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4.看西街教會 / 臺南市中西區和平街33

創建年代:民國四十三年(1954)

歷史沿革:

清同治四年(1865),蘇格蘭長老教會馬雅各醫生從廈門來臺宣教,為基督長老會傳教發源地,一百多年來基督長老會,在臺灣留下了許多歷史的見證,其中現存不少案例深具歷史意義。

清同治四年(1865)五月廿八日馬雅各醫生,偕同杜嘉德牧師、陳子路、吳文水、黃喜智等傳道師搭乘一輪船「美太」號,由打狗(高雄)登陸,幾天後來到臺灣府。[1]教友為他在看西街(仁愛街四十三號)租房,六月十六日開始傳教行醫工作,看西街民房前面是「禮拜堂」,後面做為「醫療所」,但展開醫療傳道工作不久即遭民眾們猜忌與中藥商反對,甚至於七月九日被暴民包圍,馬雅各醫生逃到英國領事府避難。改至旗后(今高雄旗津)傳教。

清同治七年(1868)十二月又回到臺灣府城的行醫傳道。日明治三十六年(1903)設立太平境馬雅各紀念禮拜堂,而後於永樂町看西街設「講義所」,日昭和十四年(1939)成立支會,日昭和十八年(1943)昇格為永樂町支會之教堂。戰後購地於看西街,興建南部設教紀念教會,經各地教友的捐助下於民國四十三年(1954)九月動工,次年六月竣工。看西街教堂為長老基督教會來臺傳教紀念具有象徵意義。

教堂的特色依成功大學傅朝卿教授的研究,本教堂乃仿造巴西利卡長方形教堂為藍本的建築。主要的禮拜堂設於二樓,正面由大樓梯引導而入,迎接大家的是雄偉的古典門廊,由六根古典柱式山牆組成,川堂之上圓頂有著大十字架非常的耀眼,圓頂基礎由十二根柱子環繞組成,牆面也繞有一圈二分之一的壁柱,然而山牆、柱式均不是標準原型,是經本地匠師重新詮釋的新結果。

MVIMG_20190626_092719.jpg MVIMG_20190626_092610.jpg

 

 

 

[1] 洪敏麟《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頁19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