清乾隆10(1745)

歷史沿革:清乾隆10(1745)清廷表揚張金生之妻蔡氏偕娘,為療治夫病,多方延醫,朝夕奉湯待藥,悉心照顧,至夫金生死,視殮後自縊之烈舉旌表建坊。

環境描述:蔡氏貞節坊,在今建興國中一帶,清乾隆11(1746)立,旌表處士張金生之妻蔡氏。

保存狀況:原建物已廢不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90大南門內蔡氏貞節坊1.jpg

蔡氏貞節坊,大南門內,在今建興國中一帶

90大南門內蔡氏貞節坊2.jpg

90大南門內蔡氏貞節坊3.jpg

蔡氏貞節坊,在今建興國中一帶 蔡氏貞節坊,在今建興國中一帶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9上橫街劉氏節孝坊

創建年代:清乾隆14(1749)

歷史沿革:清乾隆年間,寧南坊侯孟富之妻劉氏娘,夫亡守節育子,含飴弄孫,五代同堂,子瑞珍以孝著,女罔娘以節著。侯瑞珍清代入祀節孝祠唯一的孝子,瑞珍母沒時年六十歲,為母守墓至終,享年七十四歲。清乾隆14(1749)奉旨旌表;侯孟富妻劉氏暨男瑞珍,建坊於上橫街。因上橫街建坊節孝坊後,此地久而久之有「口坊腳」名,原址在忠義路第一銀行與原溫陵媽廟舊址一帶。

環境描述:忠義路第一銀行與溫陵媽廟舊址一帶,清康雍年間,侯孟富妻劉氏尾娘以節著,清乾隆14(1749)奉旨建坊旌表,石坊已毀不存,僅存聖旨牌,移存鄭成功文物館。

保存狀況:原建物已廢不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89 上橫街劉氏節孝坊1.jpg

臺南迅速測圖中「上橫街」

89 上橫街劉氏節孝坊2.jpg

89 上橫街劉氏節孝坊3.jpg

上橫街坊節孝於約今忠義路第一銀行一帶 上橫街石坊腳望向十字街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8十字街黃氏貞節坊

創建年代:清康熙61(1722)

歷史沿革:係表揚陳越琪未婚妻黃氏器娘,因未婚夫陳越琪之病,減食祈禱能早癒,至越琪病歿,遂自縊殉而亡,清康熙61(1722)奉旨旌表建坊。

環境描述:在忠義路與民權路口一帶,係表揚陳越琪未婚妻黃氏器娘,陳越琪重病之時,未婚妻黃氏減食祈禱越琪能早癒,至越琪病歿,遂自縊殉節而亡,清康熙61(1722)奉旨旌表建坊。

保存狀況:原建物已廢不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88 十字街黃氏貞節坊1.jpg

清乾隆17年府城池圖中見十字街

88 十字街黃氏貞節坊2.jpg

88 十字街黃氏貞節坊3.jpg

府城十字街街口南側 府城十字街:忠義路與民權路路口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7二府口蕭氏節孝坊

創建年代:清嘉慶3年(1798

歷史沿革:二府口監生沈耀汶,娶妻蕭氏;後沈耀汶因故過世,留有兩子,時蕭氏年僅廿七歲。蕭氏為夫守節,獨立撫育二子,並善盡孝道侍奉公婆,節孝之行備受坊里敬重,清嘉慶3年(1798)朝廷旌表,並立節孝牌坊。今蕭氏節孝坊猶立於二府口巷道,節孝名垂千古。

臺灣現存牌坊多為石造、重簷、四柱三間的形制,蕭氏節孝坊則為重簷、二柱單間,形制雖小,卻是雕造工巧,更是臺南市僅存的節孝石坊。石坊呈南北座向,上簷頂置葫蘆,具裝飾、吉祥與鎮護的作用,惜兩翼鴟尾已失,線條頓挫。簷下雙龍拱衛聖旨,褒崇有加;兩側短柱雙向分別雕刻牡丹、荷花、芙蓉與梅花紋飾,寓意「四季花開」。而反宇飛簷、瓦當滴水雖為石作,皆仿木構形式,呈現中國傳統建築習於運用木料的特性。

橫額題「節孝」二字,上款「旌表太學生沈耀汶妻蕭氏」,下款「大清嘉慶五年陽月吉旦立」;邊框左刻「嘉慶元年題達」,右刻「嘉慶三年旌表,子貢生沈清澤」,並有朝官手托冠、爵,以傳達「加冠晉爵」的吉祥圖案。

環境描述:蕭氏節孝坊位於福安宮北側之福安宮街上,街之北側為二府口,沈宅即在節孝坊之西側。

保存狀況:已年久未修,201626日地震,故石材有破損、上簷頂置裝飾已有移位。(20166月通報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市定古蹟破損)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現況照片

87 二府口蕭氏節孝坊1.jpg

蕭氏節孝坊設在沈宅前

87 二府口蕭氏節孝坊2.jpg

87 二府口蕭氏節孝坊3.jpg

蕭氏節孝坊南向 蕭氏節孝坊雕刻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6泮宮石坊

創建年代:清乾隆42年(1777

歷史沿革:清乾隆42年(1777)所建的「泮宮石坊」立於孔子廟東大成坊外,成為出入聖廟的主要通道。坊為重簷四柱三間的形制,壯觀精緻:上簷頂置葫蘆,彷彿吸納天地精華;簷端鴟尾吻脊與雀替承橫枋,傳達瓦作、木作的模樣;兩向立面分別雕刻「加冠晉祿」、「琴棋書畫」與「祥龍瑞麟」紋飾,呈現文明光采、吉祥喜氣的寓意;四柱前後各有蹲立石獅夾杆,皆傾首斜向中間、迎向來人,宛如鞠躬而又招呼著「歡迎光臨」。橫額銘刻「泮宮」二字,象徵學府所在;楹聯則作「集群聖之大成,振玉聲金,道通中外;立萬世之師表,存神過化,德合乾坤」,讚頌聖德之大,溢於言表。

日治時期拓寬廟前道路,石坊不得不退讓,往東遷移,因而喪失原有空間引導的功能。東大成坊遂成為孔子廟主要的出入口,西大成坊曾因鄰近忠義國小而暫閉,今已開啟,符合「左通右達」的形制。

環境描述:位於南門路與府中街。

保存狀況:正當南門路與府中街入口,假日每有民眾設攤位販賣使用明火之小吃,火爐緊靠石坊,有危損古蹟之虞。

文資身份:國定古蹟

現況照片

86 泮宮石坊1.jpg

泮宮石坊東向

86 泮宮石坊2.jpg

86 泮宮石坊4.jpg

泮宮石坊西向 泮宮石坊局部雕刻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5赤崁樓碑林

創建年代:民國35年(1946

歷史沿革:民國35年(19465月日臺南市歷史館於赤崁樓重新開幕,由石暘雖專司管理。以文昌閣為第一展覽室,陳列史前、荷蘭、鄭氏各時期的史料;海神廟為第二展覽室,陳列清代各種史料。臺南市歷史館設於赤崁樓期間,也是臺南市文獻委員會的所在處,因此相繼蒐集散處市內之古碑,依西壁排列成林,連同清乾隆漢滿御製碑合計34件石碑,稱為赤崁樓碑林。

環境描述:位於赤崁樓南、西兩邊,海神廟與文昌閣樓下排列。

保存狀況:石碑狀況保存良好。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85 赤崁樓碑林1.jpg

赤崁樓碑林

85 赤崁樓碑林2.jpg

85 赤崁樓碑林3.jpg

赤崁樓碑林 清乾隆漢滿御製碑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4大南門碑林

創建年代:日昭和10年(1935

歷史沿革:大南門碑林原稱「古碑陳列場」,又稱「臺南碑林」,設立於日昭和10年(1935),正是日本統治臺灣第四十年。臺灣總督府欲誇耀在臺的殖民成果,同時也為展現帝國的實力,遂舉辦規模足以媲美當時歐洲萬國博覽會的「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臺北為展覽會的主會場,臺中、臺南及高雄等城市也配合該次活動而設展覽會場,展期從該年1010日到1128日,共計50天。

臺南在這次的展覽會成立「臺灣歷史館」,其中包括特別會場臺南神社(其址在今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臺南市美術館用地)、第一會場臺南商品陳列館(其址在今臺南市中西區中山路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第二會場臺灣史料館(今臺南市安平區熱蘭遮城博物館)及第三會場大南門暨古碑陳列場(今大南門碑林)等四個會場。

臺灣歷史館的展覽準備工作至該年9月即已完成,其中古碑陳列場共收集45件清代古碑,分三排朝東勒建。

民國34年(1945)臺灣光復後,今臺南市大南門一帶皆被違章戶佔搭房屋,碑林長期被隱藏在雜亂的几案、廚灶之間。迨至民國64年(1975)臺南市政府始將碑林的違章戶全部拆除,45件古碑重見天日。

民國67年(1978)臺南市政府整建大南門城並修葺碑林,特從赤嵌樓移來15件石碑,此外,在三崁店(今臺南市永康區三民里)出土的「重修望海橋碑記」也移立碑林,新舊合計61件石碑,此即今日所見「大南門碑林」的規模。

其後,自赤嵌樓移來的「修造老古石街路頭碑記」再度移回甕城「兌悅門」內;民國72年(1983)臺南市協進街(今中西區金華路四段)興建行人陸橋,自橋礅處掘得「大郡伯守愚萬公德政碑」,翌年七月移立大南門碑林;民國98年(2009)後再增列「臺南市郊外產業道路改修記念碑」及「吳尚新墓碑」,目前大南門碑林陳列63件石碑。

環境描述:昔日府城大南門城城外為墓葬區,日昭和10年(1935),日政府舉辦「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大南門外西南側設置「第三會場大南門暨古碑陳列場」。

保存狀況:201626日因地震碑亭受損,屋頂、亭柱之水泥破裂,今已修護。

文資身份:數件石碑登錄為一般古物

現況照片

84 大南門碑林1.jpg

大南門碑林全景

84 大南門碑林2.jpg

84 大南門碑林3.jpg

201626日地震後大南門碑林 大南門碑林一角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3梁氏宗祠

創建年代:清末

歷史沿革:梁氏宗祠也稱梅鏡堂,建於清末,有三進。約中山路與民權路口西南40公尺處,本祠奉祀自宋、明歷代祖先牌位,戰後宗祠尚存第二進、後進,第一進臨中山路,已做他用,右側開有側門,以利出入(青年路4723),但約近十年無人居住了。

環境描述:由青年路47巷入,已不見宗祠之貌,四周均為樓房包圍,僅存第二進部份的建築,梁氏宗祠土地為各房持分,已陸續售出。

保存狀況:原建物已拆除不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83 梁氏宗祠1.jpg

藏在在巷弄中的梁氏宗祠

83 梁氏宗祠2.jpg

83 梁氏宗祠3.jpg

藏在在巷弄中的梁氏宗祠 藏在在巷弄中的梁氏宗祠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2陳德聚堂(陳姓宗祠)

創建年代:明永曆年間(16471683

歷史沿革:陳德聚堂創立於明永曆年間(16471683),係鄭成功部屬右先鋒鎮統領陳澤府邸。

陳澤在承天府下大埕興建宅第,稱「統領府」;其後陳氏子孫改宅第為宗祠,曰「德聚堂」。宗祠歷代多有修葺,舊堂毀於日治末期戰火,臺灣光復後重建,古貌再生;民國89年(2000)古蹟修復竣工,即成今貌。

廳堂神龕內奉祀潁川陳姓始祖、開漳聖王陳元光與咨議參軍陳永華,莊嚴肅穆、虔誠篤敬。灰壁彩繪的題材豐富,是府城民俗畫家陳玉峰遺作,「舜耕歷山」、「龐德遺安」、「王羲之弄孫自樂」與「郭子儀厥孫最多」,在在表達孝順、隱逸與多子多孫的意義,為珍貴的藝術作品

環境描述:陳德聚堂為三開間二進兩廂的寬宏宅第,前埕闊大,氣宇不凡。堂前兩座石造旗桿已無布旗與木桿,徒留舊有旗桿夾石與新製基座。兩廂壁堵以紅磚排列「卍」字紋飾,窗條亦以紅磚疊砌,藍門配上八卦形的門鈸,尤顯豪門大家的氣質;八卦漏窗以鑄鐵製作「陳」字紋飾,明白標示宗族名號。

保存狀況:陳德聚堂為三開間兩造兩廊兩護龍的建築形式,坐東朝西,屋頂曲線平緩脊飾平實。近年整修後開放參觀,維護良好。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現況照片

82 陳德聚堂(陳姓宗祠)1.jpg

宗祠外觀

82 陳德聚堂(陳姓宗祠)3.jpg

82 陳德聚堂(陳姓宗祠)4.jpg

宗祠內部 宗祠內部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1全臺吳姓大宗祠

創建年代:清同治7年(1868

歷史沿革:全臺吳姓大宗祠創建於清同治7年(1868)臺灣道吳大廷、臺灣水師協標副將吳春坡先後倡建,因故未及興工;及至清光緒6年(1880)臺灣總兵吳光亮、吳本杰召集吳姓族親同心協力、捐貲興建祠堂,奉祀吳姓祖宗泰伯公、仲雍公、季札公暨列祖列宗。

全臺吳姓大宗祠歷代皆有修葺,民國56(1967)重修,民國92(2003)再度修復,即成今貌。以正堂為主要空間,前有庭院幽靜,洗石子大門頗為精緻。

環境描述:正堂三開間,寬宏肅穆;神龕奉祀吳姓始祖神位,並作人像彩繪,簡述生平。左右配祀保生大帝、吳鳳神位,並作中堂佈置,彩繪「真人煉藥」與「吳鳳成仁」二圖;此為本市民族藝師潘麗水繪作、潘春源撰聯,子繪父書,更見薪火相傳。堂內兩壁摹寫宋儒朱熹所書「忠孝節義」,宣揚倫常;葉公超所書楹聯「世系衍延陵,克紹箕裘,孝子賢孫繩祖武;家國承泰伯,重新祠廟,春霜秋露肅烝嘗」,彰顯香火永續,慎終追遠的本義。

保存狀況:本祠歷代皆有修葺,今貌即係民國56年(西元1967年)重修。雖居小巷,四週高樓環擁;但是庭院幽靜、老榕飄絲,掩映傳統建築,古意盎然。宗親春、冬二祭,依然俎豆馨香、繩繼綿世。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現況照片

81 全臺吳姓大宗祠1.jpg

宗祠外觀

81 全臺吳姓大宗祠3.jpg

81 全臺吳姓大宗祠4.jpg

宗祠之山門 宗祠內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0鄭氏家廟(鄭氏宗祠)

創建年代:明永曆17年(1663

歷史沿革:鄭氏家廟創建於明永曆17年(1663),原為嗣子鄭經所建,奉祀鄭成功的專祠,係臺灣第一座鄭氏家廟。清康熙23年(1684)臺灣入清版圖以後,改稱「鄭氏大宗祠」,又稱「昭格堂」。堂內石柱聯曰「昭毅無雙開疆復土承天績,格思靡既迪後光前擘海祠」,尤顯延平拓土的功業與慎終追遠的美德。清乾隆23年(1758)曾重修。到日大正8年(1919)時日人進行市區改正,拓寬五帝廟廟街,廟門部份遭拆除。近年重修,改稱「鄭姓宗祠」;民國91年(2002429日更予以正名,掛匾改稱「鄭成功祖廟」。案,「家廟」多為有品秩或有封爵謚號的官宦所立,「祠堂」則是一般庶人所立,古蹟定名「鄭氏家廟」有其意義。

本廟座東朝西,空間狹長,分前殿、正殿、後殿的三進建築,步口採凹壽式,左右各有一間房間,大門正中掛「昭格堂」匾,正殿門楣懸有「揆咨岳佐」一匾,殿中神龕鄭成功雕像高坐其中,係民國50年代移入本堂,民國36年(1947)蔡心所雕,側奉鄭氏歷代家族神位,樑上則掛「三圭世錫」匾。

環境描述:鄭氏家廟坐東朝西,廟之右側有一井,過右側巷為三官廟,家廟後方經三官堂後街可達報恩堂,廟前過街為五帝廟,再西為原臺灣道署(今永福國小)

保存狀況:鄭氏家廟坐東朝西,位於忠義路和忠義路二段三十八巷的交叉口上,為一座三開間三落式硬山頂的建築,附近廟堂林立,右有三官廟,後有報恩堂,民國72年(1983)臺南市政府拓寬忠義路時重加修建,並於民國88年(1999)時,木構架修護及彩繪工程修護,成為今日的廟貌。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現況照片

80 鄭氏家廟(鄭氏宗祠)1.jpg

宗祠外觀

80 鄭氏家廟(鄭氏宗祠)3.jpg

80 鄭氏家廟(鄭氏宗祠)4.jpg

宗祠內 宗祠內祭祀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9廣安宮

創建年代:清雍正元年(1723)

歷史沿革:米街廣安宮創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其前身本是鄭成功部將所設的公館,主祀金、池、何、三府千歲,及明鄭降清後始更名改建為廣安宮,又稱王宮,廟址原在民族路與新美街路口。其後歷代多有修葺;日治時期實施市區改正,街道擴寬,致使廟宇北移至現址,與共善堂邢王爺合祀。台灣光復後,曾在民國36年至41年(1947~1952)間重修一次。其後歷時經久,毀損情況嚴重,近年有重建之議,並且將神像搬至臨時行宮,舊廟宇成閒置狀態。
廣安宮由拜亭、三川殿及正殿組成,係日治時期遷建之作,呈現閩洋折衷風格,頗為特殊。

環境描述:廣安宮前昔有港汊港往王宮港,即因廟稱而得名;所在之米街(今新美街)為當時重要街道,成為米街重要廟宇而香火鼎盛,其廟埕更發展成府城著名的石舂臼小吃,見證府城庶民生活的變遷,也為五條港留下見證。

保存狀況:舊廟宇日漸敗壞中,呈閒置狀態,廟內神尊暫住民族路上鐵皮屋內已多年(石精臼美食區之東側)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現況照片

79 廣安宮2.jpg

廣安宮廟破舊之貌

79 廣安宮3.jpg

廣安宮廟破舊之貌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8福安宮

 

創建年代:清乾隆年間

歷史沿革:據《重修臺灣縣志》﹤祠宇志・廟﹥記載:「茲查各坊里社廟,以王大人稱者甚夥….西定坊則王宮港、草仔寮、海防署前。」海防署前王爺廟即是福安宮,由此可知本廟創建年代應於乾隆17(1752)以前,祀李王爺。

福安宮可能建於清乾隆年間,廟內有嘉慶年之香爐乙只及咸豐五年海防同知洪毓琛所贈「福海安瀾」匾額,可證福安宮與海防署其有密切的地緣關係。據廟方相傳清代時本廟慶典乃由海防署官員辦理,後由二府衙官員接辦,日治時期始由里人接手管理廟務。日大正8(1919)里人沈江河、林啟我等人倡首重修廟堂。二次大戰期間廟堂受盟軍轟炸廟宇殘破不堪。戰後,信徒推薦林義平為主委,籌備修建廟堂,民國39(1950)9月竣工。民國64(1975)再修建,翌年重修完成。

因廟堂年久失修,漏漏連連,管理委員會決議修建廟堂,民國97(2008)桂月動工,民國99(2010)竣工。

環境描述:福安宮坐西朝東,廟之左側福安宮街,街上有蕭氏節坊與沈家舊厝,街尾接二府口,街東側為海防廳,廟前有福安坑溪流經,通過府前路,接水門後,入臺江。

保存狀況:歷代均有重建修護,民國99(2010)重建完工,保存良好。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78 福安宮1.jpg

廟前圓形鐵皮下即是福安坑溪流經處

78 福安宮2.jpg

78 福安宮3.jpg

廟口左、右壁牆差役傳神之石雕 廟之左側的福安宮街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7保西宮

創建年代:清熙57(1718)

歷史沿革:相傳建於清熙57(1718),原神始祀於草庵,主奉祀葉、朱、李三府千歲,原稱「西定坊草仔寮代天府」,清嘉慶三年(1797)重建,清嘉慶5(1800)舉人張文獻「盛鎮海彊」以謝神明,清道光年間、日大正3(1914)及戰後初期均有重修,今貌為民國67(1978)重建後。

葉朱李三府千歲於機緣下收盧清爺與韓德爺麾下,左側案下方奉於內五營及馬使爺頗為特殊。

環境描述:保西宮坐東朝西,左側南邊巷道為草仔寮,巷口西邊為頂太子沙陶宮,宮前為太子溝。右側北邊巷道為保西宮街,因廟而得名。

保存狀況:歷代均有重建修護,民國67(1978)重建完工,保存良好。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77 保西宮1.jpg

保西宮外觀

77 保西宮2.jpg

77 保西宮3.jpg

保西宮葉府千歲聖誕日慶典外觀 保西宮正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6良皇宮

創建年代:明永曆年間(1647~1683)

歷史沿革:據傳良皇宮創建於明永曆年間,一說創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主神保生大帝(大道公),俗稱「下大道公廟」,以相對於「頂大道公廟」之興濟宮。

清嘉慶11年(1806)因年久失修,又遭風雨吹襲,廟宇傾毀,董事黃鐘岳發起信眾集資重修;清嘉慶15年(1810),修建落成。而後光緒、日大正年間及民國53年(1964)皆有修建。廟前一樓,後殿高二樓,由拜亭、三川門、拜殿、正殿、後殿組成,縱深頗大,後殿挑高。

正殿大道公之大帝、二帝坐鎮正殿的神龕上,三帝因常要出巡,故奉在下桌。趙、康二元帥侍衛在兩側,後殿中央供奉觀音佛祖,兩側陪祀天上媽祖、福德正神等神祇,三樓奉祀聖父廳(另有梯可登樓頂)

環境描述:廟前為下大道街,因廟而名,廟後有福安宮,宮前有福安坑溪流經,通過府前路,由良皇宮左側流出接水門後,入臺江。

保存狀況:民國101年(2012)再次改建,廟內神明遷至行館重建,民國103年(20144月落成,四垂亭、樑枋、門神、壁堵彩繪原為潘麗水作品,均已改繪實為可惜,木構雕刻細膩巧妙;拜殿的漩渦形藻井已新作,讓原精緻作品蒙塵。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76 良皇宮1.jpg

良皇宮現況

76 良皇宮2.jpg

76 良皇宮3.jpg

昔日良皇宮左側流出接水門後,入臺江 正殿現況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5開山宮

創建年代:明永曆年間1646~1683

歷史沿革:相傳荷人據臺前本地即有一將軍祠,所奉為隋虎賁中郎將陳稜。一為明永曆年間,里人自泉州上白礁分奉保生大帝神像來臺,兩者共祀一廟,由寧靖王朱術桂加封為「開山宮」。又見《臺灣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神教〉記載:「陳稜之廟在西定坊新街,面海,曰開山宮,為鄭氏所建,以稜有開臺之功也。」

開山宮最晚建於鄭氏時期(1662~1683),主要奉祀保生大帝-吳夲,名間俗稱:「大道公」、「大道真人」、「吳真人」,同祀隋虎賁中郎將陳稜神位及天醫真人(孫真人)、感天大帝(許真君)於正殿。乾隆、道光、同治年間均有修建,清光緒9年(1883)暴風雨廟毀,新街歐陽騰、許如壁、徐光樟、葉登科等人發起捐金重建廟宇。日明治42年(1909)日人徵收廟拆偏殿以拓寬錦町,日昭和18年(1943)日人徵收廟宇為防空設施,廟內眾神尊暫居保西宮。尚存舊廟石柱存於廟口,其對聯:「克壯觀瞻隆古地」、「聿新營建重開山」。

戰後民國37年(1948)地方士紳鳩資重建。民國76年(1878)再度創建,85年(1996)落成建醮。

環境描述:開山宮在西定坊新街,廟埕左側有一井,水源清澈豐沛,右側有石階可下「下帆寮街」,有巷可登屎仔頂,西出臺江(西門路二段)。廟後不遠有巷可接佛祖廟仔(慈蔭亭),北巷通過民生路,南接南巷。

保存狀況:歷代均有重建修護,民國85(1996)重建完工,保存良好。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75 開山宮1.jpg

開山宮立面

75 開山宮2.jpg

75 開山宮4.jpg

十八羅漢石雕 開山宮廟埕前有一口井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4永華宮

創建年代:清乾隆15年(1750

歷史沿革:據日大正8年(1919)《臺南市寺廟臺帳永華宮》略謂:「乾隆年間,有貞婦陳首娘含冤自盡,里人埋葬在山仔尾西坡。但不久時常顯靈,引起附近居民驚恐,里人乃請岀陳永華私奉的『廣澤尊王』,終於平息。清乾隆十五年,里人感念王爺神威,就地建廟。清光緒十九年,董事黃希文等修『永華宮』(同祀陳永華神像及三坪祖師、南斗星君、達摩祖師等)。」

日明治43年(19101月,日人在「永華宮」旁新闢臺南廳農會農園,作為苗圃兼種畜場,於翌年(19111月完成。日大正元年(1912),臺南廳農會無限期租用「永華宮」左右兩廂為宿舍之用。

日大正11年(1922),日人拆除「昭忠祠」、「永華宮」一帶建物,改築臺南市尹及其他官舍,開闢臺南市尹官舍前道路,西接大南門街。日大正14年(1925),「永華宮」遷於山仔尾北坡,文廟東邊的柱仔行街內現址。民國49年(1960),林全興等新修三大殿、四垂亭等。民國90年(2001)再次重建落成。

環境描述:原位山仔尾西坡,可俯視福安坑溪,日大正14年(1925)遷址於山仔尾北坡,文廟東邊的柱仔行街內。

保存狀況:歷代均有重建修護,最近一次修建為民國90(2001),保存良好。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74 永華宮1.jpg

永華宮送神日

74 永華宮2.jpg

74 永華宮3.jpg

永華宮三川殿正面 永華宮正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