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關帝殿(關帝廳)/臺南市東區中華東路二段96巷1巷1弄1號

創建年代:明永曆年間

歷史沿革:

相傳明永曆二十九年(1675 )有「保舍」者自內地將關帝神像恭迎來臺,於承天府東郊定居,後人稱此地為「保舍甲 」,後來建廟奉祀文衡帝君,名曰「保舍甲關帝廳」,本廟自明鄭時期為臺灣府城東郊重要信仰之一。

依據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陳文達《臺灣縣志》 〈雜記志九.寺廟/在永康里〉記載:「關帝廟,一在許厝甲,偽時建。係茅屋,開闢後易茅為瓦,鄉人同建。一在保舍甲,偽時建。臺廈道陳璸匾曰『停驂默禱』。[1]」可惜本廟原有陳璸「停驂默禱」匾已佚失。

清嘉慶十四年(1809)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追捕海賊蔡牽,有感於關聖帝君神蹟顯赫,乃捐金增修建廟堂,今廟堂懸掛嘉慶丁丑(嘉慶廿二年,1817)年王得祿敬題「忠義配天」匾,以表彰威靈顯赫。清咸豐六年(1856)府城富高石時榮捐金重建,獻「聖神文武」匾,清光緒七年(1881)庄民許載等人鳩資重建。

日大正十五年(1926)、民國三十五年(1946)等都曾修建。民國七十年間市府規劃開闢中華東路,本廟民國七十二年(1983)成立重建委員會,中華東路開闢廟堂部分為路地,再則廟堂已久未修屋頂已破損,於民國七十四年(1984)八月六日正式動工。由張慶飛主委協同六角頭(關帝廳(關聖)、前甲仔、後甲仔、許厝甲、姓林角、虎尾寮仔)等地方人士同心協力之下,終於在民國七十六年(1987)農曆五月十三日完工,並於翌年舉行安座大典。重建後則氣象一新,殿宇富麗堂皇,仍然保有傳統閩南式建築古色古香的風貌,信徒益增,廟貌巍峨。民國七十九年(1990)廟名改為「關帝殿」。

環境描述:關帝廳位於大東門城東北方,關帝廳分為關帝廳等六角頭共同信仰。廟北有「許厝甲」,日治時庄民土地日人徵為「跑馬埔」,後庄民遷於此。廟東北為「前甲仔」、「後甲仔」。廟東為姓林角。廟東南為「虎尾寮仔」。廟西昔日有糖廍,名曰「太爺廍」。

DSC_7410.jpg DSC_7443.jpg

 

 

 

[1] 陳文達《臺灣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頁2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