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普濟殿/臺南市中西區普濟街79號   創建年代:相傳建於明永曆年間

歷史沿革:

本廟原奉祀觀世音菩薩,名曰:「普濟寺」。相傳明永曆年十八年寧靖王朱術桂來臺後,經常遊憩於寺前一帶,而賜名改為「普濟殿」,俗稱「普濟廟」。清初有同安縣商賈奉池府王爺(池王爺名曰陳文魁,宋朝泉州府同安縣馬巷村人。某日夜裏見有瘟神降臨村裡水源下毒,唯恐村人有難,親自嘗水後腹內絞痛,於池畔留言,警告村人。次日天亮村人來水池取水,見其全身已發黑死亡,村人感其義行,尊奉為神紀念)神尊來臺,將神像寄放寺中,後來池府王爺經常顯示神蹟,信徒逐漸增加,遂成為主神,為本市最古老的王爺廟之一。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府城三郊蘇萬利、金永順、李勝興等商戶鳩資興建,二月動工,二十四年十二月竣工。[1]而後曆代均有修繕由廟內現存文物可證,如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石額」匾,拜殿有嘉慶二十三年(1818)「龍柱」,廟前左牆壁嵌有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普濟殿重興碑記」、清咸豐五年(1855)「普濟殿重興碑記」等修建石碑。而後清同治元年(1962)臺南大地震廟堂受損,清同治四年(1765)「重興普濟殿碑記」紀錄董事發起重修,清光緒九年(1883)董事尤德玉、董近芳、蘇家俊又發起重建。日明治三十二年境內居民又捐金重修;日大正十二年(1923)「重興碑記」、民國六十七年(1978)改建。民國九十六年(2007)再建完工之際,王爺指示十一月五日辦理「慶成祈安三朝建醮大典」。

本廟座北朝南,由軒亭、三川殿、拜殿、正殿、後殿組成,三川殿、拜殿龍柱及石獅等石雕精美;

正殿奉池府王爺及侍衛雕刻栩栩如生;頗為逗趣,正殿配祀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大太爺(田都元師)、太子爺、黑虎將軍、五營。側左後闢為觀音殿奉祀觀音佛祖、地藏王菩薩、韋馱尊者、十八羅漢、大聖爺、張府聖君(聖君廟寄佛之「法主公」)。

廟存有重要文物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普濟殿」石雕匾、清乾隆十一年(1746)「普濟殿」木額匾,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英靈千古」匾、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望之儼然」匾、道光元年(1821)「何事於仁」匾、同治二年(1863)「威助王師」匾。

聖君廟與粗糠崎土地公廟
 聖君廟街街口原有聖君廟(西門路二段365巷口外,聖君廟奉張府聖君 (法主公),及粗糠崎土地公廟,毀於日人在大正年間進行市區改正計畫,而後附於於普濟殿左後側廂房。普濟殿管理委員會幫助「聖君廟」護廟,建於普濟殿右前祀奉「法主公」,民國一〇七年(2018)4月20日入廟安座。

環境描述:廟的四周街道四通八達如網,有頂粗糠崎街、下粗糠崎街、大廠口街、試經口街、磚仔埕街、普濟殿街(仁和街、外王宮港街、牛塭堀街、十八洞街、聖君廟街(形家稱為「蜘蛛結網」穴)。道光三年台江陸浮後,府城地理成了一隻振翅欲飛的「鳳凰鳥」,「普濟殿」即位在鳳凰嘴。

DSC00687.jpg

DSC00677.jpg

 

 

 

[1] 不著撰者《寺廟台帳.台南市》手抄本(臺南市南廳庶務課,1937),編號7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