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媽祖樓天后宮/臺南市中西區忠孝街118號  

創建年代:乾隆十七年(1752)前

歷史沿革:相傳有內地一位商民來臺之初,暫住五條港區北側之哨船港旁閣樓上,離開時隨身保祐的「媽祖」香火袋置於閣樓上,忘了帶走,後里人見閣樓上有一道亮光,有閒人登樓查看,發現光源來自置香金身火袋,「媽祖樓」因而得名。另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附方達義所畫〈臺灣府城池圖〉中小媽祖廟與水門間之南側可見「媽祖摟」圖樣,推測本廟可能清乾隆十七年以前,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卷二〈政志. 壇廟〉記載:「又西門外鎮北坊有媽祖樓,其街以樓得名。[1]」清道光十年(1830)臺南大后宮「重修天后碑記」中「媽祖樓」捐佛銀九員。正殿媽祖及千里眼、順風耳神像於民國九十年三月八日凌晨,因電線走火 ,正殿損毀嚴重,神龕上懸掛「聖奠鯨波」匾,清乾隆乙亥(二十年1755年)孟秋穀旦(左側又刻:「道光庚子年本廟重修」),賜進士出身文林郎臺灣府教授唐山敬書。

後殿主祀觀音佛祖、準提菩薩,同祀註生娘娘,從祀韋馱、伽藍尊者,左右壁四大天王、十八羅漢。側殿祀奉李府千歲,過水廊左右壁勒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修天后宮碑記〉由軍工道廠、府廠、三郊蘇萬利、金永順、李勝興,貢生李英、張江俊、張五全、張江立,監生吳正霑及船商戶號舖戶商號捐建材或銀圓修廟。同治四年( 1726)〈重興天后宮碑記〉石鼎美等船商戶號捐金修廟。

媽祖樓天后宮 (2).jpg 媽祖樓天后宮 (5).jpg

 

 

環境描述:廟前為媽祖樓街,由普濟殿廟後試經口街可接西媽祖樓街,媽祖樓廟後為哨船港港道,廟右巷道可至金安宮,出廟口朝西邊看可見金安宮。

 

[1]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頁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