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校場與演武所
創建年代:清康熙三十八年(西元1699年)
歷史沿革:校場與演武所,係清代大北門城外的軍隊訓練場所,清康熙三十八年(西元1699年) 總鎮張玉麟建演武所,清乾隆十六年(西元1751年)總鎮李有用
增建後堂,清嘉慶十一年(西元1806年)臺灣縣知縣薛志亮重修。清光緒元年﹤臺灣府城街道全圖﹥仍有標示校場與演武所,及至日明治三十一年(西元1898年)﹤日治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已見校場與演武所改為
練兵場。
環境描述:校場與演武所位於大北門外之北側,後有牛車路(約今北門路二段141巷),校場北側為演武所,西北側有地藏菩薩廟、北壇義塚,東有兵丁義塚(乃蔣元樞知府設置之)。校場約今臺南公園東北側,演武所約今臺南二中校東北側。
保存狀況:不存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見證清代臺灣的地方軍事設施。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城守左營守備署
創建年代:清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
歷史沿革:清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總督郝玉麟奏准添設城守營,置參將一員,將倉庫、城門、砲臺及各汛塘悉歸防守。城守營分城守營左軍與城守營右軍,城守營左軍由參將直轄,下有守備與千總,設城守左營守備署,在北門內。清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臺灣知府蔣元樞捐俸購料,召匠興工重建,清光緒元年﹤臺灣府城街道全圖﹥仍有標示該營署,及至日治時期始廢。
環境描述:城守左營守備署,位於尖山之東北坡,東南有中協衙、督標公廳、城守中營。西北側有路可通總爺街,後走鎮臺街可至總鎮署。約今北忠街與公園路口之西華郵局前一帶。
保存狀況:不存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見證清代臺灣的地方軍備。

|
1875年間〈臺灣府城街道圖〉之城守營分城守營左軍 |

|
城守左營守備署舊址現況 |
檢視較大的地圖 |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城守營參府署
創建年代:清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
歷史沿革:清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總督郝玉麟奏准添設城守營,置參將一員,將倉庫、城門、砲臺及各汛塘悉歸防守。城守營分城守營左軍與城守營右軍,城守營左軍由參將直轄,設城守營參府署,在北門內。清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臺灣知府蔣元樞捐俸購料,召匠興工重建,清光緒元年﹤臺灣府城街道全圖﹥仍有標示該營署,及至日治時期始廢。
環境描述:城守營參府署西行可至「協標中營衙署」,南行可至「道標都司衙署」,東北側有龍嚴公廳。約今北忠街16巷巷口之西,富北街之東側(今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南區分署臺南辦事處),北忠街南側一帶。
保存狀況:不存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見證清代臺灣的地方軍備。

|
1875年間〈臺灣府城街道圖〉中城守營參府署 |

|
城守營參府署舊址現況 |
檢視較大的地圖 |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中協衙
創建年代: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
歷史沿革:臺灣自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劃歸清朝版圖,由福建抽調水陸各營兵丁戍守臺灣,確立三年一換的班兵制度。臺灣班兵以綠營為主,分陸師與水師兩部分;水師為臺灣水師協標,置副將一員統領水師,又分臺灣水師協標中營、臺灣水師協標左營、臺灣水師協標右營,其中臺灣水師協標中營由副將直轄,設協標中營衙署,又稱中協衙。在清光緒元年﹤臺灣府城街道全圖﹥與日明治二十九年(西元1896年)﹤臺南府迅速測圖﹥仍有標示該衙署,但到了日明治三十三年(西元1900年)﹤臺南府內外略圖﹥已改為「陸軍倉庫」。
環境描述:協標中營衙署位於尖山之東坡下,南側可見覆鼎金小丘,東側有「城守營參府署」,北經竹巷口街、新店尾街可至鎮臺街之總鎮署。約今北忠街南側,成功路40巷與22巷間之北段。
保存狀況:不存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見證清代臺灣的地方軍備。

|
1875年間〈臺灣府城街道圖〉中之協標中營衙署(中協衙) |

|
中協衙舊址現況 |
檢視較大的地圖 |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臺灣總鎮署
創建年代: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歷史沿革:清代在臺灣的軍備有陸路與水師二種,由總兵指揮,在總兵之下有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外委等相隸屬的武官。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總兵楊文魁所建總鎮署,從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臺灣府總圖中,當時稱為「總鎮盤」,坐東朝西,外以木柵為防衛,木柵城設四門。清乾隆五年(1740年)總兵何勉添築「鎮守臺澎總兵官署」土城,高有一丈一尺(約3.33公尺),周長三百三十丈(約1000公尺),簡稱「營盤城」。鎮署建物座東北朝西南,前有大門,入角為儀門,內有大堂、二堂,西置廂房,東為花廳,背後(西) 是射箭場,設有箭亭;中有三致堂(總鎮張天駿題)、益求堂(總鎮甘國寶題)、鏡煙堂、和雨堂(俱總鎮哈當阿題)、芝蘭室(總鎮愛新泰題)鎮署由掛印總兵官,統轄本標中、左、右、城守四營及臺、澎水陸十三營官兵。日明治28年(1895年)日人領臺後,鎮署仍為軍事用途,初為「野戰砲兵第三中隊」,日明治41年(1907年)改為「砲兵第二大隊」使用,爾後在日昭和十年(1935年)〈臺南市街圖〉已標示「陸軍經理部出張所」;日治時期原建築已盡毀。戰後,國民政府撤兵東遷來臺改為「聯勤汽車製造廠」,後又改以生產各式軍用配件之「陸軍兵工配件製造廠」,簡稱「配件廠」。民國70年政府精簡軍事,民國八十一年遷廠,五年後拆除「配件廠」,閒置好一段時間,後臺南市政府改為公車「兵工廠轉站」至今。
環境描述:總鎮署,位於臺灣府城大北門城垣往西經燕潭沿途北行高地之上,西至公園南路,東南角跨入臺南公園西南角,東北角逼近大北門城垣西段之城牆約18 公尺,北邊圍牆(倒L型)118公尺,東南圍牆約137公尺,西南圍牆約286公尺,是清代臺灣府城公署中最廣闊之官署營地。出鎮署入昭安街,經竹巷口街可到達督標公廳、中協衙。
保存狀況:地面已不存原建物。擬以「透地雷達」探測可能存地表下之建築遺構。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從清領時期歷經日治時期直到戰後,長期作為軍事用地,是臺南府城重要的軍事史蹟。

|
1875年間〈臺灣府城街道圖〉中之「總鎮署」 |

|
臺灣總鎮署舊址現況 |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