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台南市中西區文化資產 (1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53擇賢堂

創建年代:清光緒5年(1879

歷史沿革:創建於清光緒5年(1879),主祀觀世音菩薩,屬於臺南先天派齋教的分堂,係黃昌泰、古昌端、葉昌貞等齋友自報恩堂分出創立。日昭和3年(1928)重修,次年完竣,即成今貌。現堂內收藏兩方,日昭和4年(1929)「擇賢堂改築捐題碑記」木牌,成為重要的沿革史料。
擇賢堂創立之後,與報恩堂一直維持密切的往來,彼此以母堂分堂的關係區分,兩堂均同時成為南部地區先天派齋堂的中心。

廳堂神龕對聯「觀而曰音,慧眼大開空色相;佛則稱祖,婆心獨抱發慈悲」,正是主祀觀世音菩薩的最佳寫照。又祀三寶佛(即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與藥師佛),故懸掛「大雄寶殿」匾額;住持原為齋姑,今已剃度為尼,皆是齋堂「空門化」轉型為佛寺的最佳例證。正堂左、右次間分別奉祀開堂原有的觀世音菩薩、善才、龍女與地藏王菩薩,右廂奉祀開山姑婆

環境描述:齋堂雖居於小巷,三合院的傳統建築尤顯古樸典雅;在囂鬧都市中自成天地,與世無爭,允為佛門淨境。

保存狀況:仍然維持日昭和3(1928)重建後的基本架構;其後雖歷經數次翻修,惟新增添的工事,除了多是一些彩畫、洗石子和磁磚鋪面等外部的裝修工程外,內部結構的部分基本上仍延續當年所完成的構架體系而未有重大的改變。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53 擇賢堂1.jpg

擇賢堂正殿立面

53 擇賢堂2.jpg

53 擇賢堂3.jpg

今以左側廂房通道出入

擇賢堂左側廂房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2報恩堂

創建年代:清咸豐11年(1861

歷史沿革:創建於清咸豐11年(1861),主祀觀世音菩薩,屬於先天派齋教的祖堂。先天派是齋教龍華、金幢、先天三派中成立最晚的一派,清康熙年間由黃德輝所創立。隨著移民的傳播,咸豐年間也東傳到臺灣,並由黃昌成與信徒在府城創建報恩堂,為先天派在南臺灣的傳教中心。
齋堂原址位於府城東安坊右營埔,為一草庵;清同治5年(1866)修葺,清光緒12年(1886)改為瓦石構造的齋堂,現存立堂內左壁的「重新報恩堂碑記」,即是此次重建工程的沿革史料。日治明治29年(1896)日人徵收堂址改建臺南醫院,乃遷建今址。日治末期房舍部份毀於戰火,臺灣光復以後重修,即成今貌。

環境描述:報恩堂為三開間三進兩廂,周護高牆的傳統民宅建築。堂內空間寬敞安寧,呈現齋堂修身養性的氣質。左、右室以八卦隔屏連通左右室,延伸空間變化;分別奉祀齋友、信徒神主牌位,長享香火。

保存狀況:不對外開放,10526日地震圍牆有多處破損。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52 報恩堂1.jpg

報恩堂正殿供奉觀音古佛

52 報恩堂2.jpg

52 報恩堂3.jpg

報恩堂正殿供奉觀音古佛 正面圍牆、右側圍牆破損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1慎德齋堂

創建年代:清康熙年間

歷史沿革:慎齋堂乃慎德堂之分支,位於府城東安坊右營埔,日明治31(1898)因闢建「物產陳列場」,被官方徵收。齋友將佛像與慎德堂合併奉祀,合稱為「慎德齋堂」。

日大正12(1923)興建「臺南商品陳列館」,後改名為「臺灣州產業館」;民國36(1947)改設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環境描述:舊址原位於「右營埔」,西南側為德慶溪的行水區,地勢險峻,環境寧靜清幽。日明治31(1898)因闢建「物產陳列場」讓渡出廟堂地。

保存狀況:日治時期原齋堂因拓寬馬路被拆除,「慎齋堂」與「慎德堂」合併奉祀,改稱「慎德齋堂」,雖保存齋堂的名稱,但已無齋教內涵而空門化為佛教。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51 慎齋堂1.jpg

51 慎齋堂2.jpg

1911年臺南市區改正計畫圖中慎齋堂 慎德齋堂二樓大悲樓之祭祀空間

51 慎齋堂3.jpg

51 慎齋堂4.jpg

二樓大悲樓外觀 二樓大悲樓外觀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0慎德堂

創建年代:清道光元年(1821)

歷史沿革:據日大正4(1915)《臺南市寺廟臺帳》記載,「慎德堂」建創於清道光元年(1821),由居住臺南市的金幢齋友商討後建立。又據日昭和3(1928)﹤建慎德堂碑記﹥之記錄:「清康熙年間,其門下蔡阿公派下,始渡臺建斯堂於赤崁之東安上坊,顏曰:『慎德』」。

康熙52(1713)派門人來臺與信徒林朝治等人鳩資購於廣慈庵前,擬重建。又云:道光元年(1821)創建。齋教金幢教蔡阿公派下齋堂慎德堂,原創建於在府城舊縣頂(今臺南火車站前),祀奉釋迦佛祖與觀音佛祖。清光緒19(1893)遷建至「覆鼎金」西坡,廣慈庵之西北方至今。日大正3(1914)間因日人實施市區改正,開闢大正町,慎齋堂被拆除,信徒將佛像與本堂合併奉祀,合稱為「慎德齋堂」。日大正7(1918)因日人實施市區改正,開闢花園町道路,廟堂前進四垂亭拆除,被迫向東縮,大殿直接鄰近道路。

環境描述:位於覆鼎金坡下,昔日見有德慶溪川流於廟前,景致幽雅宜人之所。今本堂臨公園路,對面的教會、第二幼稚園及健保局原為廟產,因故讓出土地。日大正7(1918)因日人實施市區改正,開闢花園町道路,被迫拆建日治時期之建築風格,惜戰後改建,古貌不復。

保存狀況:日治時期原齋堂因拓寬馬路被拆除,「慎齋堂」與「慎德堂」合併奉祀,改稱「慎德齋堂」。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50 慎德堂1.jpg

慎德齋堂正面外觀

50 慎德堂2.jpg

50 慎德堂3.jpg

慎德齋堂立面 二樓之大悲樓祀奉觀音佛祖、釋迦佛祖、文殊與普賢萻薩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9德善堂

創建年代:清嘉慶19(1814)

歷史沿革:的齋堂,主祀觀音佛祖。清嘉慶19(1814)由齋友黃丑等人發起捐款二千圓,自安平化善堂分香設堂,創堂於廣慈庵街西側(今慎德齋堂右側公園路中),設堂後齋友日增其空間已不敷使用,於清道光17(1837)再由安平化善堂堂主號召齋友捐資,購馬公廟街糖間埕,另建分堂「德化堂」。日大正7(1918)因日人實施市區改正計畫,開闢花園町道路,廟堂被拆除,信徒將本堂佛像合祀於分堂德化堂。

環境描述:位於覆鼎金西坡,右側有尖山,可俯視德慶溪。日大正7(1918)實施市區改正計畫,開闢花園町道路,廟堂被拆除,原址在今公園路中。

保存狀況:原齋堂建物於日治時期已拆除,合祀於分堂德化堂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49 德善堂1.jpg

本堂佛像合祀於分堂德化堂,今「德善」木額置於正殿中央

49 德善堂2.jpg

49 德善堂3.jpg

慎德齋堂右側前公園路路中 慎德齋堂右側前公園路路中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8德化堂

創建年代:清道光14年(1834

歷史沿革:德化堂屬於齋教龍華派的齋堂,清乾隆30年(1765)龍華派傳入府城;其後續有弘法,先後建立安平化善堂、檨仔林建立開化堂、覆鼎金德善堂。及清道光14年(1834)謝普爵集合齋友歐普義、黃土司、嚴海浪、李普定等捐資在馬公廟街建德化堂,主祀觀世音菩薩。
堂原為三進兩廂的四合院傳統建築,日大正7年(1918),因進行市區改正,開闢公園路,德善堂被毀而併入德化堂中,今德化堂猶存昔日德善堂的門額「德善」。日大正12年(1923),開闢府前路,德化堂前埕、軒亭及山門被拆,乃在正堂前加建拜亭及山門,成為二進兩廂的三合院形式,外護圍牆。

日治末期,左、右護龍均遭盟軍戰機的轟炸而毀於戰火,其後重建,部分山牆改為洗石子,屋頂換上綠色琉璃筒瓦,大木重新粉刷,盤頭與挑簷泥塑花葉、連續卷幔等西式紋飾,形成中西合併的風貌。

環境描述:位山仔尾北坡,右為鬼仔埔之府學,環境幽雅之所。

保存狀況:採用民居造形,為兩進兩廂房的傳統建築,由於門廳、拜亭與正堂利用傳統減柱法連接,因此空間顯得寬敞疏闊,採光極佳。201626日臺南地震,牆壁及圍牆嚴重龜裂。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現況照片

48 德化堂1.jpg

 

德化堂正面外觀

 

48 德化堂2.jpg

 

48 德化堂4.jpg

 

以四大天王為門神

 

臺南僅存的「敬字亭」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7廣慈庵

創建年代:清康熙31年(1692

歷史沿革:廣慈庵草創時為小庵,原為廣慈院。清康熙31年(1692),諸羅縣知事張王尹行經此庵祈求觀音佛祖等神祇保祐,若惡疾病癒,特以擴建庵堂答謝並撥給香燈田租穀。廣慈庵在覆鼎金之西坡,背山面海,環植修竹,堪稱幽雅,府城內古老庵堂之一。

清道光26年(1846)張啟賢等人募資重修,根據道光26年(1846)〈重修廣慈院碑記〉碑文所記,該院初為張尹倡建,並且收取「年徵香租粟六十五石」。在捐贈名單中,除有府城郊商以及彰邑販戶外,較特別的是黃姓、丁姓師爺等捐款。現貌為民國53(1964)重建之貌,修建後尚保有原傳統建築型制,前埕、三川殿、正殿、兩側廂房等,可惜前埕原有寬廣庭園及八角蓮池,然因開闢馬路被拆除,今日成為緊鄰道路之寺院。

環境描述:位於覆鼎金西坡,右側有尖山,昔日可見德慶溪環流於廟前,環植修竹,景致幽雅宜人之所。

保存狀況:現貌為民國53(1964)重建之貌,修建後尚保有原傳統建築型制,前埕、
         三川殿、正殿、兩側廂房等,可惜前埕原有寬廣庭園及八角蓮池,然因開
         闢馬路被拆除,今日成為緊鄰道路之寺院。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47 廣慈庵1.jpg

廣慈庵外觀

47 廣慈庵2.jpg

47 廣慈庵3.jpg

廣慈庵 廣慈庵正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6萬福庵

創建年代:明永曆年間(1647~1683

歷史沿革:萬福庵建於明永曆年間(1647~1683),係明英義伯阮駿夫人府邸,明永曆18(1668)阮夫人暨明諸宗室、遺老,隨鄭經渡臺定居鎮北坊寧靖王府之後,持齋禮佛,修行終老。最後,里人將其遺居改為寺庵,稱為「阮夫人寺」,清嘉慶11年(1806)改名為「萬福庵」。經多次重修後為二層樓廟宇,惟廟前「照牆」仍維持舊貌,於民國74(1985)被指為三級古蹟,今臺南市直轄市定古蹟。照牆以紅牆為材料所建,外刷白泥,牆頂雙重脊形式,燕尾脊,牆簷處有藍底之葉紋樣。其外廟前左側有一株奇樹,狀如萬猴爬樹,後人取其形而增祀齊天大聖,號稱全臺開基齊天大聖廟,專治小孩的「著猴之症」,最為傳奇。

環境描述:寧靖王府之東,景致幽雅,為鄭氏部將阮駿遺孀阮夫人持齋終老之所,民國六十年代改建古貌已失,改建後二樓右側廂房奉祀阮駿及阮夫人牌位。民國103(2014)1026日整修完成,進行入火安座大典,一樓左廂房供奉阮駿與其夫人牌位,一樓正殿奉祀齊天大聖,二樓為三寶殿奉祀三寶佛、釋迦牟尼佛、觀音佛祖、彌勒佛祖及佛教之護法神將等等。

保存狀況:萬福庵前的照牆以紅磚為材料,採豎砌的方式,內百幾層紅磚成45度方同斜砌。屋頂為二重脊,屋角曲線平緩,一般的廟宇則是高高的燕尾翹脊,或單重、或雙重。201626日臺南地震,照牆壁龜裂。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現況照片

46 萬福庵1.jpg

萬福庵外觀

46 萬福庵3.jpg

46 萬福庵4.jpg

整修後二樓的三寶殿 萬福庵照牆龜裂現象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5重慶寺

創建年代:清康熙60年(1721

歷史沿革:創建於清康熙60年(1721),座落於臺灣府寧南坊,主祀釋迦牟尼佛。清乾隆43年(1778)臺灣知府蔣元樞捐俸重修,因此淵源,被譽為府城寺廟中「七寺八廟」之一,其後歷代屢有修葺。

日大正4年(1915)日本政府強制徵收購買重慶寺,以為新建臺南州廳舍的建築用地,以至莊嚴

梵宇被毀,部分珍貴文物流失。日大正5年(1916)信徒蔡森等人發起購買今址廟地,重建寺宇。

日治末期寺宇遭美機炸毀,及至二戰結束後,民國45年(1956)再次重修。民國58年(1969)多位信徒皈依西藏密宗貢噶上師,並改奉「大悲勝海紅觀音菩薩」,重慶寺遂成為藏密噶瑪噶舉派在臺南的發源地。

重慶寺法脈原屬佛教臨濟宗,其後增祀月老,日治時期又從南星殿(臺町二丁目173番地)移祀西嶽大帝、速報司、功德司、牛頭、馬面等神祇,及至戰後改歸藏傳密宗,呈現其多元民間信仰的特色。此外,寺內置有醋罎一只以供失和的夫婦攪動,據稱即可令另一半回心轉意,效果頗佳,故民間乃戲稱重慶寺為「醋矸仔廟」,頗為特殊。民國103年(2014)再次修建落成。

環境描述:原初設於御史衙前,今臺灣文學館內,因新建臺南州廳遷移建西側今址。昔日因正殿觀音菩薩前有一壺,內置酸醋,據傳夫妻失和者,可以至此乞求觀音菩薩相助,讓夫妻合好如初,故有「醋壺廟」之稱。今醋壺放置於速報司案前。

保存狀況: 民國102年(20137月完成修復,採用鋼筋水泥加磚造砌牆的建築形式;其外觀莊重樸實,屋基紮實,屋面覆以傳統仰合瓦,不尚藻飾,不設斗栱。依空間格局屬單殿式加拜亭,形式極為樸素。

文資身份:歷史建築

現況照片

45 重慶寺1.jpg

正面現況

45 重慶寺2.jpg

45 重慶寺3.jpg

正殿後方四樓高的嗊噶老人紀念館 三川殿前活動式帳棚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4清水寺

創建年代:清康熙年間

歷史沿革:清水寺創建於清康熙年間,據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卷五 外編〈寺觀〉:「清水寺:在東安坊。康熙間建,乾隆五十六年,里人陳遜輝等修。」

日大正4年(1915)趙源澄、民國35年(1946)林水定均曾發起重修,民國100年(2011)重修落成今堂皇廟貌。

清水寺位於府城東安坊清水寺街,原奉祀清水祖師,傳說清乾隆35年(1770)某日府城下大雨,寺前枋溪上游漂來一塊香木,至寺前匯水處久久不去,

境眾異而拾之,將拾起木頭雕成觀音神像供奉於寺內,遂有「水流觀音」之暱稱。清水寺附近地下水源豐沛,寺前有一井曰「平安井」,為往昔周邊重要飲用水。

自府城大北門外「黃檗寺」被毀後,「清水寺」遂取代列名為清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

環境描述:清水寺前為溝仔底,溝仔底(又稱枋溪,現已淤積改成地下暗渠)為德慶溪的重要支流,源自東門圓環附近,向北流經清水寺前方,再經太平境教會、吳園藝文中心,

終在今遠東百貨公司前注入德慶溪。清水寺前左右兩邊有兩棵百年榕樹,目前由臺南市政府列為珍貴的自然資源,還有一個百年幫浦及古井,目前仍可使用,水質清澈涼爽。

保存狀況:民國100年(2011)重修落成今堂皇廟貌。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44 清水寺1.jpg

清水寺外觀

44 清水寺2.jpg

44 清水寺3.jpg

清水寺街前為溝仔底 清水寺正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3法華寺

創建年代:清康熙22年(1683

歷史沿革:法華寺為臺南四大名寺之一,其地原為鄭氏時期隨鄭經來臺的舉人李茂春住處「夢蝶園」,李茂春在此親手種植梅、竹,每日念佛修行,故被稱為「李菩薩」,李茂春死後捨宅為庵。

清康熙22年(1683)知府蔣毓英籌資改建,改名準提庵。清康熙47年(1708)鳳山縣縣令宋永清修建菩提庵,於前殿一座祀火神,中堂祀大士,後院構列禪室,改曰「法華寺」。

清乾隆30年(1765)臺灣知府蔣允焄於法華寺左畔建「南湖書院」,疏濬寺前南湖,傍湖構學舍數座。又於南湖東西岸建舞榭眺臺「半月樓」、「八卦亭」、「福德祠」諸勝。

清乾隆52年(1787),爽文眾多次進逼府城,時灣知府楊廷理堅守府城,每林眾進犯時,「輒聞(關帝)廟中金鼔聲隱隱,似有數萬甲兵出城而撼賊,為我民呵護者,而城獲全。」乃修郡城關帝廟;並於清乾隆57年(1792)於法華寺左建「關帝廟」。日治時,法華寺重修,移「火神廟」於法華寺右。成為一儒釋道並建的廟宇。

法華寺,屬於佛教的曹洞宗,與開元寺並稱為臺南兩大古剎。

環境描述:位於福安坑源頭山仔尾南坡,前有一水塘曰「南湖」,受臺南臺地西南邊埤塘來水及東邊蓬溪匯流,西出切割櫻丘砂丘群為竹溪,蜿蜒下溪仔墘溪入臺江內海鯤身湖。

保存狀況:府城名師潘麗水「莊周夢蝶」、「達摩面壁」、「虎溪三笑」水墨畫受日曬重嚴脫,右側外護龍、廂房嚴重傾斜破損、延壽橋傾毀剩下石造底部。市定古蹟不受寺方重視,只見法華寺左側空間持續新建建物,另外近日又於大殿前安置兩隻裝飾性古燈籠,昔日文人雅士留存的遺跡不保,寺方無視文化資產保存法,寺方迄今仍不理踩,令古蹟岌岌可危。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現況照片

43 法華寺1.jpg 法華寺

43 法華寺2.jpg

43 法華寺3.jpg

法華寺今貌右側後廂房 延壽橋傾毀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2昭忠祠

創建年代:清道光元年(1821

歷史沿革:清道光元年(1821),清廷於功臣祠左右附建昭忠東祠、昭忠西祠,正龕首祀總鎮歐陽凱、副將許雲等朱一貴之案以來各文武員弁182人,旁龕祀兵丁2300人。

日明治43年(1910)日人在福安坑源頭南岸至府城南城垣間闢臺南廳農會新農園,作為苗圃兼種畜場,於翌年(19111月完成。

日大正6年(1917)於農圃設置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女學校,之後於女學校前開闢道路西接大南門街,因此功臣祠、昭忠祠被毀,九座碑座集中在道路北側,重新排成一列南向。

環境描述:位於山仔尾之西坡,前有福安坑溪流經,昔日為風水寶地之所。

保存狀況:不存,今日式宿舍已拆除改為停車場,地表下應有其建構遺構。

(20160831向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提送「臺南市疑似昭忠祠遺址提報表」在案)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42 昭忠祠1.jpg

42 昭忠祠2.jpg

42 昭忠祠3.jpg

昭忠祠舊址 昭忠祠舊址 昭忠祠舊址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御碑亭

創建年代:清乾隆53年(1788

歷史沿革:清乾隆53年(1788)正月,擒獲北路林爽文,克南路鳳山。2月獲南路莊大田,臺灣南北路悉平。三月,乾隆帝接獲福康安捷報,御筆親撰「剿滅臺灣逆賊生擒林爽文紀事語」、「福康安奏報生擒莊大田紀事語」及「平定臺灣二十功臣像贊序」三篇。8月萬壽節,以近八旬之天子,藏八事之武功,於古誠希,示後有述,撰「平定臺灣告成熱河文廟」、「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祠詩以誌事」兩篇,囑於廈門、臺灣兩地鐫石立碑,每地前四篇滿漢文各一,後一篇滿漢文合刻,計一組九座,每座以贔屭(石龜)背負之。另製「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祠詩以誌事」一座立於諸羅(今嘉義)縣,以紀念守城之功。

十座鐫刻後運抵臺灣府城福安坑口,當起卸登陸時,一座碑座(贔屭)不慎翻落臺江大海,無法打撈。

則在臺灣以沙岩新製作一座碑座,連同「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祠詩以誌事」碑運送嘉義安置。

日昭和3年(1928),日人開闢拓寬幸町通及綠町通,將石碑遷移到大南門,從東破牆而運入甕城內;戰後為違建戶佔住。

民國50年(19616月臺南市各界倡修赤崁樓,臺南市政府決定遷移石碑到赤崁樓南面臺基下至今。

環境描述:嗣九座石碑沿福安坑南岸進入小西門,經下太子街、兵馬營街、大南門街,運抵文廟左前方山仔尾偏東南坡,奉敕興建功臣祠,西向,祀平臺大將軍大學士福康安、參贊大臣海蘭察、成都將軍鄂輝、護軍統領舒亮、普爾普、閩浙總督李侍堯、福建巡撫徐嗣曾等。九座石碑,「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祠詩以誌事」一座立於功臣祠後;功臣祠前則置四碑西向,左右各置兩碑為南北向,共八碑,碑座皆覆以亭。

日大正6年(1917)於臺南廳農會新農園設置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女學校,之後於女學校前開闢道路西接大南門街,因此功臣祠、
被毀,九座碑座集中在道路北側,重新排成一列南向,以原「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祠詩以誌事」碑居中,兩旁間隔各置「剿滅臺灣逆賊生擒林爽文紀事語」、「福康安奏報生擒莊大田紀事語」及「平定臺灣二十功臣像贊序」、「平定臺灣告成熱河文廟」滿漢文碑並列成四對。

保存狀況:御碑亭不存,御碑於民國50年(1961612日運送赤崁樓時一座御碑翻落破損。御碑碑文風化嚴重。

文資身份:一般古物

 

41 御碑亭1.jpg

41 御碑亭2.jpg

41 御碑亭3.jpg

御碑亭舊址 日治時期在大南門內御碑龜

赤崁樓的御碑龜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0功臣祠

創建年代:清乾隆52年(1787

歷史沿革:清乾隆51年(1786)林爽文起義抗清,清乾隆52年(178710月乾隆皇帝派陝甘總督福康安將軍率軍渡海來臺,福康安將軍登臺即予以會合義軍,擊敗林爽文與莊大田為首的亂匪,福康安等功績特著,此舉與前嚴禁建祠和毀跡大不相同,以福康安等大小群臣,實心為國愛民,確實美政,特准在臺灣建立「福康安等生祠」,即「功臣祠」。

清乾隆53年(1788),於山仔尾西坡新建「功臣祠」,就位在「永華宮」的西方偏北,後再擴建為「昭忠祠」。日大正11年(1922)日人拆除「昭忠祠」、「永華宮」一帶建物,改築臺南市尹及其他官舍,開闢臺南高等女學校、臺南市尹官舍前道路,西接大南門街。

環境描述:位於山仔尾之西坡,前有福安坑溪流出,昔日為風水寶地之所。

保存狀況:日治時期拆除興建宿舍,今日式宿舍已拆除改為停車場。

文資身份:無

40 功臣祠1.jpg

 

40 功臣祠2.jpg

40 功臣祠3.jpg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9義民祠

創建年代:清乾隆55年(1790

歷史沿革:義民祠,又稱旌義祠。清乾隆55年(1790)創建於和寮港街,係為林爽文事件中殉難兵民設立紀念祠。清嘉慶11年(1806)三郊組織出資修建,清道光30年(1850)三郊組織再出資重修。日治時期改為診所,前進做為醫生館,後進祀奉義祿位,現已改建為大樓(今臺灣銀行南都分行)

環境描述:遺址位於府城禾寮港街,日治時期編為白金町四丁目17番地,今忠義路二段180182號間。

保存狀況:日治時期拆除,原建物已不存。

文資身份:無

39 義民祠3.jpg

1896年臺南府迅速測圖中義民祠

39 義民祠1.jpg

39 義民祠2.jpg

義民祠舊址 義民祠舊址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38吳將軍祠

創建年代:清康熙51年(1712

歷史沿革:吳英,福建晉江人,原為鄭成功部將,明永曆17(1663)降清。清康熙18年(1679)擊敗鄭經部將劉國軒,升為同安總兵,清康熙22年(1683)調為興化總兵,而後隨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攻,平臺後,留守臺灣。清康熙36年(1696)調為福建陸路提督,翌年改為水師提督,而後授予威略將軍,仍掌水師提督之職。清康熙51年(1712)逝世,年七十六,贈太子少保。臺灣紳士、里人倡建祠感念其事蹟,於東安坊建祠以奉之。

據《續修臺灣縣志》卷二﹤政志‧壇廟﹥「吳將軍祠:在東安坊(祀太子少保威略將軍福建水師提督吳英.欽賜御書匾額『作萬人敵』;又對聯:『但使虎貔常赫濯,不教山海有煙塵』摹懸祠中。祠後有樓曰『仰止樓』.乾隆五十三年,知府楊廷理修.將軍本泉州人,其子孫有來臺者,居於此祠;改其額曰『吳氏家廟』。今殿宇傾圮,已就廢)。」

環境描述:現址為民權路一段建國戲院一帶。

保存狀況:原建物已不存。

文資身份:無

38 吳將軍祠1.jpg

臺灣府城街道全圖:將軍祠

38 吳將軍祠2.jpg

38 吳將軍祠3.jpg

吳將軍祠舊址 吳將軍祠舊址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7洪公祠

創建年代:清同治6年(1867

歷史沿革:洪公祠創建於清同治6年(1867),祠內奉祀洪毓琛神位牌。臺灣道洪毓琛,任內防守臺灣討滅匪徒,守護臺灣府安全,積勞成疾,死於任內的臺灣道,子其誥以建廟,經清廷奏准建專祠奉神位牌。

環境描述:地處日治時期壽町二町目15番地,今北門路與青年路路口之合作金庫銀行所在地。

保存狀況:地表建物已不存。海防廳福安宮內有咸豐五年洪毓琛任海防同知時贈「福海安瀾」匾。

文資身份:無

37 洪公祠3.jpg

日治初期臺南迅速測圖:洪公祠

37 洪公祠1.jpg

洪公祠舊址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6施將軍祠

創建年代:清康熙年間(1683年之後)

歷史沿革:施將軍祠亦稱「施襄壯侯祠」,奉祀施琅牌位,以表率兵攻臺之功勞及保臺之功,故此建祠。擇地於寧南坊檨仔林原明鄭勇衛黃安故居改建之。清康熙59(1720)因地震而圮。

環境描述:忠義路、友愛街與永福路、府前路內為檨仔林,目前興建臺南美術館中。

保存狀況:清康熙59(1720)因地震而圮,即未再重建。

文資身份:無

36 施將軍祠2.jpg

日治初期臺南迅速測圖:檨仔林

36 施將軍祠1.jpg

36 施將軍祠3.jpg

興建臺南美術館中 永福路與府前路路口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5延平郡王祠

創建年代:明永曆16(1662)

歷史沿革:開山王廟,乃國姓爺鄭成功明永曆16(1662)去世後,里人興建小廟,以懷念開臺聖王鄭成功恩澤。乾隆年間邑人何燦鳩資重建,至清嘉慶年間已嚴重毀損。

清同治13年(187410月,福建船政欽差大臣沈葆楨來臺籌辦防務,臺灣府進士楊士芳等稟請沈葆楨曰:國姓爺鄭成功是「前朝之孤臣,非國朝之亂賊」,請予建專祠祀奉。

清光緒元年(1875)清廷核准後沈葆楨奏摺建造,名曰:「明延平郡王祠」。祠由官民一起籌募經費,從福州載來工匠、材料,採「福州式」建築,翌年竣工。

乙未(西元1895)戰爭後,清朝將臺灣割日本後,日明治29年(1896725日,臺南縣知事磯貝靜藏向當時的桂總督申請,改為縣社「開山神社」。直至明治40年(1907),臺南津田廳長致力於整修破損的神社,募集捐款3萬餘元,自日大正3年(1914)年著手工程,更擴大開山神社規模,翌年竣工。

大殿供奉國姓爺鄭成功、甘輝、張萬禮兩將軍神像,東、西廡也祀奉明末殉難臣子,每邊各有五十七,合計一百十四名的靈牌位,後殿中堂祀奉成功之母翁太夫人,兩側祀奉明寧靖王及殉死的五妃、成功長孫鄭克臧。

民國35年(1946)「開山神社」恢復為「明延平郡王祠」。民國36年(1947),臺南市長卓高煊倡修。民國50年(1961)因祠宇日漸毀敗,而成立籌建委員會;民國52年(1963)興工,將原福州式建築拆除,改建為中國北方式建築,翌年617日落成完工,東西廡靈位增減為一百十八人。又於祠的南側增建「臺南市民族文物館」,為今鄭成功文物館前身。

民國94年(2005)心同敬大公(國姓爺)被寄祀在媽祖樓,民國97年(2008217日臺南市政府才將流傳民間轎班會神像國姓爺、甘輝、張萬禮等三尊神像請回延平郡王祠供奉。

環境描述:位於東安坊,因此地有「開山王廟」而得名。小南門、開山王廟(延平郡王祠、開山神社)在山仔尾頂,臺南師範學校曁附小、法華寺在山仔尾南坡;乾隆御碑在山仔尾西南坡。

保存狀況:「延平郡王祠」建築均以鋼筋混凝土現代建材仿古典型式所建,朱牆綠琉璃瓦,正脊兩端琉璃瓦作鴟尾形似龍頭魚尾,垂脊末端及斜脊上均有吉祥物。201626日臺南地震,東西廡牆壁嚴重龜裂,今已修護。

文資身份:歷史建築

35 延平郡王祠1.jpg

三川殿正面外觀

35 延平郡王祠2.jpg

35 延平郡王祠3.jpg

正殿中大公:國姓爺鄭成功像 正殿正面外觀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4大天后宮

創建年代:明永曆18年(1664

歷史沿革:祀典大天后宮原稱東寧天妃宮,為原明寧靖王府(明永曆十八年建,西元1664年),又稱「一元子園亭」。清康熙22年(1683)清廷派靖海將軍侯施琅攻臺,寧靖王及五妃自縊殉國,生前捨宅為庵,王府遂廢,至今大天后宮後殿尚祀明寧靖王朱術桂神位一座(「本庵捨宅檀越明寧靖王全節貞忠朱諱術桂王神位」、「住持僧宗福耆士楊陞莊咨等全仝」)為佐證。

靖海侯施琅將平臺之功歸於媽祖,奏請朝廷立「天妃宮」,翌年奉旨就王府改建為「臺灣府祠天妃宮」;禮部派員來臺致祭,加封媽祖為「天后」,御賜『輝煌海澨』匾,肅命廟名「大天后宮」,載諸祀典,奉旨諭祭,為全臺第一座官建媽祖廟。清康熙24年(1685)元月施琅撰「平臺紀略碑記」立於宮內。清雍正4年(1726)巡臺御史禪濟布奏請御賜「神昭海表」,懸於本廟、廈門、湄洲等三處天后宮。

清乾隆5年元1740)鎮標游擊石良臣重修並於後殿增建左右廳,以右廳祀總兵張玉麟。清乾隆30年(1765)臺灣知府蔣允焄修葺廟宇,增建更衣亭,並豎立「重修天后宮增建更衣亭碑記」。清乾隆43年(1778)臺灣知府蔣元樞重修,並豎立「重修天后宮碑記」。之後又二次重修。清嘉慶5年(18003月發生火災,部份重要文物受損。清嘉慶6年(1801)正月21日內閣中書李鼎元籲請加封天后父母積慶衍澤公、積慶衍澤夫人,並於後殿設位崇祀。清咸豐3年(1853)賜頒「德侔厚載」、清光緒7年(1881)賜頒「與天同功」御匾。嗣後又屢次重建為今之廟貌。

環境描述:位於赤崁之地西坡,臨臺江內海,雖今離海已遠,周遭與廟前為高樓大夏。

保存狀況:大天后宮坐東朝西,建於斜坡地上,面對昔時的碼頭,因此建築物由前而後,級級升高,自前殿、拜殿、正殿至後殿,一進比一進雄偉。正面寬三開間,平面呈縱深式的四殿兩廊式配置。宮後連著供奉關聖帝君的祀典武廟,右倒是供奉觀音佛祖的佛祖廳。拜殿興正殿分離,中央天井宛若一池。201626日臺南地震三川殿及過水廊之牆壁與牆柱位移嚴重,等待修護中。

文資身份:國定古蹟

34 大天后宮1.jpg

正面外觀

34 大天后宮2.jpg

34 大天后宮3.jpg

大天后宮天井 後殿祀明寧靖王朱術桂神位一座(「本庵捨宅檀越明寧靖王全節貞忠朱諱術桂王神位」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