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小西門(靖波門)

創建年代:清乾隆40年(1775)

歷史沿革:清雍正3年(1725)臺灣知縣周鍾瑄於府治周圍築木柵,初設東、南、西、北、小東、小南、小北七門,並無小西門。清乾隆40年(1775)臺灣知府蔣元樞重修臺灣府城垣,於城柵西臨臺江處,新建小西門一座於福安坑南側,將原有的西門改稱大西門,府城乃有八門。清乾隆53年(1788)林爽文事件平息後,改築木柵城為土城,由於城西臨近臺江,不易建城,於是將該段之城垣內移,並移建大西門於宮後街(即今西門路二段、民權路與宮後街交叉路口),移建小西門於塗墼埕側(今西門路一段747巷口),形成「半月沈江」之勢,府城規模益顯宏偉。小西門面西,外門額曰「小西門」,內門額曰「靖波門」即是此次新建時題刻之門額。

日治時期的毀城拆垣,小西門兩旁的城垣皆被拆除,小西門幸而得以保存,與大東門、大南門於日昭和10年(1935)被列為史蹟保存。民國59年(1970)因拓寬逢甲路(今西門路一段),擬拆除小西門,因受成功大學保存古蹟之請,遂將小西門遷移光復校區小東門段城垣,規模依舊;惟當時因作業上的疏忽,造成城樓與城門方向錯置的情況。

現仍嵌於城門內壁的〈守城兵役勒索示禁碑記〉,係清道光28年(1848)臺灣總兵葉長春與臺灣兵備道徐宗幹二人會銜立碑告示於各城門,今僅存的大東門、大南門及小西門猶存立此示禁碑,可供了解清代臺灣吏治與社會問題。

環境描述:今西門路一段761巷小西腳青草茶斜對角的路上,西門路一段(原逢甲路)之東側。民國59年(1970)因拓寬逢甲路(今西門路一段),擬拆除小西門,因受成功大學保存古蹟之請,遂將小西門遷移光復校區小東門段城垣。

保存狀況:日治時期的毀城拆垣,小西門兩旁的城垣皆被拆除,小西門幸而得以保存,
         與大東門、大南門於昭和十年被列為史蹟保存。民國59年(1970)因拓寬
         逢甲路(今西門路一段),擬拆除小西門,因受成功大學保存古蹟之請,
         遂將小西門遷移光復校區小東門段城垣,規模依舊;惟當時因作業上的疏
         忽,造成城樓與城門方向錯置的情況。

     現仍嵌於城門內壁的〈守城兵役勒索示禁碑記〉,係道光28年(1848)臺
         灣總兵葉長春與臺灣兵備道徐宗幹二人會銜立碑告示於各城門,今僅存的
         大東門、大南門及小西門猶存立此示禁碑,可供了解清代臺灣吏治與社會
         問題。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日明治40年間的小西門.jpg 日明治40年間的小西門

小西門舊址圖中西門路一段汽車經過處.jpg

遷至成大校區的小西門.jpg

小西門舊址圖中西門路一段汽車經過處 遷至成大校區的小西門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