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菱洲宮/臺南市北區成功路524號

創建年代:清道光十四年(1834)

歷史沿革:相傳先民自大陸福建省泉州府攜帶「雷天王爺」香火來臺,庇佑避凶納吉,落腳於哨船港港口今裕民里活動中心。歷經數十寒暑,清道光十四年(1834)始搭蓋茅草屋,奉祀「雷天王爺」,稱為「天王爺館」。

本廟前為德慶溪出口,於現文賢路小康市場一帶往西南匯入舊運河,船隻來往頻繁,人聲鼎沸。清咸豐年間,某日哨船港口漂來帆船一艘,擱淺於現廟址之後,境民甚覺奇妙,隨即登船探視,發現船內有朱、雷、許三千歲,劍印將軍,水師提督,十二水手等神像,里民迎起神像,並合祀於「天王爺館」[1]。是時,草寮後街一時興盛,「天王爺」香火興旺。後里民亦由大陸湖北省武當山七星岩下七星樹祖廟奉迎「玄 天上帝」渡海來臺進駐「天王爺宮」。而後又奉迎麻豆五府千歲廟「范府千歲」金身合祀於廟內。

日大正元年(1911),里民倡議鳩資改建廟堂,為有翹脊燕尾廟頂,正式尊奉「玄天上帝」為主神,增建後殿,奉祀觀世音菩薩、十八羅漢。清末至日治初陸續隨著內海陸續淤積。臺江因陸浮後,廟名亦改稱為「菱洲宮」,草寮後街,戰後更名為安民街,地方人士咸感街名不雅,建議政府改換街名,終於於民國三十七年除了將街名改為菱洲街,草寮溪後主要街道同時命名為菱洲東、南、北街。民國五十一年(1962)於現址成立菱洲宮籌建委員會,民國五十八年成立管理委員會,歷經數次修建改建,民國六十九年(1970)竣工完成,仍奉「玄天上帝」為主神,陪祀天、范、朱、雷、許五府千歲,後殿奉祀觀世音菩薩、十八羅漢等列位尊神。民國七十年十一月並舉行辛酉慶成祈安建醮大典,至民國七十八年(1989)原後殿擴建為佛祖殿,增祀三寶佛祖、地藏王菩薩、不動明王等列位神尊,民國八十六年舉行丁丑年慶成祈安三廟建醮大典。歲次丁酉年臘月重修。

草寮後菱洲宮 (3).jpg 草寮後菱洲宮 (34).jpg

 

 

 

 

[1] 許淑娟等《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臺南市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頁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