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原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營舍/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

創建年代:日明治四十三年(西元1910年)

歷史沿革:

日人據臺後,日本隨即派兵駐臺,陸軍步兵第一聯隊設於北部守衛臺北,步兵第二聯隊則駐守臺南,

由日陸軍經理部營繕組設計,屬於日明治末期至大正初期的建築,此期建築作品偏重式樣元素,在臺灣日治時期所建同類型軍事機能建築中,本建築為能現存之案例,極為珍貴。又於日大正12年(1923)裕仁皇太子巡行臺南時,於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營庭種下之榕樹,亦成為今日成功大學之象徵。步兵營營區及三棟國定古蹟迭經臺灣步兵第二聯隊使用、國軍時期接收使用、爾後又移撥為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時期的使用與修繕,成為今日樣貌,極富歷史意義及價值。

日治時期「臺灣步兵第二聯隊司令部」乃今成功大學「大成館」,「文學院」則為聯隊本部長官與幕僚辦公處。戰後由國軍第二、八、十軍軍部使用,直到民國五十五年(1966)國軍撥給成功大學使用。即今步兵第二聯隊營舍營舍範圍:大成樓、舊文學院(歷史系館)、禮賢樓。

本建築群是日本陸軍最早實驗採行鋼筋混凝土建築之一。二棟建築均採一字型平面,抬高基座,建築四週有迴廊,東、西、北面較寬,南面較窄。主入口位於北面,中央門廊立面有六柱,飾古典羅馬式樣,柱樣為托次坎式,柱頭有卵形、箭標與花朵之紋飾,南面入口門廊立面為四柱,二樓陽臺嵌人柱子中,陽臺下飾帶牛腿托架作為支撐,。南北面約在立面三分之一處各設有次入口,主、次入口之玄關內有樓梯通往二樓。另在東西向各留有側入口,可通往中央走道,符合當初的軍事用途。「山牆」中央有半圓形的開口部,但後來大成館整修被山牆拆除。

大成樓及舊文學院(歷史系館)兩棟建築以磚造拱柱置於基座之上,一樓以弧拱修飾,二樓飾以拱圈,四周迴廊有連續拱圈是此建築主要元素,以磚造主要材料,置於磚造拱柱上之拱基,二樓欄杆下拱柱之間為弧拱處理。

禮賢樓整體建築抬高於平臺上,連續拱圈為主要元素之迴廊建築,其建築有四面卻有三種不同之處理,北面重點在有兩個入口門廊,中央為五個拱圈,兩側有二個拱圈,南面為連續拱圈有十四個連續拱圈組成。東西面各有三個拱圈,而非連續形成,是以做為山牆牆面之分割。

其主入口門廊主要拱由一個比兩側拱圈較寬且高的拱圈所構成,其中東側門廊的拱心石有飾渦卷處理,與其上類似巴洛克山牆之簷部連成一體,山牆中央有山尖,其後有平板,兩側則為瓶飾。拱圈兩側之牆壁強化巨大的凸壁,一方面則作為承重牆與迴廊內南北向拱圈之收頭。二樓欄杆部分亦有別其他拱圈處理,在臺灣日治時期的建築中並不多見。

東西兩側的山牆立面裝飾元素相似,皆以角落的兩座粗大凸壁,山牆之屋簷構成立面之外緣。兩個拱圈磚材外露兩側較低,中央較高,在閣樓有半圓拱窗,其上為拱心石。,與山牆屋簷之階狀簷飾連成一體。二樓之欄杆略為外凸,形成洋臺形式。下有渦卷托架承之。兩側夾有小扶柱壁,亦拱之收頭。

且三者皆於建築物入口處作強調裝飾,但有別於藝術研究所館舍的華麗,兩棟原兵舍北面中央主入口採用古典羅馬式樣門廊的形式,為此兩建築物最醒目的特徵。其中兩建築物中央入口古典羅馬式樣門廊各由六根托次坎式,支成楣梁及山牆所構成。[1]

戰後,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營區由國軍接收,持續作為軍事營區使用,直到民國五十五年(1966)由成功大學接受該營區,成為成功大學光復校區。由於校務之發展,四十多年來,乃拆除舊營區大量房舍,但三棟古蹟本體,以及位於原七、八中隊(今工業設計館舍)正面的大榕樹,在成功大學接收初期,校園整體發展過程中也刻意留存此三棟建築,三棟校舍得以在民國八十八年(1999)受臺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民國九十二年(西元2003年)再指定為國定古蹟。

DSC_7339.jpg DSC_7343.jpg

 

 

 

[1] 傅朝卿《台南市日據時期歷史性建築》(臺南市臺南市政府,1995),頁54-5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