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E寺廟祠堂:佛教寺院、民間信仰廟宇及宗族祠堂 (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33.王姓大宗祠

 

創建年代:日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

歷史沿革:創建於日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九月,至昭和十年(1935年)十一月落成,係臺灣王姓宗親所創建,也是南部地區王姓宗親共同祭祖的主要場所。宗祠供奉開閩始祖瑯琊王王潮、武肅王王審邽、忠懿王王審知三人為傳世祖先,屬「合約式祭祀團體」,也稱「唐山祖祭祀組織」,以「追溯遠祖、敦親睦族」為宗旨。

王姓大宗祠的主要倡建者有臺南的王汝禎、王開運、高雄的王沃、嘉義的王國材、北港的王吟子等人,俱是日治時期臺灣南部各行業知名的實業家。藉由王姓宗親會將王姓宗親的人才與金錢等資源結合起來創建王姓大宗祠,除作為祭祖的場所外,更是凝聚宗親族人向心力的象徵。同時王姓宗親會將聚集的資源關注於社會慈善救濟事業,在王汝禎與王開運等紳商的籌設下成立「臺南愛護會」,並建「愛護寮」以收容乞丐,有功於社會公益事業,堪稱「社會實業家」。

王姓大宗祠的建築規模及陳設為臺南市其他祠堂所望塵莫及,尤其牆體壁堵「左書右畫」的裝飾,有王家女婿府城才子林茂生博士的書法,也有府城傳統藝師潘春源的門神及壁堵彩繪,皆是彌足珍貴的文化資產。此外,宗祠留存完整的碑碣、匾額、對聯、神桌、香爐、執事牌與儀仗等器物,皆是見證宗祠歷史的重要文物。

環境描述:位於尖山西坡,北側為尖山頂的玉皇宮。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直轄市市定古蹟

文化資產價值:宗祠有祭祀與追思祖先親睦九族的社會功能,更具有凝聚宗親情誼力量及向心力,是在臺王姓族親維繫宗親社群情誼的場所。

王姓大宗祠大殿.jpg

王姓大宗祠大殿

王姓大宗祠三川步口左壁堵,有府城才子林茂生博士之畫法.jpg

王姓大宗祠三川步口左壁堵,有府城才子林茂生博士之畫法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2.龍君殿

創建年代:民國七十七年(西元1988年)

歷史沿革:清末至日治時期有澎湖縣白沙鄉鎮海港(鎮仔港)宗親姑婆祖「龍君」乩身「龍君」神表明要來救世,凡有欲求助者於公厝香爐插香祈求「龍君」相助,姑婆祖即從菜宅(菜園)奔回家中「起乩」降駕,龍君的信仰神威顯赫遠播全村及鄰近村莊(今「通樑」一帶尚存「龍君」信仰)。後因澎湖討海生活不易土地又貧瘠,青壯的宗親陸續遷居臺南府來工作,跟隨著也將「龍君」信仰帶入臺南,最初宗親擇白金町(今國花大樓)而居設堂,名曰:「惪華堂」。二次大戰前「惪華堂」之土地被徵收為防空用地,「龍君」則改奉於赤崁街宗親宅中延香火。

民國七十年宗親商議購地重建廟堂,七十六年購得現廟地,民國七十七年(西元1988年)始建廟,民國八十六年(西元1997年)建廟重建金壁輝煌之聖殿,重建後雷德南木雕師傅塑鎮殿神尊外,神龕前移山大將、倒海大將、食鬼大將、吞精大將四大將立於殿內,令人有震撼與尊崇之感,雖為新塑之像頗為傳神。

本廟主祀龍君星君(蒼天上帝,農曆十月十五日聖誕),慣稱「龍君」;同祀金府千歲(左)、鎮海太子(右),配有移山大將、倒海大將、食鬼大將、吞精大將。後殿主祀準提菩蕯、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十大菩薩等,係來臺後增祀奉佛教神尊。近年宗親沿用舊堂號新設「惪華堂」。

蒼天上帝來源:

五方上帝,即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又稱為五帝、五方帝、五天帝、五方天帝、五方天神等。早在周朝時,依據周禮,人們就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和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按《道書》五方五帝:北曰北極,以紫微大帝(玄帝),主之綜御萬星;南曰南極,以長生大帝(赤帝),主之綜御萬靈。西曰太極,以天皇大帝(白帝),主之綜御萬神。東曰東極,以青華大帝(蒼帝),主之綜御萬類。四極大帝輔佐昊天大帝,以綜御萬天。

環境描述:位北華街東北側,西側下坡有臺南齋教的崇德堂。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在地庶民信仰。

龍君殿外觀.jpg

龍君殿外觀

龍君殿正殿.jpg

龍君殿正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1.雙良宮

創建年代:民國五十一年(西元1962年)

歷史沿革:民國五十一年(西元1962年)未雙良宮建廟前,吳府千歲乃由信眾輪祀,建廟後增添天上聖母陸陸續續五府千歲等神尊,以增信眾及祈求之須。民國七十七年更建後為兩層,樓下為會議室空間至二樓正殿為祭祀空間。

雙良宮廟之前身原為燕潭流出溪道,日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臺南廳決定於大北門與燕潭周圍建設現代化的公園時,大北門內的「乞食寮」(今公園西側)被劃入預定地,被迫遷移,部份乞丐聚集於溪畔搭寮而居,故此地亦稱「寮內」。

環境描述:雙良宮廟前小路,原為燕潭流出溪道,南可至臺南圖書館、臺南公園,北行出大路,至六甲頂,過柴頭港溪至府城北郊(安南區)。溪北岸高地為清代「北門兵丁塚」,再北即是「馬房山」。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在地庶民信仰。

雙良宮外觀.jpg

雙良宮外觀

雙良宮大殿.jpg

雙良宮大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龍虎寺

創建年代:民國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

歷史沿革:龍虎寺之前身為「明正堂」,據石爐鐫刻民國「甲辰」,研判創建於民國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 。廟之外觀以拜亭、正殿組成,鋼筋混凝土造,三川殿上掛有紅色顯眼民國六十二年(西元1973年)「龍虎寺」匾,三川殿門框有長聯,以磨石子飾,正門兩側壁堵之上以綠釉花窗裝飾(四排每排十片綠釉花窗組成),加強寺內採光。柱龍嵌有「民國丁未年」(民國五十六年,西元1967年)字樣。三川門石鼓以法輪示為佛教聖地,門神繪以韋馱、伽藍兩大護神,左右側門則繪四大天王守衛。

本寺主祀南無音聲正佛,同祀然燈古佛、龍山古佛,左側達摩祖師,右側伽藍尊者,近年有「天威府」寄神同祀於本寺,另外原左右神案之達摩祖師、伽藍尊者改移奉正殿神龕(兩側),騰出神案寄收「客佛」,顯得寺內擁擠一些。「天威府」乃至府城南河港之南沙宮分靈黃府千歲、包府千歲今奉於神案前之供桌之上。

    本寺開基南無音聲正佛,具榮譽主委胡自強先生稱祖父所有,胡先生說「音聲正佛」佛像為胡家「祖佛」,乃祖先自大陸攜帶來臺。

環境描述:由公園路665巷入一路下坡,後可見龍虎寺紅(鑄鐵)色圓拱框架,寺院廟埕與建物約近50坪。

保存狀況:屋頂因地震有龜裂現象。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在地庶民信仰。

龍虎寺外觀.jpg

龍虎寺外觀

龍虎寺正殿.jpg

龍虎寺正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9.慈雲寺

創建年代:民國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

歷史沿革:慈雲寺位於大北門外馬車寮,現今臺南市公園路一帶。慈雲寺開基「文殊菩薩」為里人蘇啟家中的祖佛,乃清代先祖所留傳,二次大戰時蘇家為躲避空襲,遠離舊家避難,文殊菩薩留置舊宅。相傳戰後有孩童進到蘇家舊宅內發現這尊「菩薩」,「菩薩」極為靈感,信眾以手轎奉請佛祖降駕,弟子問其神佛尊號為何,菩薩示名法號:「青虛慈雲文殊菩薩」,信眾欲奉請求降駕救世,待等三天後,佛祖即至天庭領旨,地府領令,「菩薩」降駕交代救世普渡眾生。蒙蘇家將祖佛-「菩薩」獻出為公「佛」。這時恰好境內周大德之子走失,不知去向。「文殊菩薩」降駕指示:三日後即有好消息。三日後真如「菩薩」所言,此時「文殊菩薩」神威顯赫,名聲傳至全境內,境內信徒漸漸增多。而後「菩薩」降駕交待每年須回大岡山超峰寺謁祖後,由境內信眾,擲茭輪值爐主,並奉請「菩薩」鎮宅一年,隔年再重擲爐主,此後信徒日益增多。至民國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信眾決定擇地建寺,廟名為「慈雲寺」。「慈雲寺」座北朝南,可遙望大崗山超峰寺,深具飲水思源之意。本寺落成後正殿奉觀世音菩薩(鎮殿)、開基文殊菩薩、三官大帝、中壇元帥,及超峰寺如來太子、天虎將軍、聖母之令牌等。

文物:主香爐係以珍奇的青斗石為石材精雕而成。香爐之前緣正中,龍首朝天,兩側握把則為雙獅聳立,莊重沉穩;造型古樸著麗,雕工細膩至極,栩栩如生,凝視香爐,崇敬之心,油然而成。

環境描述:本寺位於馬房山之西南坡,廟一帶為馬車寮,早期居民不多,馬房山之西南坡有大片蓮霧果園,有人又稱此為蓮霧仔腳。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在地庶民信仰。

慈雲寺外觀.jpg

慈雲寺外觀

慈雲寺正殿.jpg

慈雲寺正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8.延平鳳山宮

創建年代:戰後初期前後

歷史沿革:清代時大北門至小北門外皆是墓地,又為北壇墓塚舊址,故府城有一諺語:「走六甲頂,腳酸手也冷」,可知此地非常的荒涼,令人毛骨悚然,不是墓地就是野草埔。從日大正10年(西元1921年)﹤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可見當時此區皆為墓地,日治時期開闢縱貫公路為出入臺南重要的路徑。
日治時期鳳山宮東南側有練兵場、火藥庫,西南側為陸軍墓地,西北側有清代小路可至柴頭港福德祠而出臺南郊區。東邊延平市場昔有「田螺鑽」(田螺穴)之稱。

延平鳳山宮原為六甲頂之萬應公祠,民國六十年代「大家樂」流行年代,祠前可說盛況空前之熱鬧,故從萬姓公祀拜到迎供延平城隍爺,護境佑民,因而居民香火興旺。民國六十八年成立延平小城隍廟管理委員會,民國七十一年重建。民國七十七年據聞郭府顯靈指示信徒,「廣澤尊王」將至本廟,信徒依王之指示至鳳山宮迎奉「廣澤尊王」,後來廟也更名「延平鳳山宮」。今前殿主祀「廣澤尊王」及其隨從,後殿主祀城隍爺(中)及萬姓將軍(左)、水仙娘娘(右),左案奉福德正神,右案奉註生娘娘。

環境描述:清代時大北門至小北門外皆是墓地,又為北壇墓塚舊址,直到日治開闢縱貫公路,為出入臺南城重要的路徑。

保存狀況:即將修建中,廟方已張貼募款公告。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在地庶民信仰。

延平鳳山宮外觀.jpg

延平鳳山宮外觀

延平鳳山宮正殿.jpg

延平鳳山宮正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7.小北城隍廟

創建年代:民國五十七年(西元1968年)

歷史沿革:清代小北門門垣牆外一水源,至清未至日治水紋尚明顯,從臺南公園的河流的經「寮內」向西流至小北門城垣北側流入臺江內海(民德國中)。溪北側即為墓園(今小北城隍廟),從日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可見,此一帶為日治時期陸軍墓地。

民國五十七年(西元1968年)善心人士鳩資建廟,以奉祀「城隍五神君」,因近小北門,因而廟名取為「小北城隍廟」。小北門外店家因「城隍五神君」神靈顯赫,民國七十八年(西元1989年)與九十二年(西元2003年)皆曾進行修繕廟堂。

環境描述:廟近小北門城而命名。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表現在地庶民信仰,並印證昔日當地為墳塚區的地理景觀。

小北城隍廟外觀.jpg

小北城隍廟外觀

小北城隍廟正殿.jpg

小北城隍廟正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鎮山城隍廟

創建年代:清光緒年間

歷史沿革:鎮山城隍廟,位於大銃街尾,山埔頭之西,神農殿之東北方。相傳建於清光緒年十年 (西元1884年)前後,里人石成不忍見家之東側,山埔頭之西邊墓園死骨曝曬四處,出資建一萬善同歸祠供奉先民遺骨,因保佑境內平安有功,更名為「大將爺祠」,祠內奉「大將爺牌位」。戰後里人鳩資重建大將爺祠。

民國四十五年開闢公園眷村新村時又挖出一些先民遺骨,原擬合入祀墓祠內,但神明「大將爺」不同意。民國六十五年間,有幾位信眾夢到城隍指示取樟木雕刻其像,信眾依指示雕塑兩尊城隍像。民國六十七年自首邑縣城隍廟乞求縣城隍爺香火入神,因廟近小北門,廟名「小北鎮山城隍廟」,而後香火更佳鼎盛。

民國七十年本祠改建,增建地下室後,再將民國四十五年挖之遺骨,存於地下室內。原是山埔頭腳西坡「有應公祠」,保佑轄境有功,經恩師神農殿神農大帝及元和宮保生爺為監察,在兩位聖帝帶領本廟小城隍公修行,聖帝上奏玉皇,領得天壇玉帝旨令同意重修本廟。隔年二月重工,同年本祠新建落成,今廟內主祀城隍爺公與歷史先賢(無主先民),廟後墓穴,墓廟合一,屬於十八境元和宮的角頭廟。主祀大城隍、二城隍、三城隍,配祀劉氏娘媽、黃氏仙姑。

環境描述:山埔頭之西坡,神農殿之東北方,墓廟環境四周清幽、明亮潔靜,左側有一叢刺竹。出廟,經神農殿走小北大街門,即可出小北門城。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見證本區昔日為墳塚區的地景。

鎮山城隍廟外觀.jpg

鎮山城隍廟外觀

鎮山城隍廟墓廟合一.jpg

鎮山城隍廟墓廟合一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5.中樓仔勝安宮(聖公廟)

創建年代:清康熙三十年(西元1691年)

歷史沿革:依據清康熙五十九年《臺灣縣志》﹤雜記志九・寺廟・在永康里﹥:「聖公廟,在中樓仔街。康熙三十年,臺廈道高拱乾建」。又清同治十年《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卷九﹤ 典禮(祠祀附)・臺灣府﹥「聖公廟:在中樓仔街。康熙三十年,臺廈道高拱乾建。漳、泉舟人多祀其神,以其熟識港道。一在海防署前」。清代大北門外至開元寺之南,昔日舊地名「中樓仔」,清康熙三十年(西元1691年),臺廈道高拱乾倡建聖公廟,早期信眾以為聖公爺乃倪聖公,為海舶總管,彰、泉州航行者祀奉之航行神。

舊址今中樓里東豐路85巷入口三角點處。大北門中樓仔、三分子及小東門外為人煙稀少、荒蕪,有農人於此種植甘蔗、果樹。中樓仔聖公廟乃為庄頭主要信仰。據傳本廟至清未時廟木構、土壁牆,已破舊不勘,日人入臺,又倡導扶佛滅神,以致廟毀,聖王公神像以擲「爐主」輪祀。戰後,信徒商議集資重建,民國四十一年五月重建現址。信眾請示多次,「聖王公」均表示尊號乃上蒼所封賜,無須更改,壬辰年(西元2012年)逢本廟將建醮,本廟執事者再次請示,待本醮科完滿時將稟明玉帝,甲午年九月十五日「聖王公」降駕表示玉帝敕封吾為開漳聖王,俗稱聖王公。解決了信徒拜了一輩子不解自已拜聖王公到底真正聖號為何。甲午年十一月八日「聖王公」降示設香案三日,開漳聖王金尊、印信、尚方寶劍接旨,並請友宮齊來同慶。同年十一月十一日開漳聖王、聖王夫人、駕前文書、韋馱、白馬使君、黑虎神像步行到玉虛宮及地府覆旨。聖王公正名為「開漳聖王」。

環境描述:本廟位大北門外,大北門中樓仔及小東門外為人煙稀少、荒蕪,有農人於此種植甘蔗、果樹,清代時「中樓仔」南鄰小東門,日人入臺後始有在「中樓仔」庄之西側建「衛戌病院」,戰後改為「804醫院」,「中樓仔」漸漸有人氣。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表現在地庶民信仰。

中樓仔勝安宮(中樓仔聖公廟)外貌.jpg

中樓仔勝安宮(中樓仔聖公廟)外貌

勝安宮正殿.jpg

勝安宮正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4.代天府鎮南宮

創建年代:明治四十二年(西元1909年)

歷史沿革:日治時期廟境為「三分子」,戰後為開元里,早期三分子居民約十戶。時適代天巡狩池府千歲巡臺南都,蒞駕三分子,降乩示意。欲池府千歲駐駕於本境,以保里人,眾舖戶欣聞莫不雀躍,同聲一致願虔誠奉祀。於是塑金身,晨昏朝拜,香煙日盛,嗣後再添祀文衡聖帝、天上聖母、中壇元帥、吳府千歲等諸神像。經聘雕塑金身,其神像莊嚴,維妙維肖令人敬畏,自本廟諸神坐鎮,物產豐富,人民安樂,風調雨順。

民國五十八年(西元1969年),爐下黃川、里長王清雲首倡建廟宇,購地增建兩側鐘鼓樓,以酬謝諸神明保佑之恩,請池府千歲等眾神出駕選擇吉穴。籌組委員會辦理建廟事宜,民國六十一年(西元1972年),新廟落成,金碧輝煌,而成現貌。

環境描述:昔日廟前即可伏視柴頭港溪,東邊柴頭港溪東北坡上有一貫道「天帝聖堂」。

保存狀況:尚可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表現在地庶民信仰。

三分子代天府鎮南宮外貌.jpg

三分子代天府鎮南宮外貌

三分子代天府鎮南宮門前石獅.jpg

三分子代天府鎮南宮門前石獅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3.臺南市天帝聖堂

創建年代:民國四十六年(西元1957年)

歷史沿革:慈善家胡定董事長,其先嚴早期篤信呂仙祖,遵從先嚴慈命,特由木栅仙公廟乞求純陽祖師神像奉祀。方金玉女總點傳師很早就與王老前人一起辦道,當年與王老前人及道中許多前輩都在胡定董事長家參研《易經》,後因地方過於狹隘,有必要覓地蓋廟以便聯絡,眾人就在民國四十六年(西年1957年)以一萬元買得二百坪廟地,當時就以竹、木、夯土搭建簡單廟堂,廟名「南濟宮仙公廟」,通稱「仙公廟」,堂前供奉純陽祖師,後堂供奉無極老母,於民國四十七年(西元1958年)一月一日落成。

方總點傳師一直藉著這個簡陋的道場渡化眾人。廟宇雖簡陋,由於呂祖神威顯赫,渡化無數信眾,因此香火鼎盛,場地又不敷使用,胡定董事長遂集眾商議改建,於民國五十一年(西元1962年)改建,三年後二層樓廟堂落成,廟宇氣勢軒昂。二樓供奉無極老母 (天帝)座,擔起普渡三曹聖業,一樓大殿主祀呂仙祖、彌勒祖師、濟公活佛;後殿奉祀南海古佛及護法韋馱尊者;信眾遍佈全省,每逢新年、春節及農曆四月十四日『呂仙祖聖誕』,入廟恭祝朝拜者,人山人海,香煙裊繞,名聲鼎沸。民國五十四(西元1965年)年四月由石喜雀經理接洽王壽老前人,成為一貫道寶光玉山臺南地區道場,名為「天帝聖堂」。
民國六十年(西元1971年)胡定董事長將廟產移交王壽老前人,並添購廟地數千坪,加蓋餐廳,道親也愈來愈多。

民國七十七年(西元1988年)由於王老前人指任方金玉總管理「天帝聖堂」,當時方總點傳師為改善廟的前景觀及交通,乃規劃新建牌樓、正門道路及美化工程,在方金玉總點傳師接掌廟務,眾道親合力下很快完成新建牌樓和九龍浮雕,莊嚴宏偉,是一座先天後天齊辦的大道場,並供善男信女朝夕禮敬參拜,以報聖德之恩。

於是聖堂有了很大的改觀。興建中,因「老母」的慈悲,兩位老前人的大德,陳大欉副總點傳師的襄助,及眾經理堂主道親的協力,建設道場及道務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民國九十年(西元2001年)動土興建文化大樓(近千坪),三年後竣工,落成啟用。

環境描述:民國四十六年本堂初建於北門外開元寺之東北側河梯高地上,西側有聖功女中,南有鎮南宮,東有小徑可至「大橋」,想必當年擇地建堂,由廟堂可伏視柴頭港溪,此溪為原臺南縣、市界,為柴頭港溪最中游(由南向東流後北流進鹽水溪),又稱石頭溝(石頭坑),此段有石粒堆積,相傳河道會湧出石頭而著稱。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新興宗教在臺南的傳教情形。

臺南市天帝聖堂大門.jpg

 

臺南市天帝聖堂正殿.jpg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2.忠安宮

創建年代:民國七十五年

歷史沿革:本廟位大北門外廍仔後(開元路357巷一帶)小聚落,因今開元路357巷對面林森路有一糖廍,故稱為「廍仔後」。廍仔後有洪姓庄民,其曾太祖渡海來臺時,自家鄉奉請池府千歲神像以護祐來臺平安。

據該廟「沿革碑記」記載:創始年代久遠,已無人可考證。因大展神通,神威顯靈,普渡眾生,有求咸應,善男信女漸增,眾善信咸以神恩浩大,而無殿宇可居,乃提倡募捐,始建立本廟為「忠安宮」。民國七十五年(西元1986年)農曆六月十八日眾委員信眾合力買下本宮現址,各位熱心鼎力相助,樂捐建廟,而有今貌。

環境描述:北園街53巷弄內。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表現在地庶民信仰與地方家族歷史。

忠安宮外觀.jpg

忠安宮外觀

忠安宮正殿神像.jpg

忠安宮正殿神像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糖安宮

創建年代:清光緒年間

歷史沿革:糖安宫廟位於大北門內,山埔頭南坡下,清代曾有「糖間」於此,廟東側附近有很多墳墓,日而久之墳園毀損,白骨散露遍野,幸得善心人士設「集積所」於此收埋骨骸,並小祠膜拜「萬姓公」,年節有善人士敬拜糕品,後施食,故漸有遊民、乞丐聚集,始有「乞食寮」之稱。

「乞食寮」乃遊民雜處之所,遊民中有一頭人為臺灣府安定里許中營人鄭阿相,為人慷慨重義,豪邁可親,經常出面為地方排難解紛,受眾人尊重。鄭氏死後,地方人士認為他有功,奉其牌位於此,因為庇佑地方平安,尤其失竊事件請問萬分靈驗,可說有求必應,地方善德人士感念其澤遂集資蓋小祠奉祀。

二戰期間盟軍空襲臺南,山埔頭的軍營受爆擊,然小祠境內因鄭善士英靈保佑下無受災害,民國四十三年(西元1954年)由地方人士,乞求土城聖母廟「媽祖令旗」至小祠同祀。而後受天上聖母慈恩向上天奏薦鄭善士英靈,護國庇民,承玉旨勅封「鎮山元帥」,暨雕塑「騰風元帥」神像奉祀(自「後港唐安宮」迎請原自「四草大眾爺」香火入神),後又雕塑「天上聖母」金身合祀於本宮。民國七十六年(西元1987年)興建,民國七十八年(西元1989年)落成,並命名糖安宮。民國一○○年(西元2011年)再次重建,民國一○二(西元2013年)年建醮。

環境描述:本廟位於大北門內,山埔頭之中南坡下一小祠,清代曾有「糖間」於此,小祠東北一帶皆為墳墓。(見於西元1896年﹤臺南府迅速測圖﹥「集積所」)

保存狀況:民國100年重新改建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由鬼魂之祭祀轉化升格為神明崇拜。

糖安宮外觀.jpg

糖安宮外觀

糖安宮左側神龕上的萬姓公神位牌.jpg

糖安宮左側神龕上的萬姓公神位牌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柴頭港土地公廟(柴頭港福德祠)

創建年代:清朝初期

歷史沿革:相傳明鄭時期漢人入臺時已有「柴頭港民社」於此。本祠建廟甚早,先民入臺,開荒墾地,福德正神,庇佑生靈,有感恩澤,建祠崇祀。廟左側豎有三塊清代修建捐題碑,乾隆三十七年「重修柴頭港福德祠碑記」、道光弍拾捌年「重興柴頭港載福祠碑記」、咸豐二年「柴頭港載福祠捐建右畔護室碑記」,由此得知清代三次重修記錄。

柴頭港溪由本祠右側後流出,昔為沙丘地形,如虎蹲之地貌,傳清乾隆年間以前有地藏菩薩廟於此一帶,故有稱「佛祖山仔」之稱。昔日「柴頭港福德祠」四周荒塚孤墳纍纍,然「地藏菩薩廟」與「將軍祠」何時毀廢則不知?

民國四十五年道妙師父(正覺寺開山師父)雲遊四處尋建道場,一日經過此地,見「福德祠」前豎有清乾隆三十七年「重修柴頭港福德祠碑記」:北壇地藏菩薩廟及將軍祠。此乃尋覓多時之佛教聖地,隨即當年三月五日假福德祠安座佛位。道妙師父向外募緣購五分餘,另有善士鄭獻捐地一分餘,共六分餘充作正覺寺用地。民國四十八年正式成立「正覺寺籌建委員會」,在三十名熱心人士共同發起鳩資建寺,同年三月動工,至民國五十一年完成大殿外觀。
民國五十八年(西元1969年)「福德祠」重建。民國八十八年福德祠管理人王進成及正覺寺管理人覺華(會果)法師共商倡議修建,因上次重建迄今三十餘載,今本祠傾圮壁裂,灰壁剝蝕,有信眾王進福允諾襄助,及管理人王進成、正覺寺共同捐資重建廟堂,十月十九日鳩工重修,翌年二月完成修繕,楹柱煥然,氣象改觀,神威廟貌,相互輝映(今貌)。

環境描述:柴頭港溪由本祠右側後流出,昔為沙丘地形,如虎蹲之貌。乾隆三十七年「重修柴頭港福德祠碑記」載有:「柴頭港福德祠附近有北壇地藏菩薩廟宇及將

軍祠」,因此,此處有「佛祖山仔」之稱,今夾於正覺寺與文物館大樓中。後為正覺幼稚園。正覺寺右側觀世音菩薩亭、華嚴寶塔(寺右後方)。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柴頭港溪的民間信仰之一。

柴頭港福德祠外觀.jpg

柴頭港福德祠外觀

柴頭港福德祠供奉的土地公土地婆.jpg

柴頭港福德祠供奉的土地公土地婆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總祿境下土地公廟

創建年代:清乾隆十三年(西元1748年)

歷史沿革:清初總鎮署官兵來往府城市街,需經過坑仔街與禾寮港街,可至府署、縣署、十字大街。過坑仔街為總鎮署官兵經常往來的街道,因而改名「總爺街」。

「總祿境」,又名下土地公,相對於東側的「鎮轅境」,又稱頂土地公;「鎮轅境」位於總爺古街道之街首,總祿境則位於街尾都是該地信仰中心。

「總祿境」舊廟左側臨「過坑仔街」,位處於較低處,易聚財,因而民間有「求官者拜頂土地,求財者拜下土地」之說。總祿境拜亭與單殿所構成,據說此乃為太子太保王得祿感恩當年受土地公之助,而奏請清廷賜封恭塑神像,正殿的土地公手執金元寶,配祀招財童子、進寶童子,兩童子神像造型特殊。

民國七十二年(西元1983年)忠義路拓寬廟地被迫徵收,在管理人與眾信大德捐金重建新廟於原舊廟南邊20公尺,從位於小街成為大馬路之廟。

環境描述:昔日廟位於總爺街西段,禾寮港北岸的「過坑仔街」,乃為總鎮署官兵往來府署、縣署必經之處。民國七十二年因忠義路拓寬廟地被迫徵收,南移原舊廟20公尺處。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鎮北坊重要的土地公信仰之一。

總祿境下土地公外貌.jpg

總祿境下土地公外貌

總祿境下土地公舊址處.jpg

總祿境下土地公舊址處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鎮轅境頂土地公廟

創建年代:清乾隆十三年(西元1748年)

歷史沿革:「鎮轅境」,又稱頂土地公,清乾隆十三年(西元1748年)建,與同時創建「總祿境」,又名下土地公,為清代當地重要的土地公廟。「鎮轅境」位於總爺古街道之街首,另「總祿境」位於街尾,都是該地信仰中心。道光以來歷代均有重修。戰後初期有重建,近年改建後已不同原貌。

鎮轅境由單殿與拜亭所構成之簡單空間,比較特殊是雖為土地公廟,但拜亭卻採取燕尾屋脊形式,據說此乃為太子太保王得祿感恩當年受土地公之助,而奏請清廷封賜,甚至鎮轅境土地公也帶官帽,與眾不同,在臺南市的土地公廟中,極為特別。廟中尚有「顯靈保固」與「保我黎民」古匾及古香爐。鎮轅境亦陪祀臨水夫人與齊天大聖(大聖爺)。

環境描述:頂土地公廟位於總爺街東段,清領時期出總爺街即可見總鎮署之儀門。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鎮北坊重要的土地公信仰之一。

鎮轅境頂土地公外觀.jpg

鎮轅境頂土地公外觀

鎮轅境頂土地公正殿神像.jpg

鎮轅境頂土地公正殿神像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三老爺宮

創建年代:鄭氏時期(西元1662年之後)

歷史沿革:相傳開基建廟於鄭氏時期(西元1662年之後),主祀三老爺,為朱王爺、曹王爺、魏王爺,清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境內三老爺街、安祿境以及鴨母寮街等里民合力捐建擴大廟宇,清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董事方献三、黃汝濟等發起倡修,今廟內留存清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重興三老爺碑記」即是該次重建記錄;而後屢有修建。現貌為民國九十二年(西元1993年)管理人與信眾倡議重建,民國九十五年(西元1996年)落成。

          三老爺究竟為何人,一直是討論議題;其中主祀朱王爺一般認為清代百姓不敢直諱稱呼鄭成功,採行變通權宜之計。雖然廟內也供奉玄天上帝,廟方則以朱府延平郡王稱呼神明,以強調本廟與鄭成功的關係,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民間傳說鄭成功壽誕日,三老爺宮也舉行慶典予以祝壽。
重建後的三老爺宮採鋼筋混凝土,空間以三川殿、中庭、正殿組成,居於禾寮港北側高地上,造型甚為宏偉;三川門三重簷間嵌有「開臺聖地」大理石額,表明本廟與鄭成功的關係,廟中楹聯也強化此種聯繫關係,並有多幅鄭成功的石刻,牆飾十二月令的工法相當別緻。

環境描述:建廟於尖山西坡,禾寮港溪北岸高地之上,南側有自清代販賣「鴨」聚集之街市,故俗稱「鴨母寮街」。今廟前的原禾寮港溪(德慶溪) 已改為箱涵,南側即為鴨母寮菜市場(戰後一度改為光復市場)。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府城重要的鄭成功信仰之一。

三老爺宮外觀.jpg

三老爺宮外觀

三老爺宮左側花神壁畫.jpg

三老爺宮左側花神壁畫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元和宮

創建年代:清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年)

歷史沿革:元和宮建於清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年),由里人鳩資興建,奉祀迎自福建泉州白礁之保生大帝,擇地於府城西北角,坐東朝西。清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總理呂盈泰、協辦林吉記、曾文贊,董事許世澤、陳和安、石轀中、洪助記發起重修,大銃街商民捐資。

日明治二十九年(西元1896年)大銃街耆老張藤伯倡擴建規模,迎奉臺灣總鎮署北側的白龍庵五福大帝(五靈公)及其附屬之中軍府爺及諸將爺等眾神尊。

日大正三年(西元1914年)里人發起重修。民國四十九年辛松頭、唐壬三、李誠智等發起重修。最近一次重修民國七十九年(西元1990年),於民國八十一年(西元1992年)竣工。

日本治臺後原總鎮署、白龍庵由日軍接管,日軍山砲隊駐營於此,「白龍庵」遂被毀。相傳日軍就地興建營房,用水孔急,里民以一擔水換一神像,將救出神像大部分寄放於大銃街元和宮,未及搶救者則被燒燬。主殿供奉保生大帝與白龍庵五福大帝,後殿奉祀觀音菩薩,左側殿奉祀中軍府中軍爺、右側殿奉祀眾壽堂陰陽都總管、右廂房奉祀如意增壽堂奉五靈公駕前什家將。
文物:光緒年間原白龍庵香爐保存於元和宮。

環境描述:位於大銃街上,大銃街乃是出入小北門之重要道路,北接小北門大街,南接米街。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鎮北坊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

元和宮外觀.jpg

元和宮外觀

元和宮正殿.jpg

元和宮正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興濟宮

創建年代:創建於明鄭時期(西元1661~1683年)

歷史沿革:創建於明鄭時期(西元1661~1683年),主祀保生大帝,以醫術高明、慈善濟人著稱,世人尊為醫神,乃閩南地區的道教神祇。

臺灣初闢,奉祀保生大帝的廟宇最多,香火亦盛,成為臺灣主要民間信仰之一。又以位於府城北邊,里民習稱「頂大道公廟」,以區別位於南邊而俗稱「下大道公廟」的良皇宮。
廟為三開間三進,地勢較高,尤顯宏偉。三川步口壁堵的「福祿」雙龍紋飾、松樹雙鶴及梅花雙鹿石雕,皆動感十足。三川門壁堵飾以雙麒麟,左踏葫蘆、犀角,毛筆、錢錠;右踏琴、棋,書、畫;豐富而又多變化的圖案。

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的龍柱鐫刻工巧生動,紋飾細膩。皆具藝術價值。聖父母廳的山牆內壁,飾以三十六官將的泥塑彩繪,其造型或飛、或騎,栩栩如生,宛若騰空而出,尤具特色。原作品因時日久遠,部分泥作褪色或破損;民國九十四年(西元2005年)進行整修時,特別聘請原作者、薪傳獎得主陳壽彝就原作修護,讓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得以延續生命。

民國一○六年(西元2017年)再度進行重修,目前重修工程尚在進行。

環境描述:興濟宮乃坐北朝南,依尖山為靠山而建之,北側是是尖山之原祀奉「玉皇四殿下」的玉皇宮,廟前正向面向觀音街,昔日可看禾寮港溪,是風水寶地,西側官廳與觀音亭相鄰。興濟宮與觀音亭同一管理委員會。

保存狀況:上次修建後不久,三川門、廟內柱樑龜裂現象,目前正在進行整修中。

文資身份:直轄市市定古蹟

文化資產價值:府城重要的保生大帝信仰之一。

興濟宮外觀.jpg

興濟宮外觀

興濟宮正殿.jpg

興濟宮正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興隆宮

創建年代:清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

歷史沿革:興隆宮建於清道光八年(西元1828年),由大北門街之福建人信眾籌建,位於大北門街最東處,與大北門相鄰,里人俗稱為「北門廟」,主祀法主公,同祀註生娘娘。

日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臺南廳選定大北門城內外為臺南公園的預定地,本廟(原位大北門街)位在預定地上而被徵收,收到徵收補償約千圓,吳來(本廟管理人一)、呂賽商議將原舊廟之建材設法予以重建,乃與同時被徵收的辜婦媽廟合祀,購北門町三丁目31番地(今公園國小之東北側)之民房為廟堂。日昭和十九年一月廟廢,遷移附於陰陽公廟(花園町三丁目54番地),分三室奉祀,延續香火。

環境描述:舊址原於大北門內西側,俗稱「北門廟」。

保存狀況:廟廢,原附於陰陽廟之神像法子公、註生娘娘神像也遺失(神像已遺失多時)。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見證府城大北門一帶的民間信仰。

1907年〈臺南市街全圖〉中北門廟興隆宮的位置圖.jpg

1907年〈臺南市街全圖〉中北門廟興隆宮的位置圖

本廟原位大北門街內,日大正元年被徵收,與同時被徵收的辜婦媽廟購地北門町三丁目31番地(今公園國小之東北側)合祀。.jpg

本廟原位大北門街內,大正元年被徵收,與同時被徵收的辜婦媽廟購地北門町三丁目31番地(今公園國小之東北側)合祀。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