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三山國王廟

創建年代:清乾隆七年(西元1742年)

歷史沿革:清乾隆七年(西元1742年),由臺灣知縣楊允璽及臺灣鎮標左營游擊林夢熊,率領粵東商民所創建。清乾隆三十七年(西元1772年)廟右側增建韓文公祠,四年後改建成與主廟相連兩進廟堂;廟之左側逼聖母祠,右則為韓文公祠。清嘉慶七年(西元1802年)重修廟右側韓文公祠,並於廟後添置「潮州會館」,應潮州人往來臺灣與內地借居之會館。而後咸豐、同治及光緒年間均曾重修。

三山國王廟,座東朝西,面寬由三殿三進九開間廣東式建築,中央三山國王廟,主祀三山國王(潮州巾山、明山、獨山的三位山神),本廟由三川殿、拜殿及正殿組成,兩側有龍虎井,左為天后聖母祠,右側韓文公祠,以過水廊相通。韓文公祠之所以出現三山國王廟,乃因韓愈被貶到潮州做刺史,當地洪水為災,居民遂向這三座山祈求止雨,果然如願,韓愈因此奉三座山為山神,潮州人感念其恩,故加祭祀韓愈。從外貌觀上,與一般閩南式建築有異,是以磚疊砌後施以白灰粉刷,並沒有牆堵之裝修圖案。正脊平緩嵌入細緻剪黏,花草鳥獸嵌於正脊中間,豔而不俗,末端燕尾微揚、浪花捲捲曲,不失纖細,黑瓦綠釉瓦當仰瓦灰梗也十分罕見。廟內木構架十分精緻,獅座與螃蟹座造型優美,螃蟹座緊緊握住帽冠與鹿角,表達信眾「加冠晉祿」之祈求心理,也很精采。殿中懸掛乾隆九年(西元1744年)「三山明貺廟記」及清代乾隆皇市御筆「褒忠」乾隆十三年古匾;清代臺灣歷史上之民變後,有義民為國奉獻犧牲,官方立祠、賜匾封號以茲獎勵義民忠勇並撫恤義民殉難。三棟祠廟間的瓶形門洞,也彰顯其平安之意。三山國王廟之建築為臺灣碩果僅存之廣東式建築。

清代時每年元宵節三山國王廟「賽水仙」,廟口舉辦水仙花會活動,熱鬧異常,只是近年已不再舉行。臺灣總督府臺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南大學的前身),日明治三十二年(西元1899年),創校於三山國王廟(借用廟內為校舍)。

環境描述:三山國王信仰源自廣東潮州。全臺各地也有不少三山國王廟,但臺南的三山國王廟卻是全臺灣唯一純粵東式建築,大木作精緻細膩,屋脊平直,均與閩南式建築不同,特別珍貴。

保存狀況:不佳,距上次修建後已久,牆壁白灰嚴重掉落,已可見到「夯土」牆面。戰後廟地無辦理登記,臺南市政府接收日產,目前為財政部國有財產局管理,廟方已集欠龐大租金,雖市府擬向文化部申請補助修護建築本體,但籌措配合修護款之經費可能有一大難題。

文資身份:國定古蹟

文化資產價值:
一、具歷史文化價值
  1.創建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歷史久遠。

2.三山國王廟為潮州籍移民的信仰中心,也是同鄉聚會場所,故又稱「潮汕會館」,見證粵籍客家人移民臺灣的史實。
3.乾隆九年(1744年)「三山明貺廟記」係刊錄明代禮部尚書盛端明「三山明貺廟記」之作,文中詳述三山國王聖蹟與敕號,俾益世人考證,允為廟藏珍貴文物。
4.乾隆十三年(1748年)「褒忠」古匾,乃乾隆皇帝御筆,呈現臺灣義民信仰的歷史背景。
5.唐代文豪韓愈曾因諫迎佛骨而被貶為潮州刺史,任期雖短,卻是治績斐然,德政於民,故潮人感念而建廟崇祀;本廟右殿為「韓文公祠」,主祀韓愈,得見韓愈與潮州籍移民
淵源深厚。
6.光緒十三年(1887年)圓柱狀樑籤,為見證本廟光緒年間重修的重要文物。

二、具建築史之意義
1.三殿三進九開間的廣東式建築,是臺南市唯一的廣東潮州建築。
2.正立面石造門框頗具特色;方形門印以篆文鐫刻吉祥祝頌辭(萬事、如意、順風、得利、富貴與財丁);兩側頂端分別雕飾仙鶴、祥龍與福鹿;兩側中間雕飾龍紋花
瓶式香插,裝飾與實用的設計為他廟少見。

三山國王廟外觀.jpg

三山國王廟外觀

三山國王廟正殿.jpg

三山國王廟正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