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兩廣會館
創建年代:清光緒元年(1875)
歷史沿革:兩廣會館原稱「嶺南會館」,位於三界壇街南端,會館之南側龍王廟前有一座「重道崇文坊」,乃旌表府城文人林朝英樂善好施、修建臺灣縣學文廟,諭旨褒崇,建坊昭示。本館為廣東、廣西兩省在臺同鄉會館。清光緒元年兩廣總督岑毓英奉改建為廣東建築,稱為兩廣會館,日治時期曾借用為學校用途,後為日本政府徵用為教育博物館。太平洋戰爭期間受盟軍炸毀。
環境描述:兩廣會館位南門路東南側(原刑事大隊北側)與開山路路口,日昭和20年(1945)太平洋戰爭為盟軍炸毀,戰後一樓改建為市場,二樓為住家,一樓早已停業,四周均為樓房商店將市場包圍,已無法感受會館氛圍。
保存狀況:原建物已不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日治時期的兩廣會館 |

|

|
日治時期的兩廣會館 朝開山路 |
日治時期的兩廣會館 朝開山路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2佐雜公館
創建年代:清乾隆40年(1775)
歷史沿革:清乾隆40年間臺灣知府蔣元樞,興建於龍王廟之右側,即原臺南市警察局一帶。佐雜公館原在臺灣府學文廟之側左,為府學附屬空間,乃為提供佐屬或其家眷暫時居住之所。日昭和6年(1931)興建臺南市警察署。
環境描述:原臺南市警察局總局於2010年12月25日已遷新營,目前正整建中,日後為臺南美術館用地
保存狀況:原建物已不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佐雜公館舊址
|

|
佐雜公館舊址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1林園
創建年代:清光緒年間
歷史沿革:清光緒11年(1885)乙酉科舉人林鳳藻之宅第。日治時期與戰後林園曾有修建,成今貌。
環境描述:天壇之廟埕西北方,西自忠義路二段84巷入,北至忠義路83巷止,約自阿霞飯店起至84巷17號,林園現存左後側廂房與入口門廊。
保存狀況:現存入口門廊,門額:「林園」二字、左後側廂房。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林園南門廊 |

|

|
林園立面 |
林園東門廊(磨石子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0窺園
創建年代:清光緒年間
歷史沿革:清乙酉科舉人許南英之宅第,許南英之父許廷璋,書生門第讀書人,原臺灣府西定坊武館街,清咸豐5年(1855)許南英出生於此。因為那間房子既不宜居住,更不宜做學墊底用處,在許南英六歲時,特齊公(諱廷璋)便將武館街舊居賣掉,另置南門裏延平郡王祠邊馬公廟住宅,建學舍數楹。舍後空地數畝,任草木自然滋長,名為「窺園」。
環境描述:今府前路一段臺灣銀行對面路中及臺灣銀行一部份。
保存狀況:原建物已不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窺園舊址 |

|

|
窺園舊址 |
窺園舊址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9卯橋別墅
創建年代:清道光年間
歷史沿革:卯橋別墅為清道光年間生員許朝華在府城二府口﹙今中西區衛民街、萬昌街與北門路口一帶﹚所建庭園;許朝華,字遜榮,號茂堂,清咸豐3年(1853)恩貢生,其子為日治時期臺南市名人許廷光。該園於1868年至1900年間租給長老教會作為教會及醫館,俗稱「舊樓」醫院。同時,英國領事郇和於清咸豐11年(1862)向臺灣府城「金茂號」店東許朝華承租卯橋別墅,為英國駐府城副領事館。
朱材哲,字丹園,清道光29年(1849)卸任噶瑪蘭廳通判後,曾寓居卯橋別墅近二年,清咸豐元年(1851)以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身分奉旨代理臺灣府知府,至清咸豐2年(1852)卸任代理知府職務,重遊此園而題書「卯橋別墅」匾以為紀念,此匾現存鄭成功文物館。
環境描述:今中西區衛民街、北門路口,臺南啟聰學校南側一帶。
保存狀況:原建物已不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卯橋別墅舊址 |

|

|
卯橋別墅舊址 |
卯橋別墅舊址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8宜秋山館
創建年代:清咸豐年間
歷史沿革:清咸豐年間吳尚霑所建所建林園,名為宜秋山館。
日明治28年(1895)吳汝祥將此館借給生病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休養,次日親王病死。後讓渡日人改為「御遺跡所」,日人為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特設置之紀念館。戰後曾為國民黨臺南市黨部、實踐堂使用,今為永福、小西、三民里聯合活動中心一帶。
環境描述:今為永福、小西、三民里聯合活動中心。
保存狀況:日治時期改,原建物已不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吳汝祥宅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最後下榻處,故成為御遺跡所 |

|

|
宜秋山館舊址 |
宜秋山館舊址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7一峰亭
創建年代:清乾隆43年(1778)
歷史沿革:一峰亭的創建者林朝英,林朝英(1739〜1816)小名耀華,或作夜華,字伯彥,別署一峰亭,又號梅峰、鯨湖英。原籍福建漳州府海澄縣坂尾錦里社,祖父林登榜自清康熙32年(1693)攜家帶眷渡臺,創立「元美」號,經營布匹、砂糖的海運生意,事業蒸蒸日上。林朝英幼年聰明伶俐,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年長喜讀書,作文別出新裁,惜考運不佳。
清乾隆43年(1778)林朝英在臺南三界壇興築宅第,懸掛「一峰亭」木匾,才華洋溢的他在這裏盡情地創作,蕉石白鷺、風荷影梅的瀟灑潑墨,擅長運用竹葉體行楷、鵝群體草書,將豪放奇秀的筆意鎔鑄於繪畫之中,大膽粗獷的飛白用筆,恰與明代徐渭的狂逸線條一脈相承。舞文弄墨的同時,他也揮刀運斧,拿起竹頭木癭入手,不僅飛禽走獸,栩栩如生,巧奪天工;而且經過他刀下整治的招幌廣告、對聯匾額,讓街坊鄉親愛不釋手,成為傳家寶貝。
林朝英為人重義疏財,樂善好施,做了很多體恤窮困、解危救溺的事蹟。清乾隆54年(1789)為貢生,清嘉慶7年(1802)以資授中書科中書,並贈匾額。清嘉慶18年(1813)獲朝廷褒揚,封六品光祿寺署正,賜「重道崇文」匾、建牌坊。晚年他還因為力諫天理教首林清,曉以大義放棄造反,一派忠心蒙獲召見。然而,歷經四次考試不第,早已視富貴如浮雲,他以年老眼病的藉口婉謝不赴,留在臺南繼續造福鄉里,直到清嘉慶21年(1816)壽終正寢,年七十八歲,受清廷諡封「謙尊」,留給後世「海外才子」的典範。
環境描述:日明治40年(1907)日本人徵收林朝英故居一帶,闢作防火空間,並設置一座總督兒玉源太郎雕像(材料為白色大理石),所以稱為「兒玉公園」,老一輩的臺南人俗稱「石像」,又因前臺南驛(火車站)至綠園稱大正町,所以也稱「大正公園」。
日明治44年(1911),臺南市實施「市區改正」規劃新式的街道,街道節點設置綠園,臺南州廳前「綠園」在大正初年陸續開闢大正町(今中山路)、幸町(今南門路)、開山町(今開山路)、清水町(今青年路)、花園町(今公園路)、錦町(今民生路)、末廣町(今中正路)周圍之街道,逐漸成形周圍七條道路匯集點。
光復後,大正公園改為石像圓環、民生綠園,並豎有國父銅像。民國87年(1998)臺南市政府於二二八和平紀念日前夕將「民生綠園」更名為「湯德章紀念公園」,並豎立銅像。
保存狀況:日治時期拆除改建公園,原建物已不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一峰亭拓本,林朝英在臺南三界壇興築宅第,懸掛「一峰亭」木匾 |

|

|
1911年臺南市區改正計畫圖:「一峰亭」舊址
|
「一峰亭」舊址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6書帶草堂
創建年代:清乾隆34年(1770)
歷史沿革:書帶草堂為府城仕紳鄭其嘏所建庭園,鄭其嘏具例貢功名,並捐奉直大夫之銜。其人急公好義,屢捐金助修臺灣府城之城垣、橋樑、廟宇、祠壇、義塚等建設。蔣元樞擔任臺灣知府期間的各項建設,鄭其嘏皆極力協助,現存清乾隆43年(1778)「臺灣郡城各項建設捐題碑記」(存立康樂街接官亭石坊右側),即可見鄭其嘏名列其中。
環境描述:原址在友愛市場左側附近。
保存狀況:原建物已不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書帶草堂舊址 |

|

|
書帶草堂舊址 |
清乾隆43年「臺灣郡城各建設碑記」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5吳園
創建年代:清道光20年(1840)
歷史沿革:吳園位於府城枋橋頭街。
清道光20年(1840)間府城富紳吳尚新所興建的花園,「優以泉石之奇,花木之妍」,又稱為小植物園。「假山擬仿漳州飛來峰,亭臺樓閣、假山、池塘等,飛榭樓亭,紆斜高低,甚為幽邃閑雅」。
原臺南公會堂,日明治44年(1911),臺南官民集資四萬圓,於東邊建西式臺南公館。日大正12年(1923)改稱為「臺南公會堂」,是日治時期全臺第一座供民眾官方集會活動的公共建築物,不僅創建年代遠早於其他公會堂,就建築規模和型制而論,除臺北、臺中公會堂外,為其他公會堂所不能及,得見日治時期臺南市各類公眾活動的鼎盛狀況,也驗證當時臺南市仍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臺南公會堂建築主要由前棟洋樓與後棟大集會堂組成,臺南公會堂整棟建築應用了許多西方歷史建築之語彙與元素。
日明治44年(1911)原稱「臺南公館」,日大正12年(1923)改稱「臺南公會堂」,是日治時期全臺第一座供民眾官方集會活動的公共建築物。
環境描述:吳園以德慶溪支流營造亭臺樓閣、池塘等景致。德慶溪支流自山川臺南端之西,西北流經清水寺前,入鷲嶺東坡溝仔底之太平境教會前,沿吳園右,於蕃薯崎東側接德慶溪(今公園路遠東百貨公司前)。
保存狀況:現存仿漳州飛來峰假山、亭臺樓閣、池塘等,另園區內地表有青斗石、花崗岩之石材及古井三口。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吳園 |

|

|
亭臺樓閣、池塘 |
仿漳州飛來峰假山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4夢蝶園
創建年代:明永曆18年(1664)
歷史沿革:李茂春,字正青,閩龍溪人;登明隆武2年(1646)丙戌科鄉榜。時往來廈門,與諸名士遊。鄭成功辟為參軍,與陳永華交善。明永曆18年(1664)隨鄭經至臺,卜居永康里,構一禪宇,陳永華為文記之,名其室曰「夢蝶處」;與住僧禮誦經文為娛,人稱「李菩薩」。卒葬新昌里,捨宅為庵,曰「菩提庵」。
清康熙23年(1684)臺灣入清朝版圖,擴大「菩提庵」,香燈明亮。清康熙47年(1708)再度增建,格局寬宏,並以《妙法蓮華經》的簡稱《法華經》或《法華》而改名「法華寺」。寺中所藏清代「夢蝶園記」石碑一方,詳載沿革;更有園主李茂春的墓碑,聊供追憶。
日昭和12年(1937),日人建臺南飛行場,「菩提庵」墓被毀,經僧人拾其遺骨於寺左隙地建納骨塔供奉之。
環境描述:位於福安坑源頭山仔尾南坡,前有一水塘曰「南湖」,受臺南臺地西南邊埤塘來水及東邊蓬溪匯流,西出切割櫻丘砂丘群為竹溪,蜿蜒下溪仔墘溪入臺江內海鯤身湖。
保存狀況:清領時期改建違法華寺,留存清嘉慶5年(1800)「夢蝶園記」,見證古庭園。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法華寺左側庭園的夢蝶園記 |

|

|
法華寺後殿廂房原有供奉李茂春神位牌,幾次查訪中未找到/何培夫老師提供 |
法華寺左側庭園的「進士李先生」墓碑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3寓望園
創建年代:清康熙25年(1686)
歷史沿革:清康熙25年(1686)臺灣首任分巡臺廈道周昌於臺灣道署後方築一小室,顏曰:「寓望」,取之左傳「畺有寓望」之言。清康熙32年(1693)福建省分巡臺廈兵備道高拱乾,又於西定坊巡道署後圍墻內建「斐亭」及「澄臺」,環植竹叢,竹綠猗猗,每逢夏秋間,清風掠樹,竹韻璆然,與海濤聲相和,最宜消暑。
環境描述:臺灣道署後面,永福國小校園內東邊,約高二樓,前臨臺江。永福國小東側已建教室,由學校後巷依然可見高低落差之地貌,臺廈道周昌特於巡道署後建「寓望園」,可想昔日於此處可俯瞰臺江浪濤澎湃。
保存狀況:原建物已拆除改建。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台灣府志》台郡八景中的澄臺觀海、斐亭聽濤書影(採自「文資圖庫」) |

|

|
寓望舊址 |
寓望舊址:永福國小校園內東邊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2鴻指園(四合亭)
創建年代:清乾隆30年(1765)
歷史沿革:清臺灣府署右側舊有榕梁、四合亭遺址,地甚寬敞。清乾隆30年(1765)臺灣知府蔣允焄改建官廳二間,並將四合亭遺址改建之庭園,園名取自宋代文豪蘇軾「雪泥鴻爪」詩意名曰「鴻指園」,並撰有「鴻指園記」,今僅留「雪泥鴻爪詩碑」、「鴻指園記」、「鴻指園」門額三塊碑。園林曲檻迴廊,重簷閣樓,池臺亭沼;又編竹為籬,雜蒔花木,備極勝概。
環境描述:在衛民廣場東側,今已成樓房,景致不復。
保存狀況:日治時期原建物已拆除改建。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1911年臺南市區改正計畫圖:鴻指園 |

|

|
鴻指園舊址 |
鴻指園與考棚舊址處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1一元子園
創建年代:明永曆18年(1664)
歷史沿革:明永曆18年(1664)朱術桂來臺定居,並建府邸,以其別號命名「一元子園亭」。明永曆37年(亦即康熙22年、1683)臺灣入清版圖之際,朱術桂義不降清,自縊殉國。次年(康熙23年、1684),靖海侯施琅將一元子園亭改建為媽祖廟,並以媽祖庇護平臺有功,上奏御封媽祖由「天妃」昇格「天后」,而成為全臺最早官建、官祀的天后宮。施琅此舉,一以宗教安撫民心,二以政治排除故明,頗具經略功效。
環境描述:一元子園位於赤崁之西南坡,前臨臺江內海,鄭經接任延平王後,打造此庭園,禮聘朱術桂來臺監軍之所。今已無法感受昔日庭園盛景。
保存狀況:清領時期改建為祀典大天后宮。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
一元子園亭舊址 |
一元子園亭舊址 |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0莊雅橋吳厝
創建年代:清道光年間
歷史沿革:府城富商吳春貴的堂弟吳春祿於磚仔橋北邊建宅第,稱「吳昌記」,係磚雅橋吳氏的宅第,位於磚雅橋街之東側(約今友愛街至永福路二段間)。吳春祿第六子吳尚霑仿其堂兄吳尚新興建的吳園在宅第南側建庭園,稱「宜秋山館」。
日治初期曾被徵為第三旅團司令部,後改建臺南神社,民國63年(1974)拆除改建為體育館。
環境描述:吳尚霑仿其堂兄吳尚新興建吳厝,擇地於府學之南,屋前有福安坑支流流經,庭園之左側則為福安坑溪主流,兩流於屋前海防廳之南側匯流,行家謂之風水寶地。
保存狀況:日治時期拆除改建臺南神社。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臺南迅速測圖中吳厝已被徵為第三旅團司令部
|

|

|
吳厝舊址 |
日治時期吳厝曾被徵為守備隊司令部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9施厝衙
創建年代:明永曆18年(1664)
歷史沿革:在民族路萬福庵廟(明末阮駿夫人之房舍)前,建於明永曆年間,原為鄭氏部將住宅,有石質楣徽,相傳後為施琅公館,現已毀不存,原址已建樓房。
環境描述:昔日俯視臺江,眺望寧靖王府,後為阮夫人寺(萬福庵),阮夫人因不悅見施琅公館,特於舍前築一照牆。今施厝衙已改建為樓房,阮夫人寺照牆(照牆為直轄市古蹟)尚存,趣聞依舊留傳。
保存狀況:原建物已拆除不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施厝衙舊址 |

|

|
施厝衙舊址 |
施厝衙舊址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8陳子方街曾厝
創建年代:清咸豐年間
歷史沿革:在忠義路與民權路東北隅,係清咸豐年間臺灣鎮總兵曾元福所建宅第,原是坐東朝西,三進四合院的格局,今存右側牆面與地基地表石材。
環境描述:位於鷲嶺西北坡,今已不復見昔日大厝光彩,四周為民房包圍著,僅存右側牆面。
保存狀況:原建物大都已塌毀,僅存右側牆面及部分建築遺構。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臺灣鎮總兵曾元福所建宅第 |


|

|
臺灣鎮總兵曾元福所建宅第 |
臺灣鎮總兵曾元福所建宅第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陳世興宅(萬福庵陳厝)
創建年代:清乾隆20年(1755)
歷史沿革:萬福庵陳厝即為陳世興宅,陳登昌為登瀛陳家來台第一代祖,原居府成寧南坊;因家族人口繁眾,至第三代祖陳奇策於清乾隆20年(1755)在首貳境萬福庵南側自有空地上,興建大宅院,舉族徙居。今尚存前、中二進及陳奇策書房。係府城現存閩式傳統合院之一,山牆可見多樣型式的壁鎖(鐵剪刀),有X、S、T形,目前舊市區少見。
環境描述:陳厝右臨首二境萬福庵,可俯瞰臺江,陳厝照牆前為祀典武廟之馬使爺廳,原有小徑可至關帝廟街,往西可達抽籤街,戰後鄰房改建路已不通,前幾年陳厝照牆前馬使爺廳增建春秋大樓,西側景致不在,南側可通普羅民遮市街。
保存狀況:後進已改建為樓房,現存一、二進與入口門廊及照壁,照壁因2016年2月6日地震粉刷層龜裂。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現況照片

|
陳世興宅的第一進外觀 |

|

|
陳世興宅南側山牆的鐵剪刀 |
陳世興宅西側的照牆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6馬兵營井
創建年代:荷蘭時期(1624~1661)
歷史沿革:馬兵營井,在寧南坊。泉淡而甘,甲於諸井。荷蘭時期鑿以灌圍者.明鄭時期為駐馬兵營於此,故名「馬兵營井」。今舊井已枯無水,在不遠處改鑿其井。
環境描述:臨臺江內海近岸,北側有福安坑溪,故水源豐富。
保存狀況:已廢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檨仔林朝興宮壁畫的馬兵營井 |

|

|
臺南迅速測圖中的馬兵營街南側,臺灣監獄東側之井 |
由明治四十年間的明信片中,見當時
馬兵營街古井(本圖郭宣宏提供)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5龍目井
創建年代:鄭氏時期(1661~1683)
歷史沿革:龍目井位在大天后宮右畔官廳二進與三進之間,日治時期官廳已廢,漸為民眾占住。民國53年(1964)龍目井曾淘清井底淤泥,一度水乾。至民國56年(1967)9月又突然泉湧,大天后宮管理委員會收回官廳被占民屋,改建為香客室。
相傳寧靖王府一共有三口井,「龍目井」代表螃蟹的眼睛,為風水中的左右眼,一口在觀音殿後的天井,另外一口則在廟左魏姓民宅廚房內,屋主在水上裝設流理臺,已難窺「龍目」。「八角井」則是嘴巴,正殿媽的神像即安座在上面,在地理風水角度來說,像是一種螃蟹的穴地。
此一古井多年來活水依然,汨汨不斷。
環境描述:行家眼中「大天后宮」前是「活蟹穴」,清乾隆40年(1775)間臺灣知府蔣元樞在廟前築一照牆,把活蟹壓住了,活蟹無法橫行作怪。(廟前之米街正為螃蟹大螯處,被「蔣公子敗地理」,雖今照牆已不存,但前幾年廟方有意希望拓寬新美街之巷弄,幸後有異議,因而未果)
保存狀況:僅存一井,另一井在廟右側魏宅中,因空間不足,已隱蔽於流理臺下。
文資身份:附屬臺南大天后宮,國定古蹟
現況照片

|
大天后宮觀音殿後的龍目井 |

|

|
大天后宮的龍目井內 |
由龍目井望向廟南側之魏宅,魏宅原家中廚櫃下有一口龍目井(今已廢)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4紅毛井
創建年代:荷蘭時期(1653~1661)
歷史沿革:紅毛井亦稱荷蘭井,在鎮北坊赤嵌樓東北隅,距樓可二十餘丈。荷蘭人(紅毛仔)所鑿,磚砌精緻。相傳每風雨時,常有龜蛇浮游水面,現已不存。今井位於赤嵌樓內,所以也稱為「赤嵌樓井」,在海神廟與文昌閣中間。赤嵌樓與安平古堡之間存在著一條傳說中的地道,向來就是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相傳赤嵌樓井有地道可通安平,臺灣縣儒學訓導黃對揚曾有以下的描述:「臺郡紅毛樓在縣治之左,舊址猶存;聞密室之下有地道通安平,未之詳也。樓半傾壞,房屋幽奧,久封塵土,人跡罕到。」可見傳說由來久以,並非空穴來風。但以三百多年前兩地為臺江阻隔,相距四公里多,建造海底隧道的採光、通風、安全、工程與經濟效益等問題,恐非當時科技所能及。
日昭和10年(1935)日人指定赤嵌樓為臺灣的重要史蹟,並進行挖掘赤嵌樓井,也探究安平與臺南間隧道之謎,除發現若干安平壺及舊礟管外一無所獲。
民國64年(1975)「臺南觀光年」,整修赤嵌樓古蹟區,重建赤嵌樓井護欄。赤嵌樓古井與熱蘭遮城古井間有「秘道」的傳說長期來在民間流傳,直到民國79年(1990)7月臺南市市府僱工開挖一探虛實,僅檢到一些丟棄物,證實根本沒有通道,才中止這個「神秘海底隧道」的說法,並在赤崁樓古井旁豎立「荷蘭時期古井與地道傳說」解說牌說明,成了赤嵌樓的趣聞,讓遊客印象深刻。
環境描述:位於赤嵌樓海神廟與文昌閣中間。
保存狀況:古井本體保存良好,井口上覆井蓋,井壁布滿青苔與蕨類。
文資身份:附屬赤崁樓,國定古蹟
現況照片

|
紅毛井位置 |

|

|
紅毛井一景 |
紅毛井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