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御碑亭

創建年代:清乾隆53年(1788

歷史沿革:清乾隆53年(1788)正月,擒獲北路林爽文,克南路鳳山。2月獲南路莊大田,臺灣南北路悉平。三月,乾隆帝接獲福康安捷報,御筆親撰「剿滅臺灣逆賊生擒林爽文紀事語」、「福康安奏報生擒莊大田紀事語」及「平定臺灣二十功臣像贊序」三篇。8月萬壽節,以近八旬之天子,藏八事之武功,於古誠希,示後有述,撰「平定臺灣告成熱河文廟」、「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祠詩以誌事」兩篇,囑於廈門、臺灣兩地鐫石立碑,每地前四篇滿漢文各一,後一篇滿漢文合刻,計一組九座,每座以贔屭(石龜)背負之。另製「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祠詩以誌事」一座立於諸羅(今嘉義)縣,以紀念守城之功。

十座鐫刻後運抵臺灣府城福安坑口,當起卸登陸時,一座碑座(贔屭)不慎翻落臺江大海,無法打撈。

則在臺灣以沙岩新製作一座碑座,連同「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祠詩以誌事」碑運送嘉義安置。

日昭和3年(1928),日人開闢拓寬幸町通及綠町通,將石碑遷移到大南門,從東破牆而運入甕城內;戰後為違建戶佔住。

民國50年(19616月臺南市各界倡修赤崁樓,臺南市政府決定遷移石碑到赤崁樓南面臺基下至今。

環境描述:嗣九座石碑沿福安坑南岸進入小西門,經下太子街、兵馬營街、大南門街,運抵文廟左前方山仔尾偏東南坡,奉敕興建功臣祠,西向,祀平臺大將軍大學士福康安、參贊大臣海蘭察、成都將軍鄂輝、護軍統領舒亮、普爾普、閩浙總督李侍堯、福建巡撫徐嗣曾等。九座石碑,「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祠詩以誌事」一座立於功臣祠後;功臣祠前則置四碑西向,左右各置兩碑為南北向,共八碑,碑座皆覆以亭。

日大正6年(1917)於臺南廳農會新農園設置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女學校,之後於女學校前開闢道路西接大南門街,因此功臣祠、昭忠祠被毀,九座碑座集中在道路北側,重新排成一列南向,以原「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祠詩以誌事」碑居中,兩旁間隔各置「剿滅臺灣逆賊生擒林爽文紀事語」、「福康安奏報生擒莊大田紀事語」及「平定臺灣二十功臣像贊序」、「平定臺灣告成熱河文廟」滿漢文碑並列成四對。

保存狀況:御碑亭不存,御碑於民國50年(1961612日運送赤崁樓時一座御碑翻落破損。御碑碑文風化嚴重。

文資身份:一般古物

 

41 御碑亭1.jpg

41 御碑亭2.jpg

41 御碑亭3.jpg

御碑亭舊址 日治時期在大南門內御碑龜

赤崁樓的御碑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