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衛民街的考棚遺址
衛民街的考棚遺址調查,因其主要的區域正進行大樓興建工程,僅能利用城隍廟後方的公園進行透地雷達的探測調查,基地位址詳如圖58,相關測線配置如圖59所示。相關透地雷達探測結果如圖60至圖67。
根據圖60至圖62,測線No.1距離在15-18 m處,深度約1.0-2.5m處有一連續型的強反射區;測線No.2距離在17-20 m處,深度約1.0-2.5m處有一連續型的強反射區;測線No.3距離在1.5-5 m處,深度約0.5-2.0m處有一連續型的強反射區。圖65中測線No.6距離在3-9 m處,深度約0.5-1.5m處有一連續型的強反射區。這些強反射圖徵不易進行研判是否為遺蹟基礎的可能性。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磚雅橋遺址調查
台南市府前路與永福路交叉口的磚雅橋遺址調查,其基地位址詳如圖50,相關測線配置如圖51所示。相關透地雷達探測結果如圖52至圖57。
根據透地雷達的探測結果,雖然圖中有部分強反射的區域,但測線間資料的連續性不足,不易從透地雷達圖徵中看出磚雅橋河岸兩側護岸的遺址。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衛民街與萬昌街口的領事府遺址調查
台南市衛民街與萬昌街口的領事府遺址調查,利用衛民街附近的停車場進行透地雷達的探測調查,基地位址詳如圖42,相關測線配置如圖43所示。相關透地雷達探測結果如圖44至圖49。
根據圖45及圖46,在測線No.48及No.46距離在23-35 m處,深度約0.5-1.5m處有一連續型的強反射區,初步研判疑似基礎的強反射圖徵,有可能是遺蹟的基礎。其餘測線的結果,雖有強反射圖徵,但因無連續的情況,故無法推估其是否為遺址的基礎。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府前路85巷的萬壽宮遺址調查
台南市府前路85巷的萬壽宮遺址調查,僅能利用府前路85巷內的公園進行透地雷達的探測調查,基地位址詳如圖25,此區域共進行三個探測點,分成(a)、(b)、(c)三區進行探測,相關測線配置如圖26所示。以下就各區之探測結果作一說明。
(a)區測線共6條,其中測線No.3(圖29) 在距離3-10 m及測線No.4(圖30)距離在2-9 m處,深度約1-2m處有一連續型的強反射區,初步研判疑似基礎的強反射圖徵,且有部分延伸至測線No.5及No.6(如圖31及圖32)。
(b)區測線共4條,測線編號為No.7至No.10,結果如圖33至36所示。此區域透地雷達的探測結果並無明顯的成果。
(c)區在溜滑梯旁邊,測線共5條,其中,其中測線No.11(圖37) 在距離6-11 m及測線No.12(圖38)距離在7-11 m處,深度約1-1.5m處均有強反射的圖徵,初步研判疑似為基礎的強反射圖徵,至於測線No.13至No.15(圖39至圖41)則無明顯的結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建業街的昭忠祠遺址調查
針對台南市建業街的昭忠祠遺址調查,附近僅能利用建業街停車場進行透地雷達的探測調查,基地位址如圖16所示,相關測線配置圖17所示。透地雷達探測結果如圖18至圖24所示。探測結果顯示並無連續性的存疑性基礎存在,僅有部分的強反射圖徵,但因相鄰測線中透地雷達的圖徵連續性不佳,無法判視其是否為遺址的可能。

|
圖16 建業街的昭忠祠古圖 |

|
圖17 建業街停車場的測線配置圖 |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臺灣府大南門城垣西段遺址調查
針對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1段92號的停車場及台電公司旁邊民宅進行臺灣府大南門城垣西段遺址的基礎進行調查,基地位址如圖3及圖4所示,相關測線配置圖如圖5所示。在忠義路1段92號的停車場的透地雷達探測結果,圖7至圖10、圖12的測線結果,有疑似城牆的反應圖徵。
台電公司旁邊民宅的透地雷達測線配置如圖13所示,透地雷達的結果如圖14及圖15所示,其探測結果亦有有疑似城牆的圖徵反應。根據圖3古圖的位置研判,有可能是臺灣府大南門城垣西段遺址的基礎。

|
圖4 台南市忠義路1 段92號停車場及旁邊民宅 |

|
圖5 忠義路1 段92號測線配置圖 |

|
圖7 測線No.18透地雷達探測成果圖 |

|
圖8 測線No.19透地雷達探測成果圖 |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疑似臺灣府城小北門城垣東段遺址(公園路295巷16號前)
一、探測區位置
本測區位於公園路295巷16號前之南北巷弄內,向西越過295巷進入兵工廠停車場內,其測線位置如圖G-1所示,各測線之探測路徑如照片G-1及G-2所示。

|
圖G-1 測線位置及方向 |

|
側線(2)由皮尺右側鐵捲門與小鐵門交界起始
|
二、探測結果
(1)測線(1)如圖G-2所示,在3m、4m、5.5m處有管線,9m~10m有排水溝,越過兵工廠停車場圍牆後在13m~17m處有疑似城垣基礎的圖徵表示。

|
圖G-2
|
綜合測線可知在公園路295巷16號附近小北門城垣東段的基礎疑似位於兵工廠停車場內在圍牆附近。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疑似臺灣府城小北門城垣東北段遺址(公園北路199號前)
一、探測區位置
本測區位於公園北路199號前之人行道,由199號大門西北側第105號停車位前的第三小柱為起點,向東延伸經過公園路321巷38號之後方到達公園路295巷口,測線共有5條各長約50m,其配置圖如圖F-1所示。

|
圖F-1 |
二、探測結果
(1)測線(1)、(2)、(3)
測線(1)、(2)、(3)分別距離公園北路199號圍牆0.8m、1.25m、1.6m,測線(2)、(3)的位置如照片F-1、F-2所示,其透地雷達圖徵如圖F-2、圖F-3及圖F-4所示。
由3圖可知在9m~10m,13.5m~14.5m有管線經過,在20m~27m約在地表下1.5m以內則有多數管線群穿過;在31m~33m以及35m~39m亦有管線通過;在41m~46m則有疑似城垣基礎的圖徵出現;在48m~49m則為排水溝。
綜合上述5條測線的探測結果,可得本探測區的地下埋設物的推測結果如圖F-6,可見有多數管線由公園北路穿越人行道,同時圖可知在公園路321巷38號之屋後,疑似小北門城垣東段之部份基礎分佈在公園路295巷西側排水溝邊。

|
圖F-6 |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疑似臺灣府城小北門城垣北段遺址(西門路四段16巷內)
一、探測區位置
本測區位於西門路四段16巷的巷弄內,如照片E-1所示,部份城垣則成為照片左側屋宅的後圍牆。本次探測之測線佈置如圖E-1所示,共有五條測線。測線(1)(2)約6.5m由巷弄口朝南延伸到鐵板圍牆,測線(3)、(4)、(5)則沿鐵皮圍牆由西向東各延伸約3m。

|
照片E-1 |

|
圖E-1 |
測線(3)、(4)、(5)在1m~3m處均有疑似城垣基礎的圖徵顯現。

|
綜合上述5條測線的圖徵,明顯表示在巷弄尾端有小北門城垣北段之基礎存在。 |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疑似總鎮署圍牆調查(臺南公園西側)
一、探測區位置
本測區如圖D-1所示,位在臺南公園西側緊臨公園路,距離公園南路與公園路邊緣線交义點約87m~150m之間。

|
圖D- 1 |
本測區之測線佈設如圖D-2所示,測線共有7條由No.8~No.14,其中No.8~No.12在公園內,而No.13及No.14在公園路東邊人行道上,各測線之間距如圖D-2所示。

|
圖D-2 |
二、探測結果
本測區之所有測線是由測區南側開始向北延伸,測線No.8、No.9、No.13、No.14皆為20m,但測線No.10為17.5m、No.11為13m,No.12為19m,各測線所測得的透地雷達圖徵則示於圖D-5~圖D-11。
由測線No.8(圖D-5)可見由0.5m~7.5m有強反射,疑似磚石遺跡;在15m~20m有疑似土壤構造物的存在;同樣由測線No.9(圖D-6)在1m~6m為疑似土壤構造物,在7m~12m處有強反射區,為疑似磚石分佈區;在圖D-7測線No.10在4m處疑有管線經過,但自6.5m~11m則有強反射區,疑似有磚石遺跡埋藏。

|
圖D-5 |

|
圖D-6 |
在圖D-10測線No.13,則位於人行道上在0~1m、2m、3.5m、6.5m等處有疑似管線經過,並自12m~20m處亦有強反射,疑似磚石結構分佈於此;在圖D-11測線No.14亦位於人行道上,在0~9m及14m~20m則有破碎磚土回填之跡象。

|
圖D-10 |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疑似臺灣府城大北門城垣西段遺址調查(臺南公園西側)
一、探測區位置
本測區如圖C-1所示,位於臺南公園西側的中央部份約略與公園北路及公園南路相等距離之處,西臨公園路,正對公園路295巷的入口。

|
圖C-1 |
二、探測結果
本測區之測線佈設如圖C-2所示,測線共有5條,編號為No.2、No.3、No.4、No.5及No.6,其中No.2~No.5之長度為40m,No.6之長度為35m,5條測線之起點皆與公園路東邊人行道木階梯的南緣齊,各條測線與人行道邊緣之距離分別為No.2,3m;No.3,8m;No.4,11m;No.5,14m;No.6,18m,各條測線所測得之雷達圖徵分別列於圖C-3~圖C-7。

|
圖C-2 |
由圖C-3測線No.2可見在1m及2m處有管線經過,由9m~19m處有強反射,疑似磚石埋藏物的圖徵,且在11m、12.5m及14m有疑似管線經過,在24m~30m有疑似城垣遺跡的圖徵,在36m~40m則又有強烈反射疑似磚石埋藏物的圖徵。

|
圖C-3 |
由圖C-4測線No.3在1.5m、3.5m及6.5m處有強烈反射圖徵,可能是管線經過,9m~17m亦有強反射疑有磚石埋藏物,且在10m~11.5m左右有管線經過,在26m~31m則有疑似城垣遺跡的圖徵,在33m~40m則有強反射區,疑似磚石堆積在此範圍。

|
圖C-4 |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疑似海防廳遺址調查(友愛市場南側)
一、探測區位置
本次探測位於友愛市場南側,沿著友愛街115巷及其旁公園步道進行探測如照片B-1、B-2、B-3所示,測線佈置如圖B-1在道路及公園步道各設置2條測線,分別為No.35(37m)、No.36(37m)、No.37(32m)、No.38(31m)。

|
照片B-3 |

|
圖B-1 |
二、探測結果
(1)測線No.35
測線長37m,距公園步道緣石1m,由北向南延伸,由測線No.35的透地雷達圖徵可見在地表下1.5m以內由4m~37m皆有磚石物體埋藏,特別是10m~25m有更堅硬之物體埋設,另外在4m、13m、15m、19m、21m、22m、27m則有管線經過。

|
NO.35
|
(2)測線No.36
測線長37m,距公園步道緣石4m,由北向南延伸,由10m~18m及27m~36m地表下0.5m~1.7m埋藏巨量磚石構造物,在3m、20m、21m處有管線經過。

|
No.36 |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透地雷達調查
A疑似臺灣府城大南門城西段砲臺遺址(南英商工圍牆北側)
一、探測位置
本調查區在南英商工東北角圍牆外側,在樹林街二段與永福路一段交义處如圖A-1所示。以透地雷達沿著南英商工圍牆外側由西向東進行約20公尺的探測,測線編號為No.32如圖A-2、3所示。
二、探測結果
由透地雷達探測結果所得圖徵如圖A-4所示,由圖可見地表下約1.7m以內的土層有經過人為回填的跡象,亦即此測線所經過之處可能是在臺灣府城大南門城垣西段的城垣基礎上方,依1922年臺南市地圖而觀,推測其位置約在台南監獄的東南角如圖A-5所示。此測線之7m及17.5m處可能有管線經過,而在2m及9m~12m處(圖A-6)則有強烈的反射,可能有磚石材料埋設於此。

圖A-1
|

圖-3
|

|
圖A-4 測線No.32之透地雷達圖徵 |

|
圖A-5 西元1922年﹤臺南市全圖﹥(臺南刑務所南側) |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
創建年代:日昭和初期(西元1925~1935年)
歷史沿革:本官舍群確切建造時間不詳,從建築物的空間型態與構法用材判斷,位於宿舍區的八棟雙拼官舍,約建於日昭和期間(西元1925~1935年),至於其他官舍的興建年代也多在昭和年間(西元1925~1945年),主要作為日軍步兵第二聯隊中、高階軍官家庭的居住所。
戰後,山砲兵部隊、工兵營和陸軍經理部出張所由國軍接管,並改為「聯勤兵工配件廠」,東南側臨公園路附近的六、七棟獨棟或雙拼日本官舍遂作為該廠的高級軍官宿舍;西北側的三棟雙拼官舍則供士官兵、行政人員及其眷屬住居,而成為今日的「公園新村」。另有十餘棟官舍,於民國35年前後借予臺灣省立工學院(即成功大學)作為教授宿舍。
被列為市定古蹟的共有十棟日本宿舍,包含八棟建於昭和期間的雙拼官舍和二棟年代較晚的獨棟宿舍,其中一棟雙拼官舍遭燒毀傾頹,較完整者計有九棟。八棟雙拼官舍皆坐南朝北,兩棟並排成平行四列。
官舍皆為和洋折衷型式,主體採用木構造,然受西洋建築影響,而於外牆使用雨淋板。雙拼式建築以磚造隔戶牆(防火牆)隔開,各戶為三坡頂日本黑瓦,屋架、天井、樑柱、門窗、地板、雨淋板皆為木造,室內壁體為編竹夾泥牆,基座則採用紅磚砌造,以防潮防蟻。立面由基座、牆身、屋頂三部份構成,基座有柵條式通氣孔,另室內空間地板下方則是縱橫排列的「獨立基礎」,主要是為抬高房舍。室內窗戶多開設大面積開窗,加強通風採光,屋脊以鬼瓦收頭,內有裝飾圖案,型式多樣。十餘棟日式建築分布在公園路321巷的老樹林蔭中,是臺南較具規模的日式建築群,且有園林之勝,具有日治時期宿舍的歷史記憶。2012年移交市府管理,而後市府文化局邀請藝術家進駐創作,今成為「321巷藝術」空間。
保存狀況:西側一棟雙拼官舍已燒毀傾頹,其餘保存良好。
文資身份:直轄市市定古蹟
文化資產價值:從清領時期歷經日治時期直到戰後高級軍官宿舍區。臺南較具規模的日式建築群,且有園林之勝,具有日治時期宿舍的歷史記憶。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工兵第二中隊及砲兵隊(陸軍兵工配件廠)
創建年代:日明治四十年(西元1907年)前後
歷史沿革:日明治廿八年(西元1895年)日人入臺後,將山埔頭原清總鎮署繼續沿用作為軍事用途,初為「野戰砲兵第三中隊」、工兵營,而後原建築漸漸毀害中。日明治四十年(西元1907年)「工兵第二中隊」、「砲兵第二大隊」使用,原建築已盡毀。日昭和二年(西元1927年)東南角又增設「陸軍經理部出張所」。
戰後,國民政府來臺改為「聯勤汽車製造廠」,後又改以生產各式軍用配件之「陸軍兵工配件製造廠」,簡稱「配件廠」。民國七十年(西元1981年)政府精簡軍事,民國八十一年(西元1992年)遷廠,五年後拆除「配件廠」,閒置好一段時間,後臺南市政府改為公車「兵工廠轉運站」至今。
保存狀況:僅幾項印有軍方的編號、界棒、門柱。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從清領時期歷經日治時期直到戰後,長期作為軍事用地,是臺南府城重要的軍事史蹟。

|
1907年〈臺南市街全圖〉中的工兵營及砲兵營 |

|
工兵第二中隊及砲兵隊現為「兵工廠轉運站」之停車場 |
檢視較大的地圖 |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忠魂碑
創建年代:日明治三十二年(西元1899年)
歷史沿革:日明治三十二年(西元1899年)日人為紀念殉職軍人在全臺各地建立「忠魂碑」,用以慰藉帝國主義下「忠貞愛國」陣亡將士忠魂,每年舉行祭典。日治初期臺南的「忠魂碑」最初立於清代臺灣府城大北門城外之「演武所」一帶,今北門路二段141巷之南側。明治四十年(西元1907年)間遷至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日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遷建於臺南公園西北邊運動場之北側。「忠魂碑」碑體碩大,包括基座與碑身,正面刻著「忠魂之碑」四個大字,落款「臺南縣知事磯貝靜藏敬書」。忠魂碑移立臺南公園後,日人經常在此舉辦具有軍事色彩的活動以及「招魂祭」。「忠魂碑」的周遭環境由就近的花園小學校、第一中學校學生來打掃。戰後,對於日治時代具有政治象徵意味的建築,例如日本神社、政治人物雕像、紀念碑,隨著日本帝國政權的結束,這些建物均被拆除或遭破壞,臺南公園內的二座地標性建築物「造營紀念塔」及「忠魂碑」也都遭拆除毀損。目前相關構件仍保留「忠魂碑」一件、石獻燈構件刻有「獻燈」、「第十信用」的竿兩件、笠二件,由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收藏,但部份獻燈基座構件,依然遺留在綠崗北側上。
環境描述:日治「忠魂碑」在臺南公園木蔭門東小丘上,北邊有花圃,東側有燕潭小溪流出臺南公園。
保存狀況:部分殘存構件棄於綠崗北側上;民國一○六年五月再次查訪忠魂碑殘存構件時仍在,經研究團隊與市政府工務局從日本聘請北山安夫顧問交換意見後,日籍庭師北山安夫同意協助,將笠石及基座原構件翻轉為正面,得以展現遺構的樣廟。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日本國家權力在殖民地的表現。

|
「忠魂碑」現放置隆田倉庫,照片臺南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

|
「忠魂碑」現放置隆田倉庫,照片臺南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
檢視較大的地圖 |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原臺南病院
創建年代:日明治三十年(西元1897年)
歷史沿革:日明治二十九年(西元1896年)三月於檨仔林街成立「臺南病院」。同年臺灣總督府擇地於覆鼎金,即清代總鎮署之右營埔為「臺南病院」預定地,預定地上原觀音(先天派菜堂報恩堂)及媽祖廟宇均被徵收,日明治四十三年(西元1910年)前後新院舍落成。日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臺灣總督府劃設臺南州,臺南病院歸屬臺南州廳,改為「臺南州立臺南病院」。日昭和十九年(西元1944年)受盟軍空襲,臺南病院嚴重受損,門診部暫時搬到新樓醫院借用房舍看診。戰後(西元1945年),十一月臺南病院經國府改為「臺灣省立臺南醫院」。
民國三十五年八月遷入市區,借用原臺南慈惠院院址為診所(今大銃街成功醫院)。
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開始修復原日治時期臺南病院院舍,臺灣省行政長官公
署撥約12萬6仟元及美軍援助24萬4仟進行修繕,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遷回現址。
民國五十七年四月開始興建宮殿式醫療大樓(今現門診大樓),民國六十五年落成後,臺南醫院大門由成功路改向中山路。
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一日起,因應臺灣省政府精簡化,成為直屬行政院衛生署的「行政院衛生署臺南醫院」。民國一○二年七月廿三日,隨衛生署改組升格而更名為「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
環境描述:臺灣總督府於日明治二十九年擇地於覆鼎金之「右營埔」預訂地興建「臺南病院」,院舍大門朝北,南側有德慶溪流經,西側有廣慈庵、慎德堂、德善堂等寺廟,為當時景致宜人的現代化醫院。
保存狀況:無存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見證臺南醫療設施及醫療史。

|
日治時期的原「臺南病院」之貌 |

|
今臺南醫院,昔日「臺南病院」的觀景已不復 |
檢視較大的地圖 |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臺南公園
創建年代: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
歷史沿革:臺南公園位於市區北邊,創建源自日明治三十二年(西元1899年)臺南市區改正委員會討論設置的地點,選擇在臺灣府城大北門內、外燕潭一帶,北面至臺南中學校,西側至砲兵隊。明治四十四年(西元1911年),臺南廳利用原有官有家,又徵收興隆廟、辜婦媽廟、民屋、魚塭、慈惠院附屬乞食寮及墓地共計9甲多之私有地,因應地形加以規劃,並將原有樹木(老榕十多棵,有幾棵龍眼樹、苦楝及幾叢竹林)保留。明治四十五年(西元1912年)二月變更公園面積15甲,營造預算總額多達十九萬圓,工期預計四年。當時造營經費由臺南廳向諸多機關團體、仕紳募款。
日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十一月臺南公園營造動工,日大正六年(西元1917年)六月十七日舉行開園式,稱為「臺南公園」。公園偏北處,是獨棟一層樓高原臺南公園事務所(戰後為臺南公園派出所),洋風建築,具雙坡水的斜屋頂,面鋪魚鱗板瓦,入口屋頂下置托架,右側立方形廊柱則以雙柱為單位,下承洗石子基座,柱身上牆身硓古石處理為主,頗具特色。
甲二分七厘七毛八絲),是日人依現代公園觀念所規劃的綠園。園內遍地花草樹木,擁有花園、苗圃、綠棚、假山、小橋、瀑布、涼亭、噴泉、動物飼育舍、廁所、操場、營造紀念塔、忠魂碑(市府文化局收藏)、喫茶店、園丁宿舍及事務所等設施,假山、瀑布特自日本今愛媛縣淡綠色庭園石頭及關子嶺山石,原大北門的硓古石不足又自打狗(高雄)採購,現代化公園將提供市民休閒娛樂空間。
日大正十二年(西元1923年)四月二十日,日本裕仁皇太子臺南行啟,繞行臺南公園時,曾經過此棟建築。原臺南公園事務所戰後一度作為「公園派出所」使用,現則空置。國民政府來臺後改稱「中山公園」,民國九十年(西元2001年)張燦鍙市長任內,將公園名稱恢復為「臺南公園」。
環境描述:公園區面積4萬餘坪,除利用原有樹木資源外,並在園內遍植許多熱帶林木,目前約有木本植物160種、800多棵,亦充作熱帶實驗林,公園內設有小橋、涼亭。早期是臺南市綠地面積最大、樹木最多的公園。
保存狀況:原臺南公園建園之植栽所剩不多,原有的最吸引的噴泉,也因管理單位改造臺灣城城垣之意象而毀之。原木造草頂涼亭也改為鋼金水泥造。原營造紀念塔、忠魂碑戰後已被拆除。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臺南公園係由臺南地區地方人士積極參與而設立,具社會價值;豐富的自然水域及人造景觀,融合東西方景觀設計風格與美學,具文化及藝術價值。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原花園尋常小學校
創建年代:日大正四年(西元1915年)
歷史沿革:花園尋常高等小學校,最初以「臺南小學校」之名,於日明治三十一年(西元1898年)申請創立設於竹園町(現臺南一中址);日明治三十五年(西元1900年)更名為臺南尋常高等小學校。大正四年(西元1915年)臺南第二小學校創立(今建興國中址),校名再度更改為臺南第一尋常高等小學校。日大正十二年(西元1923年),將原竹園町之校舍讓給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並遷至花園町新建校舍(現址),並改稱「花園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本校廢校,民國三十七年(1948)原位由北區第二國民學校(原在今延平國中)遷入該校,並改名為公園國小。
原日治時期「花園尋常高等小學校」本館因戰時部份受毀壞,民國三十九年(西元1950年)加以整修。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時,整修中央立面及門廊。近年則將屋頂換成金屬屋頂,並嘗試將正面復舊。
花園尋常高等小學校本館之建築特色,入口門廊與南北兩端略為突出,為一字型平面,整棟建築於東西兩面均設有走廊,門廊之後為開放式川堂,川堂兩側為辦公室,樓梯分位於南北兩端,二樓為教室,建築上沒有明顯西方任何一重特定式樣語彙。門廊為三拱圈形式,其上中央部份為三開間形式,兩側左對稱,端點樓梯不算外,一、二梯各有拱圈,一樓比較近圓拱,二樓則是弧拱,拱柱為磚造,於二樓兩弧取代該有之拱基及拱腹,一梯則飾以橫帶。樓梯間二樓屋簷下有二道橫飾帶。一樓門廊為三形式,後接川堂,上面有直立壁柱,屋簷下設有十座具裝飾性的托架。兩翼部分一、二樓各有五個拱圈,不過一樓是圓拱形式,二樓則是弧拱形式,拱柱於一、二樓間有白色橫帶做裝飾。至於兩端的樓梯間在二樓也有兩條白色橫飾帶。
環境描述:位於臺南市北區台南公園南邊,日治時期的花園町北端。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直轄市歷史建築
文化資產價值:日治時期臺南初等教育的重要事蹟之一。

|
公園國民小學入口標示原為「花園小學校」 |

|
原花園尋常小學校本館 |
檢視較大的地圖 |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原臺南中學校
創建年代:日大正四年(西元1915年)
歷史沿革:臺灣日治時期之中等學校,基本上有供日本人就讀及臺灣人就讀兩種體系,在臺南市最早成立者乃是日大正三年(西元1914年)的臺灣總督府臺南中學校,最初以兩廣會館當作臨時校舍。日大正四年(西元1915年)三月,臺灣南部官民共同捐贈大北門外二萬多坪土地,開始新築校舍,學校本館(今校園最南邊俗稱「紅樓」之行政大樓)首先落成,禮堂則至日大正七年(西元1918年)完成。
日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地方官制改變後,該校改名為臺南州立臺南中學校。兩年後,更名為臺南州立臺南第一中學校,戰後再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南二中。精省之後,改名國立臺南第二高級中學。
「紅樓」於民國八十年(西元1991年)進行改建,目前留南面主要入口部分。但仍可從其中施工之水準及元素之變化。入口處巨大之拱圈,誇大之拱心。入口上方開有三個方形窗,但兩側則為圓拱開口部收頭,各個開口部間有一水平線,橫跨立面。屋頂厚重且略為外實突與一樓之基座相互對應,入口內之玄關則有精簡的托次坎柱子。講堂是座精緻且富變化之小品。主入口位於南面,設有迴廊,室內空間有如西方宗教建築一般,由兩排柱子將空間區分為中央大空間及兩側通廊小空間。造型上,建築亦分中央主體及東西向外廊,主體為大空間,雙坡式斜屋頂,南北向山牆處理,開有小圓窗及小方窗各三個。東西向開有高窗,牆上有白色橫飾帶。外廊所有拱圈上部。均以上白色灰泥連接,形成看似連續拱圈之貌,與下部之磚材產生強烈對比之效。
環境描述:位於大北門西北側,舊校門一帶為清代「教場」,南有今臺南市圖書館,東北側為清代「教演武場」。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直轄市市定古蹟
文化資產價值:保留日治時期校舍本館與講堂,為日治時期臺南中學教育的重要史蹟之一。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