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烏鬼井
創建年代:荷蘭時期
歷史沿革:烏鬼指荷蘭統治臺灣時的黑奴,大銃街的古井係荷蘭人命黑奴開鑿,所以稱為「烏鬼井」。據王必昌《重修臺灣縣誌》記載:「烏鬼井在鎮北坊,水源極盛,雖旱不竭。烏鬼,番國名,紅毛奴也。其人遍體純黑,入水不沉,走海面若平地。先是,紅毛命烏鬼鑿井,砌以菻荼,亦名菻荼井。今改甃磚甓,舟人需水,咸取汲焉。」當時南北商船悉於此取水,以供日用。日治時期井內沙土積聚,已無井水,但磚造井欄仍在;及至民國四十四年(西元1955年)古井已被填塞掩埋,在臺南市文獻委員許丙丁的提議下,臺南市政府乃進行挖掘並修復,烏鬼井才得以重現,井水依然清澈沁涼。
烏鬼井的水質優美,所以大銃街發展出豆腐、豆皮、醬油等豆製食品;周邊有很多豆腐攤,自製自賣豆腐、豆皮,甚至挑到街上或外地叫賣,口味奇佳,遠近馳名;更有多家製造醬油的醬油坊,但在時代變遷下,這些醬油坊皆已消失。
環境描述:今日古井上覆水泥封蓋,雖已廢置不用,卻是見證府城臺江海岸線的地標,也是大銃街的歷史回憶。
保存狀況:井目前被水泥板遮蔽著。
文資身份:直轄市市定古蹟
文化資產價值:荷蘭時期史蹟,為府城西緣海岸線的地標。
烏鬼井現況 |
烏鬼井現況 |
檢視較大的地圖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