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藥王廟 /臺南市中西區金華路四段86

創建年代:清康熙五十七年(1716)

歷史沿革:依據《重修臺灣縣志》卷六 ﹤祠宇志/廟﹥:「藥王廟,在西定坊。祀藥王韋慈藏(按元成宗時,立三皇廟於府、州、縣,春秋通祀,以醫藥主之。明洪武初,仍元制,定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通祀三皇: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康熙五十七年,道標千總姚廣建。[1]」藥王廟昔為府城七寺八廟之一。主祀神農大帝,同祀藥王大帝(韋慈藏)、伏羲大帝、天上聖母、觀音佛祖、白府王爺、華陀(神位牌)、註生娘娘、福德正神。清乾隆十年左藥王廟及北勢街居民龔文瑞、陳瑞興兩人發起,蔡枕、蔡央、蔡媽德等捐款五百元重建廟堂。[2]

民間流傳三皇之一神農氏「親嘗百藥,造福百姓」,而奉為「藥皇」信仰,廟方以農曆四月廿八日為主聖誔日。清乾隆戌申(五十三年,1788年)「福壽我民」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臺灣知府楊廷理書、殿前懸掛「東表古皇」匾、神龕兩側有清乾隆五十三年,參贊大臣提督福建全省水師軍務總轄臺澎水陸官兵事務勇巴圖魯蔡攀龍敬獻木刻對聯:「北勢踞上風地道有生皆掌握,東瀛培元氣天時來調藉功黍」。歷代亦多次重建留存相關文物,乾隆三十年間臺灣知府蔣允焄及廣東等處提刑按察司梁文科長生祿位牌,及清道光十八年(1838)存有「重修藥王廟碑記」及廟口右前奉兵馬五營兩側立有兩根舊廟石柱,上聯「藥帝君臣尊九五」,下聯「王師兵馬壯屯營」。民國五十八年(1969)臺南市政府拓寬協進街(今金華路四段)而拆除後殿、正殿,剩前殿(今之正殿)。民國七十五年(1986)再次改建,為今貌。本廟與南沙宮、金華府合屬「三協境」共守臺灣府城西城外。

環境描述:位於北勢街街尾,北勢街昔日小路,由五條港可走陸路至安平。

DSC_5901.jpg DSC_5896.jpg

 

 

 

[1]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卷六 祠宇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頁177-178

[2] 不著撰者《寺廟台帳.台南市》手抄本(臺南市南廳庶務課,1937),編號8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