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一峰亭

創建年代:清乾隆43年(1778

歷史沿革:一峰亭的創建者林朝英,林朝英(17391816)小名耀華,或作夜華,字伯彥,別署一峰亭,又號梅峰、鯨湖英。原籍福建漳州府海澄縣坂尾錦里社,祖父林登榜自清康熙32年(1693)攜家帶眷渡臺,創立「元美」號,經營布匹、砂糖的海運生意,事業蒸蒸日上。林朝英幼年聰明伶俐,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年長喜讀書,作文別出新裁,惜考運不佳。
清乾隆43年(1778)林朝英在臺南三界壇興築宅第,懸掛「一峰亭」木匾,才華洋溢的他在這裏盡情地創作,蕉石白鷺、風荷影梅的瀟灑潑墨,擅長運用竹葉體行楷、鵝群體草書,將豪放奇秀的筆意鎔鑄於繪畫之中,大膽粗獷的飛白用筆,恰與明代徐渭的狂逸線條一脈相承。舞文弄墨的同時,他也揮刀運斧,拿起竹頭木癭入手,不僅飛禽走獸,栩栩如生,巧奪天工;而且經過他刀下整治的招幌廣告、對聯匾額,讓街坊鄉親愛不釋手,成為傳家寶貝。
林朝英為人重義疏財,樂善好施,做了很多體恤窮困、解危救溺的事蹟。清乾隆54年(1789)為貢生,清嘉慶7年(1802)以資授中書科中書,並贈匾額。清嘉慶18年(1813)獲朝廷褒揚,封六品光祿寺署正,賜「重道崇文」匾、建牌坊。晚年他還因為力諫天理教首林清,曉以大義放棄造反,一派忠心蒙獲召見。然而,歷經四次考試不第,早已視富貴如浮雲,他以年老眼病的藉口婉謝不赴,留在臺南繼續造福鄉里,直到清嘉慶21年(1816)壽終正寢,年七十八歲,受清廷諡封「謙尊」,留給後世「海外才子」的典範。

環境描述:日明治40年(1907)日本人徵收林朝英故居一帶,闢作防火空間,並設置一座總督兒玉源太郎雕像(材料為白色大理石),所以稱為「兒玉公園」,老一輩的臺南人俗稱「石像」,又因前臺南驛(火車站)至綠園稱大正町,所以也稱「大正公園」。

日明治44年(1911),臺南市實施「市區改正」規劃新式的街道,街道節點設置綠園,臺南州廳前「綠園」在大正初年陸續開闢大正町(今中山路)、幸町(今南門路)、開山町(今開山路)、清水町(今青年路)、花園町(今公園路)、錦町(今民生路)、末廣町(今中正路)周圍之街道,逐漸成形周圍七條道路匯集點。
光復後,大正公園改為石像圓環、民生綠園,並豎有國父銅像。民國871998臺南市政府於二二八和平紀念日前夕將「民生綠園」更名為「湯德章紀念公園」,並豎立銅像。

保存狀況:日治時期拆除改建公園,原建物已不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107一峰亭1.jpg

一峰亭拓本,林朝英在臺南三界壇興築宅第,懸掛「一峰亭」木匾

107一峰亭3.jpg

107一峰亭4.jpg

1911年臺南市區改正計畫圖:「一峰亭」舊址

「一峰亭」舊址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