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3臨水夫人廟

創建年代:清乾隆年間(1736~1786

歷史沿革:臨水夫人廟,創建於乾隆年間(1736~1786),原來規棤模很小。清咸豐2(1852)修建頗有規模之廟堂。據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外編》寺觀云:「臨水夫人廟,在寧南坊,今移在東安坊山仔尾。清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里人梁厚鳩眾建。」

夫人媽自清代傳至臺灣後,流傳之信仰主要以求子嗣、保胎與保護幼童為首要任務,其他如驅凶、除邪、祈福禳災、治病反而次之,是全臺孕婦、嬰兒主要的神祇。民間稱呼很多種,有臨水夫人、慈濟夫人、南臺助國夫人、順天聖母、順懿夫人、碧霞聖母、天仙聖母,但府城習慣稱呼為「夫人媽」。夫人媽,與兩師妹林紗娘、李三娘;被道教崇奉稱「三奶夫人」,為臺灣著名之婦幼守護神。本廟並陪祀註生娘娘、花公、花婆、顧花童子、顧花童女、三十六婆姐大聖爺等神祇頗為特殊。

清光道12年(1832)、光緒年間曾修建廟宇;日昭和10年(1935)信眾發起重建;民國37年(1948)與51年(1962)又有整修廟宇,並改稱「臨水夫人媽廟」。其後因年失修廟宇損毀,民國72年(1983)正月再重建,民國104年(20151月重建落成。

早期的臺灣依靠著夫人媽來護婦、保胎、護幼,固每年農曆七月七日特來廟向夫人媽恩,備牲禮、大麵、油飯、麻油肉酒、雙連龜(男)、紅龜(女)、甜芋,備以圓仔花、胭脂水粉、七娘媽亭和金紙、鳥母衣等供品答謝神恩,另外廟方有辦理「做十六歲-出鳥母宮暨送回契子書祭典科儀」,契子須報名參加,「出鳥母亭祭典科儀」尾聲,十六歲青年男女,躦入在七娘媽亭及排滿供品的長案桌下,男左女右躦繞三次,最後一次由長者牽起表示「出鳥母宮」(俗稱「做十六歲」),是臺南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

環境描述:臨水夫人廟在山仔尾,福安坑溪於廟之右側,廟前有延平郡王祠、大埔福德祠、西通柱仔行永華宮(原舊址)、功臣祠、御碑亭,接大南門街。

保存狀況:歷代均有重建修護,民國104(2015)重建落成而成現貌。

文資身份:無文資身份,但具有無形文資產之價值。

現況照片

 

 

73 臨水夫人廟1.jpg

整修後外觀

73 臨水夫人廟.jpg

73 臨水夫人廟2.jpg

正殿 廟埕兩側的故事牆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