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5延平郡王祠

創建年代:明永曆16(1662)

歷史沿革:開山王廟,乃國姓爺鄭成功明永曆16(1662)去世後,里人興建小廟,以懷念開臺聖王鄭成功恩澤。乾隆年間邑人何燦鳩資重建,至清嘉慶年間已嚴重毀損。

清同治13年(187410月,福建船政欽差大臣沈葆楨來臺籌辦防務,臺灣府進士楊士芳等稟請沈葆楨曰:國姓爺鄭成功是「前朝之孤臣,非國朝之亂賊」,請予建專祠祀奉。

清光緒元年(1875)清廷核准後沈葆楨奏摺建造,名曰:「明延平郡王祠」。祠由官民一起籌募經費,從福州載來工匠、材料,採「福州式」建築,翌年竣工。

乙未(西元1895)戰爭後,清朝將臺灣割日本後,日明治29年(1896725日,臺南縣知事磯貝靜藏向當時的桂總督申請,改為縣社「開山神社」。直至明治40年(1907),臺南津田廳長致力於整修破損的神社,募集捐款3萬餘元,自日大正3年(1914)年著手工程,更擴大開山神社規模,翌年竣工。

大殿供奉國姓爺鄭成功、甘輝、張萬禮兩將軍神像,東、西廡也祀奉明末殉難臣子,每邊各有五十七,合計一百十四名的靈牌位,後殿中堂祀奉成功之母翁太夫人,兩側祀奉明寧靖王及殉死的五妃、成功長孫鄭克臧。

民國35年(1946)「開山神社」恢復為「明延平郡王祠」。民國36年(1947),臺南市長卓高煊倡修。民國50年(1961)因祠宇日漸毀敗,而成立籌建委員會;民國52年(1963)興工,將原福州式建築拆除,改建為中國北方式建築,翌年617日落成完工,東西廡靈位增減為一百十八人。又於祠的南側增建「臺南市民族文物館」,為今鄭成功文物館前身。

民國94年(2005)心同敬大公(國姓爺)被寄祀在媽祖樓,民國97年(2008217日臺南市政府才將流傳民間轎班會神像國姓爺、甘輝、張萬禮等三尊神像請回延平郡王祠供奉。

環境描述:位於東安坊,因此地有「開山王廟」而得名。小南門、開山王廟(延平郡王祠、開山神社)在山仔尾頂,臺南師範學校曁附小、法華寺在山仔尾南坡;乾隆御碑在山仔尾西南坡。

保存狀況:「延平郡王祠」建築均以鋼筋混凝土現代建材仿古典型式所建,朱牆綠琉璃瓦,正脊兩端琉璃瓦作鴟尾形似龍頭魚尾,垂脊末端及斜脊上均有吉祥物。201626日臺南地震,東西廡牆壁嚴重龜裂,今已修護。

文資身份:歷史建築

35 延平郡王祠1.jpg

三川殿正面外觀

35 延平郡王祠2.jpg

35 延平郡王祠3.jpg

正殿中大公:國姓爺鄭成功像 正殿正面外觀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