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辜婦媽廟
創建年代:清乾隆54年(1789)
歷史沿革:據傳創建於清乾隆54年(1789),里人為表彰辜婦媽而建。辜婦林氏臺灣縣人士,二十歲時嫁東安坊辜純湯,結褵不久其夫因病而亡,林氏年二十二歲,無子撫育夫之妾所生二子,並事姑至孝,同時樂善好施,清康熙34年(1695),林氏夫人仙逝。地方將其善行呈報官府,臺灣知縣李中素手書「節孝」贈之。清雍正5年(1727)追贈誥封為辜太夫人,為一品等級,同時入祀於節孝祠。清乾隆54年(1789)里人感念其德,乃鳩資於其所居附近建廟,稱為辜婦媽廟。清咸豐年間曾有修建,清光緒年間加建後殿,以奉祀貞女黃寶姑。民國66年(1977)重修建。後殿民國88年(1999)整建,修建後供奉觀世音菩薩。爾後在民國93年(2004)、96年(2007)均有修建。
環境描述:辜婦媽廟坐北朝南,左側有街以廟為名辜婦媽街。北接府東街、洪公祠,右側可通經歷廳、東市場。
保存狀況:歷代均有重建修護,最近一次修建為民國96年(2007),保存良好。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整後的辜婦媽廟立面 |

|

|
廟左側的辜婦媽街 |
辜婦媽廟之後殿立面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1西來庵
創建年代:清道光年間
歷史沿革:西來庵於清道光年間創建,原位在亭仔腳街(今府城隍廟西側,現青年路基督教會),為設扶鸞之所,由福建省福州白龍庵奉請香火,主祀五靈公(五福大帝)。日大正4年(1915)廟內執事余清芳策劃密謀反日,事蹟敗後廟毀,為日治後期臺灣史上大規模武裝抗日事件,稱為「西來庵事件」。
西來庵事件廟毀土充公,廟之建材售已將重建之神安廟。民國42年(1953)信徒發動重建廟宇於正興街50號。民國82年(1993)又逢道路拓擴,被迫遷建北區大興街。
環境描述:舊址於今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台南教會,青年路125號。西來庵之遺構:日昭和2年(1927)日本政府出售;在日大正4年(1915)西來庵余清芳事件後,所拆除亭仔脚街西來庵廟內的九龍眉神龕、藻井、石鼓、精緻插花雕刻等建材。時逢新興街福德祠、土地公口街保興宮、四安境牛磨後檺林宮三廟蕫事商意合併,擇原神安廟外新街重建宏偉廟宇─神興宮,於是由購買原亭仔脚街西來庵建材,現存神興宮(中西區民生路2段21號)廟內。
保存狀況:原建物於日治時期已拆除,今西來庵已遷建他處。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西來庵舊址處 |

|

|
日治時期西來庵正殿 |
西來庵噍吧年紀念館 |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0五帝廟
創建年代:清嘉慶元年(1796)
歷史沿革:五帝廟創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原稱「觀音堂」,奉其觀世音菩蕯,後又奉五顯大帝,佛教稱為華光天王佛,道教稱作五顯靈官馬元帥,威靈顯赫,神通廣大,有求必應,香火旺盛,膜拜之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後來名為「五帝廟」。創建後歷代均有重修。清同治12年(1873)剝蝕嚴重,有礙觀瞻廟,信徒發動募捐重建。
後,日大正12年(1923)間因擴寬道路,廟地為日官方徵購,經信徒發動募捐,購得兩民房,因而遷建於現址,日大正13年(1924)5月動工,同年10月竣工。戰後,廟堂年久失修,頹朽不堪,管理人葉萬福、林松、賴淵爵發動信徒修建,民國35年(1946)完成,正殿壁間現存有新營名醫沈乃霖之文,及潘春源畫作《三綱五常》。民國73年(1984)馬路再次拓寬而拆除前殿改建,翌年整建完成,只剩下騎樓與單殿建築、三川門、門枕石。
民國99年(2010)因棟樑白蟻啃蝕嚴重,目前重建中。
環境描述:原建築乃奎樓之東側,亦即今中正路與忠義路交叉之中心;日大正12年(1923)間因擴寬道路,因而遷建於現址。
保存狀況:日大正13年(1924)改建,古貌不存,近年拆除重建。留存日大正13年
(1924)「重建五帝廟碑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整修中的五帝廟 |

|

|
臺南迅速測圖中五帝廟 |
目前五帝廟臨時行館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9三官廟
創建年代:清乾隆43年(1778)
歷史沿革:三官廟創建於清乾隆43年(1778),主祀天官、地官、水官大帝,陪祀天醫真人、財神趙公明、太陽神君、朱衣金甲、周公、桃花女及重修廟宇葉履仲長生祿位;三官大帝全名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臺灣民間則稱之為「三界公」,為臺南市主三官大帝最重要的廟。
三官廟原址相傳為清乾隆40年(1775)間臺灣知府蔣元樞的別館。清乾隆43年(1778)知府蔣元樞離臺後,臺灣百姓感念其恩澤,將其別館改為「蔣公生祠」,奉其長生祿位。
清嘉慶年間,官府認為祠中百姓供奉三官的帝鐺祠不敬,乃另建三界壇於今民生派出所一帶,生祠轉趨沒落。清咸豐4年,有袁明高者來帶此懸濟世,香火再度興盛,清咸豐10年(1860)士紳葉履仲加以重建。日治時期,雖維持「蔣公生祠」石造門額,視為官廟,但改立為幼稚園,後來神像被移至文昌祠,廟宇改為國語講習所。
民國37年(1948)里民重修廟堂,迎回神像。民國76年(1990)正殿竣工安座,三川殿則民國85年(1996)才完成。
環境描述:三官廟位於寧南坊,廟前可鳥瞰臺灣道署,廟後有街名三官堂後,可至報恩堂,左以鄭氏家廟為鄰。右行可達「打石街」(今民生路)。
保存狀況:民國76年(1990)正殿竣工,民國85年(1996) 興建三川殿而成今廟貌。廟
內留存清乾隆43年(1778)「蔣公生祠」碑及民國37年(1948)「重俢三官
廟碑記」。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現況照片

|
三官廟立面 |

|

|
三官廟正殿 |
三官廟內左壁留有「蔣公生祠」門額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8總趕宮
創建年代:明永曆年間(1647~1683)
歷史沿革:總趕宮為明鄭時期水師所建,主祀軍船守護神倪總管,原名聖公宮,清乾隆年間改稱總趕宮沿用至今。清朝入臺後廟宇由民間接管,歷經多次整修。民國55年(1966)重修成今貌,民國74年(1985)廟右廂重建成北方式樣的觀音廳,與廟貌甚不搭配。正殿中央為倪總管神像,兩側則奉福德正神與註生娘娘,並供奉臺灣巡道楊廷理及仕紳黃化鯉長生祿位,頗為特殊。右側牆下方,有道光15年(1835)重建廟紀念石碑。廟內所奉開漳聖王,乃原開漳聖王廟於日治時期因興建第二高等學校拆除廟後移入本廟。
民國97年(2008)廟宇重建,民國99年(2010)11月13日舉行落成火安座大典。
環境描述:赤崁自荷鄭時期始有大量漳、泉等先民渡臺,以信奉海神居多,海神中除媽祖外,另有總管船舶之神。
早期臺江沿岸居民,大多以捕魚或養殖為業,故先民特擇赤崁南側較高之地建廟,感念倪總管保護沿海居民平安,昔日由廟口即可俯視臺江內海。今廟口巷弄依舊向西傾斜,可通舊時臺江內海沿岸(今西門路二段東側)。
保存狀況:廟建築為三開間二進一廂,經數十年的滄海桑田,總趕宮現已成為繁華的中正路商業區內小巷中的祠廟,隱於繁華的中正路旁巷內,廟埕相對於廟體成寬闊的四方形,四周除東面的雜貨店、瓦斯行,北面的五瘟廟、電器行外,其餘皆為住宅,來人若非對此區地形地物熟悉,已不易發覺其所在。古蹟左右均緊鄰民宅,幸廟埕寬敞,由前庭眺望,景觀尚可。「門像」之彩繪乃近期再次重修時特聘府城彩繪陳壽彝重繪。
2016年2月6日臺南地震三川殿壁柱與牆位移,右三川步口壁與柱位移,三川殿壁柱向前傾。神龕左壁粉刷龜裂。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現況照片

|
總趕宮立面 |

|

|
總趕宮前埕外觀 |
總趕宮三川殿立面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7東嶽殿(嶽帝廟)
創建年代:明永曆年間(1666~1673)
歷史沿革:創建於鄭氏時期,或云明永曆27年(1673),主祀東嶽大帝,習稱岳帝廟,也稱嶽帝廟,乃是全臺最古老的岳帝廟。原建築為三進二廂,巍峨崇煥。惜因日治時期以來,兩次拓寬廟前道路而拆除廟埕、鐘鼓樓、三川門與拜殿,右廂亦不存,成為三進一廂的祭祀空間。舊廟貌於民國80年(1991)重修,歷時三年而竣工,呈現古蹟修護後煥然一新的風貌。
東嶽大帝居殿堂之上,嚴肅莊穆;功德司與速報司分居左右兩旁;牛頭、馬面二差役亦聳立兩側;謝必安、范無救二將軍傳神的雕造令人心悸;中殿主祀地藏王菩薩,配祀十殿閻王;後殿主祀酆都大帝,主宰冥界森羅殿與最後審判;陰暗的空間與佈置,呈現東嶽殿應有陰森威嚇的情境效果。
嶽帝廟廟中法事頻繁,信徒透過打城超拔、血懺轉世、牽亡懷思等科儀法術,嘗試與親人的亡魂進行溝通、聯繫,用以安定人鬼之間的關係,慎終追遠的美德亦流露無遺。東嶽殿的宗教儀式已成為府城民俗的特色,代表陰廟的特殊風采。
環境描述:臺灣信眾重要法事科儀之所,隨時皆在進行作業中,一年中只有農曆七月是清閒的期間,民眾藉有紅頭法師與冥界的親人溝通,讓人界與冥界得以聯繫,是後輩對先人慎終追遠的場域之所。
保存狀況:建築體三進兩廂、坐北朝南,目前只剩正殿及後殿仍維持舊貌,為承重牆及疊斗式木構架的混合構造。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現況照片

|
東嶽殿外觀 |

|

|
牛頭馬面是東嶽大帝重要兩位差役 |
民間信仰中嘗試與親人的亡魂進行溝通時,委請紅頭法師進行科儀法術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6仁厚境福德祠
創建年代:清嘉慶2年(1797)
歷史沿革:創建於清嘉慶2年(1797),日明治34年(1901)2月,郭廷會等街眾修。日大正年間實施市區改正,因祠廟正為開闢綠町二丁目道路中,祠毀,鎮殿福德爺神尊則寄奉於東嶽殿,開基金身(神像)寄祀於奎樓書院,一段時間奎樓書院破損,信徒商議奉於前清舉人蔡國琳家族中,後輾轉改為擲筊選出爐主輪值祀奉開基福德爺(信眾稱呼開基「伯公仔」)。
民國91年(2002),信徒合力另覓新址於原址對街臺南地方法院院長宿舍左旁巷內;是年10月動土興建。於民國93年(2004)2月完工;4月,迎回福德正神鎮殿金身安座,今貌。民國104年(2015)再次整修祠廟。
環境描述:原於岳帝廟街之南側,今府前路一段90巷南段,乃八協境東嶽殿與六合境交界處今巷口路中。
保存狀況:原建物已不存,現在廟宇為民國93年(2004)重建,民國104年(2015)再次整修。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修護後仁厚境福德祠 |

|

|
104年修護後仁厚境福德祠外觀 |
104年修護後仁厚境福德祠正殿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5大埔福德祠
創建年代:清康熙年間或更早
歷史沿革:原稱大埔尾土地祠,創建於康熙年間或更早,祀土地公。清道光22年(1842)修。清咸豐9年(1859)4月曾君騰發起大埔街住戶三十九人鳩資改建。日大正元年(1912)12月,保正葉永聲倡修,翌年(1913)元月竣工。
日昭和16年(1941),日人開闢大埔尾街接臺南第一高等女學校前道路,大埔尾土地祠適在路中被拆除,土地公神像暫厝臨水夫人媽廟。民國37年(1948)蔡萬生等發起新建大埔福德祠於開山路、大埔街口處,現址。
往昔「每歲二月二日、八月十五日,沿戶鳩資演劇,張燈慶讚」,迄今土地公聖誕依舊熱鬧非凡,祝壽慶典年年舉辦,不愧為「小南門」區域的信仰中心。
環境描述:原位大埔尾,戰後重建於大埔街頭。
保存狀況:原建築已不存,現為戰後重建。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大埔福德祠 |

|

|
祠內祭祀空間 |
兩側「身堵」貼有蔡草如天山畫室的磁磚彩繪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4油行尾福德爺廟
創建年代:清嘉慶年間
歷史沿革:創建於清嘉慶年間,主祀福德正神,同祀施琅將軍,配祀文、武判,協侍招財、進寶等神祇。本廟原由信徒謝安生等創建於今開山路,及至明治39年(1906)謝錫濤等遷移至現址。民國36年(1947)沈阿雲等發起重修謝錫濤等遷移至。最近一次重建是在民國75年(1986),由管理人及數位執事發起,於民國77年(1988)重建完工而成目前金壁輝煌之規模,以一般土地廟而言,本廟之規模可謂大矣。廟方已無留存昔日之文物,除神像外,舉凡供桌、燈座、香爐、匾額等皆為民國77年(1988)以後所置。
另有亭仔腳福德祠,原建於清乾隆10年(1745),至日大正5年(1916)因年久失修幾成廢屋,終於在日昭和18年(1943)被拆除,因之土地公神像併至油行尾福德爺廟合祀。
油行尾福德祠土地公傳說由施琅擔任,也是「六合境」一大傳奇。
環境描述:油行尾在東安坊,以研磨食用油業成街或賣油,因而得名。本街府前路一段122巷向南延至延平郡王祠前止,今已無此行業。
保存狀況:民國77年(1988)重建完工而成目前金壁輝煌之規模,以一般土地廟而
言,本廟之規模可謂大矣。廟方已無留存昔日之文物,除神像外,舉凡
供桌、燈座、香爐、匾額等皆為民國77年(1988)以後所置。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油行尾福德爺廟外觀 |

|

|
近年前案桌新供奉施琅將軍,增加其傳奇故事 |
油行尾街只剩廟右側一小段,其餘都
在都市計劃中消失了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3三四境載福祠
創建年代:道光18年(1838)
歷史沿革:道光18年間三四境街之商戶商議建祠,並集資捐募建本祠,最初約四十名信徒,後來部分信徒遷居,一時剩下二十人,土地祠漸次凋萎,直到清同治8年(1869)祠廟始有修繕。日明治36年(1903)市區改正本祠因位於拓寬道路上,廟毀,後遷建於現址,民國44年(1954)又再次修建。
環境描述:三四境載福祠,管理三四境街,今之民族路與忠義路交叉口北側。
保存狀況:日治時期闢建道路,原建物已拆除不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三四境載福祠今貌 |

|

|
三四境載福祠外觀 |
三四境的載福祠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2小南天
創建年代:明永曆年20年(1666)
歷史沿革:創建於明永曆年20年間(1666),相傳明鄭時期「小南天」匾為寧靖王朱樹桂手書,但年久已佚失。
清康熙23年(1684年)曾進行修建,清雍正初年(1723)臺灣巡道吳昌祚修建,清乾隆58年(1792)巡道金溶偕里人士再修。清嘉慶19年(1814)小南天因年久失修,已呈頹廢,里人發起募金重建,於清嘉慶23年(1818)俢建完工,懸掛「嘉慶乙卯年,小南天」匾。而後又有多修建。原廟址在臺灣巡道署左畔,日昭和4年(1929)市區改正時,遷建「蕃薯崎」現址,廟雖小,福德靈驗。
環境描述:自日昭和4年遷建「蕃薯崎」崎頂至今。為臺灣島上較早之土地祠,據傳明鄭時期已建祠。
保存狀況:單殿格局,建物維護良好。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蕃薯崎崎頂小南天外觀 |

|

|
小南天外觀 |
小南天右前方有一座小廟-南城隍,經此可至「石厝巷」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1馬公廟
創建年代:明永曆年間
歷史沿革:馬公廟,原稱馬王廟,主祀馬王爺,為馬兵的保護神。據清康熙59年(1720)陳文達《臺灣縣志》所記:「馬王廟,偽時建。」由於明鄭係清朝的敵對政權,清朝所修志書凡是提及「明鄭」,皆以「偽時」代稱,表現否定的意念。明鄭時期(1661~1683)馬兵駐防在福安坑南側,稱「馬兵營」(臺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307號原臺南地方法院一帶),並在山仔尾(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府前路、開山路之間)東坡建馬王廟,以為馬兵營伍的守護神。
清朝領有臺灣後,馬兵營移駐山埔頭總兵署(臺南市中西區公園路、前陸軍兵工配件製造廠,現為長途客運轉運站),原有的馬兵營遂成為福建省漳州籍移民的聚集地,馬王廟改祀漳籍移民自原鄉馬公廟攜來之神,所以又稱「馬公廟」,成為漳籍人士的信仰廟宇,一般志書雖仍記為「馬王廟」,但地方皆習稱「馬公廟」。
清乾隆42年(1777)臺灣知府蔣元樞捐俸重修,迨至清道光30年(1850)里民鑑於廟室狹窄,空間不敷使用,因而發起重建,並在清咸豐四年(1854)竣工。及至日大正15年(1926)因年久失修,棟宇傾頹,再度進行重建。民國59年(1970)又行重建,新建的馬公廟為鋼筋混凝土建築,其格局包含中央的三川殿、拜殿、正殿與兩側的廂房,屋頂為綠色琉璃瓦,即為今日所見廟貌。
因為人稱「蔣公子」的臺灣知府蔣元樞曾修「馬公廟」,故有一說將「馬公廟」列為清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
環境描述:明鄭時期(1661~1683)馬兵駐防在福安坑南側,稱「馬兵營」,並於三川臺西、山仔尾北坡建馬王廟,為馬兵營的守護神。廟前低窪但永不積水,為地理師眼中的寶穴─「雞母穴」,曾有一段蔣公子敗地理故事傳奇。
保存狀況:歷代均有修建,民國59年(1970)又行重建,新建的馬公廟為鋼筋混凝
土建築,其格局包含中央的三川殿、拜殿、正殿與兩側的廂房,屋頂為
綠色琉璃瓦,即為今日所見廟貌。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馬公廟外觀 |

|

|
正殿立面 |
臺灣知府蔣元樞贈「觀其所感」匾額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0開隆宮
創建年代:清雍正10年(1732)
歷史沿革:開隆宮又稱七星娘娘廟,創建於清雍正10年(1732),主祀七星娘娘,為府城著名護幼的廟宇之一。七星娘娘乃自浙江寧海分香而來。清道光23年(1843)、日大正14年(1925)均曾修繕;民國57年(1968)重建,民國75年(1986)重修,現存歷代重修古碑。
本廟的﹤七娘媽生.做十六歲﹥為無形文化資產。
府城特有民俗「做十六歲」,「七娘媽」,又可稱為「七星娘娘」,是婦女和幼兒的保護神。每年七娘媽聖誕(農曆七月七日)前夕,父母會帶著幼兒前往廟內拜契,並在幼兒的脖子上「捾絭」(讀如「握卷」,將紅線圈掛古錢或鎖牌),以祈求七娘媽庇祐幼兒平安健康的成長,同時每年也會進行「換絭」,直到十六歲成年,回廟內向七娘媽酬謝神恩,感謝這十六年來庇祐,備油飯、麻油肉酒、大麵、雙連龜(男)、紅龜(女)、甜芋,並備圓仔花、胭脂水粉、七娘媽亭和金紙、鳥母衣等物品酬拜神明,而後由兩位家族長輩提持「七娘媽亭」懸空,成年的子女男左女右彎腰躦繞七娘媽亭三次,出「姊媽宮」或「出鳥母宮」。這是府城人主要「做十六歲」的廟宇之一。
環境描述:位於臺灣府考棚西北側,西南有溝仔底溪流入吳園,後與德慶溪主流會流。
保存狀況:今貌為民國75年(1986)重修,留存清道光23年(1823)「重興開隆宮碑記」、日大正14年(1925)「開隆宮重修碑記」。
文資身份:民俗及有關文物
現況照片

|
七夕節七娘媽聖誕日熱鬧之景 |

|

|
酬謝神恩七娘媽供品 |
開隆宮成年禮以躦桌下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9昆沙宮
創建年代:明永曆年間
歷史沿革:昆沙宮,主祀中壇元帥,即太子爺,亦稱下太子廟,創建於明永曆年間,原位於現址西側,清乾隆年間因築小西門(靖波門)而遷建現址東側。清嘉慶15年(1810)重修,又道光、光緒年間亦有重修。日明治32年(1899),又因原址興建監獄宿舍而遷建於現址,日昭和5年(1930)因地震損毀而重建,戰後,民國36年(1947)再修,現貌為民國76年(1987)重建之貌。
昆沙宮原為古樸之木構建築,牆上有精美之泥塑,但改建後成為鋼筋混凝土二進三開間之建築,前有拜亭,屋頂仍採傳統閩南燕尾形式,只留部份原有的交趾燒嵌於正殿上,傳為葉王師徒之作品。
環境描述:昆沙宮原址隔福安坑溪在鳳山縣土墼埕,坐東朝西,可俯視臺江內海。明治32年(1899),興建監獄宿舍,而移建廟東今址,改為坐南朝北,而福安坑溪正由右側環繞廟前向西流,注入臺江。日治末期溪流改道,民國60年代福安坑溪也覆蓋混凝土涵箱。
保存狀況:歷代均有修建,民國76年(1987)重建而成今貌,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昆沙宮外觀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8沙陶宮
創建年代:明永曆35年(1681)
歷史沿革:創建於明永曆35年(1681),當時僅為承天府臺江臨水東岸的一草庵,主祀太子爺,亦是中壇元帥李哪吒。傳說國姓爺庶長孫鄭克臧死後,化身為本廟的太子爺,俗稱「頂太子廟」,以別於昆沙宮稱為「下太子廟」。又相傳拜殿上書「沙淘宮」匾,係寧靖王朱術桂手筆。清乾隆39年(1774),因廟堂狹小,風雨侵蝕不堪使用,總理候自成、林庇觀及信眾邱廷玉等鳩金,於8月動工修建,三個月後竣工。清道光16年(1836)總理王慶宜、楊萬里、爐主陳允官、董事曾藏春等十一人鳩金重建。
日大正10年(1921)再修建。民國38年(1949),廟宇侵蝕壞損,李有長等捐資重修。民國65年(1976)廟宇屋頂漏雨,眾人組成修建委員會,依廟原貌重修;民國69年(1980)重建落成後,三川殿、拜殿、正殿仍保留部分古樸風貌。
民國79年(2008)年動工興建「雲霄寶殿」;民國104年(2015)修建廟宇主體重建。
環境描述:昔日位於臺江內海邊,座東向西,可見荷蘭城(今安平古堡)與七鯤鯓羅列,唯今已海填陸身,因身於高樓大廈之中。
保存狀況:原建物已拆除,目前正在重建。留存清乾隆39年(1774)「重築沙淘宮記」、清道光16年(1836)「重修沙淘宮記」、日大正10年(1921)「重脩沙淘宮碑記」、「重俢沙淘宮工料開支碑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新建中外觀 |

|

|
舊貌不存,沙陶宮重修進行中 |
沙陶宮之統軍營外觀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7開基靈祐宮
創建年代:相傳創建於明永曆25年(1671)
歷史沿革:相傳創建於明永曆25年(1671),主祀玄天上帝,俗稱「小上帝廟」,以別於俗稱「大上帝廟」的北極殿。歷代皆有修葺,迨至日治時期,日人為擴建明治公學校(今成功國小),正殿遂遷移於三川門前,整座廟宇全然反向,而成今日坐東朝西的方位。
主神居殿堂之上,肅穆威儀。殿前兩位護法氣宇軒昂,康元帥紅臉執簡,居左;趙元帥黑面持鞭,居右。灰壁彩繪三十六官將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官將座騎尤多奇禽異獸,引人入勝。
清嘉慶2年(1797)石製香爐、清道光15年(1835)「赫聲濯靈」與清咸豐6年(1856)「天樞北極」匾額,皆鎮廟文物。諸多古物,尤增古蹟價值。
環境描述:民國94年(2005)修復時,清理三川門牆壁而發現昔日出簷砌磚牆壁與灰壁畫作等遺跡,特意保留,用以見證廟宇反向重建的事實(原建築乃坐西北朝東南,今廟堂為坐東朝西)。
保存狀況:民國94年(2005)曾作修復,2016年2月6日地震屋頂剪貼有脫落,目前正在修復中。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現況照片

|
靈祐宮外觀 |

|

|
正殿立面 |
廟前牌坊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6北極殿
創建年代:明永曆25年(1671)
歷史沿革:本廟創建於明永曆25年(1671,主祀玄天上帝,本稱玄武大帝,宋真宗因避其始祖趙玄朗名諱,改為真武大帝,民間習稱「上帝公」。本廟建於鷲嶺北坡之上,古諺道:「上帝廟埁墘,水仙宮簷前」,由此得知府城東高西低的特徵,座南朝北,面寬三間、縱深從三川殿、中庭、正殿拜亭、正殿、後殿拜亭、後殿。
清廷入臺後,十字大街東西向(大井頭至鷲嶺一帶)發展極速。康熙末年,廟前街道自大井頭街到嶺後街已形成帽街、竹仔街、枋橋頭街。至乾隆初年,廟前街道改稱「上帝公街」,之後新的街道陸續產生,如花街、鞋街、武館街等,可了解北極殿街前商業發展的過程。
殿內有全臺最古老的匾額,為明寧晴王朱術桂於明永曆23年(1669)敬獻的「威靈赫奕」。
環境描述:上帝公廟位於鷲嶺頂。府城諺語:「上帝廟埁墘,水仙宮簷前」,正可以表達北極殿位處府城境內至高點上。
保存狀況:有三川殿、中庭、正殿拜亭、正殿(含後檐廊)、後殿拜亭、左右廂房、龍、虎井、後殿等空間格局。歷代皆有修建,今貌為民國70年(1981)修護。
文資身份:國定古蹟
現況照片

|
北極殿位處府城境內至高點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5天壇(天公廟)
創建年代:清咸豐四年(1854)
歷史沿革:天壇創建於清咸豐四年(西元1854年),主祀玉皇上帝,舊稱「天壇」、「天公壇」,俗稱「天公廟」,位於鷲嶺,處為府城民間信仰的重鎮。
天壇的三川門不繪寺廟常見的門神,而施用門釘;因為玉皇上帝乃九五至尊,必用顆顆排列整齊的門釘,用以彰顯帝格。正殿高聳,供奉「玉皇上帝聖位」而不塑造神像膜拜,以示天本無相,至尊崇高的神格。
廟內留存多方古匾,深具文字性文化資產的價值。其中正殿檐廊的「一」字匾以宗教意境取勝,素稱府城三大名匾之一;其書法最為精簡,只有一劃,呈現俗語所說「千算萬算,不如老天爺一算」的意義,更喻意「唯天唯大、一以貫之」的道理。清光緒16年(1890)「三才弌理」匾額宣示敬天與王道的傳統思想,亦具特色。
牆壁間嵌立多件石碑,是廟方的歷史沿革。清咸豐5年(1855)「臺郡天公壇碑記」、「臺郡天公壇創建捐題碑記」詳述本廟創建緣起與建築規模,並詳載各級官員、地方仕紳與商號的捐款銀兩,可見天壇在府城信仰中極受尊崇。
從每年正月初九天公生,民眾絡繹不絕相繼前來朝拜,人潮將廟裡廟外擠得水洩不通的情形,即可看出天壇在民眾的信仰生活佔有重要地位,「天壇玉皇上帝誕辰」深具民俗信仰特色的文化資產。(市定古蹟)
環境描述:天壇,又稱「天公壇」,俗稱「天公廟」,位於鷲嶺西坡,相傳為延平郡王鄭成功於此築臺祭天之所。廟埕、三川殿、正殿、後殿及前後過水廊組成與一般傳統廟宇格局相若。廟埕前置一照牆,雕塑相當生動,三川殿前石獅、抱鼓石造型幽雅生動為重要文物。門板則以門釘取代門神,以彰顯玉帝之神格。
正殿前檐懸「一」字匾,為府城三大名匾之一。正殿奉祀玉皇上帝牌位,不設神像,神龕雕刻華麗。後殿奉祀斗母、南斗、北斗等諸神,與庶民信仰中生老福壽功名利祿重要關聯,也是臺灣庶民改運、祈福之場域。
保存狀況:民國92年(2003)三川殿整修及民國95年(2006)正殿整修,將當時創建時文物加以重新彩繪及維護恢復當時的建築風格。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現況照片

|
天壇外觀新貌 |

|

|
三川殿立面 |
正殿立面空間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4慈蔭亭
創建年代:清康熙56年(1717)
歷史沿革:慈蔭亭,俗稱「北巷佛祖廟」。建於清康熙56年(1717),廟址原位於「北巷」中段,主祀觀世音佛祖,此乃先民自南海普陀山分火而來,清嘉慶年間曾加整修,及至清道光20年(1840)因暴風雨廟宇破損嚴重,由黃應清、陳科升、陳科運、林溶、陳豐源、張主興等發起修廟,武舉人黃應彪與舉人韓治捐地建廟,信徒共募集九百二十四餘圓修建廟堂。至日明治40年(1907)暴風雨再次破損,董事莊清溪、謝景我、周盜戰等發起信募集醵金再修。戰後又有多次俢建,民國94年(2005)再次重建,翌年落成。
環境描述:佛祖廟位於帆寮街之東側,廟之右後巷弄稱之北巷,故有稱「北巷佛祖廟」。
保存狀況:歷經多次興修重建,今貌為民國95年(2006)重建落成。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
慈蔭亭外觀 |

|

|
廟後的北巷 |
正殿的觀音佛祖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3擇賢堂
創建年代:清光緒5年(1879)
歷史沿革:創建於清光緒5年(1879),主祀觀世音菩薩,屬於臺南先天派齋教的分堂,係黃昌泰、古昌端、葉昌貞等齋友自報恩堂分出創立。日昭和3年(1928)重修,次年完竣,即成今貌。現堂內收藏兩方,日昭和4年(1929)「擇賢堂改築捐題碑記」木牌,成為重要的沿革史料。
擇賢堂創立之後,與報恩堂一直維持密切的往來,彼此以母堂分堂的關係區分,兩堂均同時成為南部地區先天派齋堂的中心。
廳堂神龕對聯「觀而曰音,慧眼大開空色相;佛則稱祖,婆心獨抱發慈悲」,正是主祀觀世音菩薩的最佳寫照。又祀三寶佛(即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與藥師佛),故懸掛「大雄寶殿」匾額;住持原為齋姑,今已剃度為尼,皆是齋堂「空門化」轉型為佛寺的最佳例證。正堂左、右次間分別奉祀開堂原有的觀世音菩薩、善才、龍女與地藏王菩薩,右廂奉祀開山姑婆
環境描述:齋堂雖居於小巷,三合院的傳統建築尤顯古樸典雅;在囂鬧都市中自成天地,與世無爭,允為佛門淨境。
保存狀況:仍然維持日昭和3年(1928)重建後的基本架構;其後雖歷經數次翻修,惟新增添的工事,除了多是一些彩畫、洗石子和磁磚鋪面等外部的裝修工程外,內部結構的部分基本上仍延續當年所完成的構架體系而未有重大的改變。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
擇賢堂正殿立面 |

|

|
今以左側廂房通道出入
|
擇賢堂左側廂房 |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