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景福祠 / 臺南市中西區普濟街44

創建年代:清乾隆十五年(1750)

歷史沿革:創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主祀福德正神,同祀火德星君與觀世音菩薩,配祀文、武判,係由此地民家讓出屋宇改建為祠。正殿高懸清嘉慶15年(西元1810年)「萬物資生」匾額,顯示土地公神格雖然卑微也有等級,卻也能夠福庇眾生。次間縧環板彩繪皆是民族藝師陳壽彝畫作,為珍貴的藝術作品,是為府城唯一列級古蹟的土地公廟。廟位於佛頭港邊,又稱為「佛頭港土地公廟」。佛頭港在明清之際可上溯至媽祖港,一向為碼頭工人聚集場所;廟前杉行街為木材集散地,商賈民人往來眾多,香火鼎盛。

廟前左側有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佛頭港福德祠碑記〉描述當年事件「廟右商店高築而氣勢凌廟,街眾視為災咎由來,故捐款拆低以平民忿;並公議捐款者遇神誕演戲,可免緣金分攤;廟前有檳榔櫃,亦年納租金。」另有清嘉慶十六年(1811)董事張克宜發起怡盛號等三十四商戶集資重修,從〈重修景福祠碑記〉之重修紀事,文末再記:「凡我本境既重興廟貌,則廟前街道理宜清肅,公禁不得藉為公所、聚賭、喧嘩、寄囤貨物、高搭涼棚、堆積污穢等弊;如有違禁,值年爐主首先阻止,仍敢不遵,聞眾呈官究治。」街市百態、庶民生活,盡在碑文之中。[1]

戰後,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曾經重修,民國五十三年(1964)再改建。今貌為民國七十年(1981)重修。因空間狹窄,建築極為簡樸,僅由拜亭、正殿組成。廟內左右牆有程咬金獻瑞圖、郭子儀問安鈞顛圖泥塑彩繪為府城名師蔡草如之作。廟內有壬寅年古石香爐(疑為乾乾隆四十年,1782年)。

環境描述:景福祠在人和街邊,是今保持尚稱完整的清代古街坊,昔日人和街、杉行街、佛頭港街,為丁字型之街道。今雖已鋪上水泥,略失古風,但街道兩旁依舊排列著商店,仍可從中追思昔日佛頭港商旅往來熱絡的痕跡。

景福祠 (2).jpg 景福祠 (7).jpg

 

 

 

[1] 詹伯望、曾國棟等《大臺南市文化資產特展圖錄》(臺南市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11),頁6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