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神興宮 / 臺南市中西區民生路221

創建年代:日昭和十年(1936)「神興宮」,檺林宮并土地公廟、保興宮(檺林宮創建於同治元年,外新街土地公廟創建於道光元年,保興宮創建於道光元年。)

歷史沿革:

一、檺林宮創建於同治元年,有杜姓、張姓里人發起購地建廟,主祀李王爺、朱王爺、邢王爺,從祀廣澤尊王、太子爺、土地公、韓德爺、盧清爺。清代李姓先民自支那攜李王爺來臺,居牛磨後街一帶,李王爺神威顯赫為民治瘉病痛十分靈驗。清嘉慶初年城內公界內街邢王爺廟為民治病靈驗,又有里民自分靈祀於附近,後來信徒漸漸日益,後牛磨後街(今西市場一帶) 杜姓及張姓里民發起購屋李王爺、邢王爺合祀,不久又加入朱王爺共祀。[1]

二、神安廟(土地公廟)創建於道光元年十二月,主祀福德正神,廟境為外新街、土地公口街、看西街、牛磨後街、蕃薯港街一帶。[2]

三、保興宮創建於道清光元年十二月土地公口,主祀吳府王爺,嘉慶二十年有外新街振興號的雜貨商的所顧員工,該員來臺自漳州青浦考後社携帶吳老爺香火奉家前空地,遇有流行病,祈禱求者得於全癒。而後增奉蘇府、朱府、刑府王爺。[3]

日明治三十五年(1902)進行台南市區改正,拓寛港町一丁目(外新街至安平道)路,外新街土地公廟與土地公口街保興宮首當其衝,被迫徵用道路用地;外新街土地公廟福德正神、天上聖母及列位尊神,吳府老爺、蘇府千歲、朱府千歲、邢府千歲,暫奉祀在值年爐主家中。嗣本境信眾因念眾神無以棲身,隨由管理人嚴良、李燦、郭子昭及境眾集商,暫時將位在土地公口街的外新街福德祠店舖,並用原有建材於日大正元年(1912)十一月動工改建,隔年元月重建完工,於土地公口街安奉「外新街土地公廟」主神福德正神、天上聖母、水仙王等尊神,並合祀原在土地公口街被拆的「保興宮」主神吳府老爺與蘇、朱、邢三位千歲爺,改新廟名為土地公口街「神安廟」。

其後不久,神安廟管理人嚴添籌、楊猪屎、張慶嫌廟貌過於狹隘不夠壯觀,再發起信衆組織福德會商議,並再與新興街福德祠吳老爺管理人邱珊州、許清江、莊淵泉及四安境牛磨後檺林宮朱、邢、李三王府管理人黃田、張興、顏等人商議合併事宜。日昭和二年(1927),三廟蕫事同意合併,向日本政府購買在西來庵(亭仔脚街西來庵於余清芳事件後拆除的精緻插花雕刻)原廟建材神龕藻井等,在原神安廟西外新街重建宏偉廟宇。日昭和十年(1936)新建落成,名新興境「神興宮」又稱「新街廟」,同年六月舉行入廟安座落成大典[4]。民國三十六年(1947),成立神興宮蕫事會,集資修繕彩繪,並恢復境名為「四安境牛磨後神興宮」。民國四十四年(1955)舉行「三朝祈安建醮」。民國六十年(1971),市府拓寬安平路,廟埕部份土地又被徵收,重修前殿為亭仔腳。民國七十一年(1982),再度拓寬安平路二十公尺寬道路,本宮亭仔腳部份土地再次被徵收,並已年久失修,廟宇已有傾圮之虞,召開信徒大會重修廟堂,於民國八十年(1991)新廟重建完成,並於同年七月十七日入廟安座大吉,十一月二十九日舉行「四安境神興宮歲次辛未年五朝慶成祈安建醮大典」。本廟主祀吳府老爺、李府、蘇府、朱府、邢府王歲、福德正神等, 同祀玉皇上帝、五營、天上聖母、水仙王。正殿高掛日昭和十年(1935)老古石諸同人敬賀「神在民興」匾,另有民國三十八年(1949)「神興宮重修碑記」。

環境描述:位於安海港支流的外新港、蕃薯港區港邊廟,檺林宮、土地公廟、保興宮,因日明治三十五年「臺南市都市改正計畫」三廟合并祀奉於外新街,各取三廟名一字命名新廟,神安廟的「神」、保興宮的「興」、檺林宮的「宮」三字而成 「神興宮」。

MVIMG_20190626_092044.jpg 神興宮 (24).jpg

 

 

 

[1] 不著撰者《寺廟台帳.台南市》手抄本(臺南市南廳庶務課,1937),編號93

[2] 不著撰者《寺廟台帳.台南市》手抄本(臺南市南廳庶務課,1937),編號94

[3] 不著撰者《寺廟台帳.台南市》手抄本(臺南市南廳庶務課,1937),編號95

[4]范勝雄《西城風華.寺廟(臺南市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11)編號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