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 赤崁樓

創建年代:西元1653(明永曆七年)

歷史沿革:西元1625年,荷蘭人向新港社原住民購換赤崁一帶的土地,設商館建市街,名曰「普羅民遮市街」(Stad Provintia),以紀念荷蘭獨立時的七省聯盟。

西元1653年,荷蘭人為鞏固在臺灣島上之防衛,決定在熱蘭遮城對岸另築一個城堡,以強化守衛能力,以防叛亂,是年八月在赤崁一沙丘上興工,並於翌年517日正式定名為地普羅民遮城(Fort Provintia),與臺江內海對岸的熱蘭遮城遙遙相望,當地人視因其係建於赤崁之地,乃稱為「赤崁城」,又因該城規模不大略似高樓所以也稱做「赤崁樓」,再因當時漢人稱荷人為「紅毛番」,故此城又有「紅毛樓」,在東北和西南各突出一座稜堡,規模比熱蘭遮城小。

明永曆154月初1(西元1661430)國姓爺鄭成功率軍登臺,收復普羅民遮城,將此改設為承天府。國姓爺接著圍困熱蘭遮城,歷經九個月,荷人於明永曆161213(西元166221),鄭氏遷居熱蘭遮城(臺灣城)後,此地仍為軍備倉庫之用。鄭氏孫輩降清後,赤崁樓持續當為火藥庫,然於清康熙60(1721)的朱一貴事變受到有嚴重毀損,同治光緒年間雖曾有大士殿、海神廟文昌閣、蓬壺書院及五子祠等建築,以致荷蘭城堡之風格已經不存。

環境描述:昔日臨臺江內海,稜堡之瞭望亭可眺望一鯤身島「熱蘭遮城」,今星移物換,高樓大廈令人難以想像當年《臺灣縣志》中臺灣八景之一的「赤崁夕照」美景。

日昭和17(1942)日人修築五子祠殘蹟及拆除大士殿,發現部分荷蘭時期之殘蹟,赤崁樓上的閣樓則僅存海神廟、文昌祠兩座,及蓬壺書院門廳。戰後,大士殿重建於赤崁樓西北側。

保存狀況:民國54(1965)赤崁樓做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移除了不少朽木,卸換上許多鋼筋水泥的柱樑。現今赤崁樓外觀特徵為現今尚存海神廟、文昌閣兩建築、蓬壺書院門廳及荷式遺跡。

文資身份:國定古蹟

現況照片

普羅民遮城城蹟1.jpg

普羅民遮城城蹟3.jpg

普羅民遮城城蹟 普羅民遮城城蹟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