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台南市中西區文化資產 (1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33關帝廳

創建年代:清雍正年間(1723~1735)

歷史沿革:原位於臺灣道署之左,主祀關帝爺,為臺灣巡道署之官吏所祭拜的關帝廟,據傳為清雍初年臺灣巡道吳昌祚建,清乾隆58(1793)重建。日昭和2(1927)末廣町商舖,組織一個店舖住宅速成會,於末廣町南北兩側興建連續店舖住宅,廟宇被拆除,廟毀。嗣經里人及舖戶鳩資重修,擇「講古腳」之觀音佛祖地(現址)新建廟堂。無奈太平洋戰爭又有所毀。

民國37(1948)信眾商議集資重修。因「講古腳」為低窪地,一雨成澤,短短二十年間廟堂棟柱侵蝕重嚴堪虞。

民國59(1970)信徒取得土地所有權,擇期重建。重建時特將臺基增高四台尺,廟身前向前延伸二十寸,於民國60(1971)孟冬落成。其廟雖經過輾轉遷徙,然本鎮關帝爺金身完整無瑕,真是奇蹟神靈。民國104(2015)再次重修至本年627日入火安座,廟堂煥然一新。

環境描述:原位於臺灣道署之東南側,現位於友愛街巷中。

保存狀況:為一間二進、一層樓高、琉璃瓦屋頂、R.C.造之建築物,由拜亭及正殿組成,形制屬最單純之「一廳一拜亭」格局,為規模略小之街廟。保存潘麗水的門神、壁緒彩繪及潘春源、朱玖瑩書                 法之作,具有藝術文化之價值。

文資身份:歷史建築

33 關帝廳1.jpg

關帝廳正面

33 關帝廳2.jpg

33 關帝廳3.jpg

正殿潘春源敬撰書法 正殿原潘麗水畫作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2開基武廟

創建年代:明永曆年間(16471683

歷史沿革:創建於明永曆年間(16471683),主祀武聖關公,乃全臺第一座關帝廟,故而俗稱「小關帝廟」,歷史悠久。今貌為民國651976)年重修,原正殿格局雖然狹小,三川門、拜殿與正殿卻是一氣呵成,仍然保持古色古香的風貌。三川門兩壁盤頭泥塑二位濃眉大眼、落腮鬍、身材魁偉的大力士,俗稱「戇番扛廟角」;所謂「戇番」,汎指非我族類的所有外國人,乃臺灣傳統寺廟建築常見的人物承重造型,一副粗魯勇猛、孔武有力與作扛舉狀,具有建築裝飾與民族優越感的意念,同時表現廟宇峻偉的氣勢。

廟藏文物甚多,除古碑、古匾與古聯外,更有古鐘一口,懸於原正殿內,係清咸豐8年(1858)所鑄,銘文曰:「聞鐘聲,煩惱輕;離地獄,出火坑;智慧長,菩提生。」闡揚以鐘聲開悟人生的哲理。

環境描述:昔日廟前為佛頭港之支流關帝港,車水馬龍之所,商販人來人往之處,廟前橫街又聚集抽籤相師為人解籤,關帝爺乃五文昌帝君之一及商業之神,這一帶廟宇眾多,相師多聚於此,故有「抽簽巷」之稱。

保存狀況:民國90年間開基武廟因建築結構多處嚴重腐朽,於民國97(2008)間報請市府文化局整修工程,修護工程由廟方自行負擔,95日動工,99(2010)717日慶成,今貌。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32 開基武廟2.jpg

開基武廟外觀

32 開基武廟1.jpg

32 開基武廟3.jpg

前殿為古蹟本體 今武廟主要祭祀空間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1祀典武廟

創建年代:明永曆年間(1647~1683

歷史沿革:本廟建於明永曆年間(1647~1683),臺南人慣稱「大關帝廟」,規模最大並享有國家祀典。最初為單進建築,座北朝南。到清康熙29年(1690)巡道王效宗第一次整修為三進狹長且深長建築,東側山牆由南而北,由三川門、拜殿、中庭過水廊、再拜殿、正殿、三代廳構為一體,一氣呵成,已為全臺公認最美的山牆之作。正殿祀關羽,後殿祀關公之父,第三進為禪堂,左側廂房供奉月老公,右側廂房(西社)供奉「五文昌帝君」。清雍正3年(1725)敕封關帝三代公爵,後殿為三代廳,軸線有「觀音廳」,主祀觀音佛像,並名為「祀典武廟」。

清乾隆42(1777),蔣元樞重修為四進之屋,廟前左官廳二進,右為馬使爺廳。清道光15(1835),修建拜亭,舉行武廟建醮大典。清道光20(1840),武廟六條街大火焚毀,翌年重修,恢復舊貌,但格局縮小,各殿之山牆連為一體,今日局可能為此次所定。日明治39(1906),市區改正,欲拆除武廟,遭武廟六條街的居民反對而暫停。

民國72(1983),指定為第一級古蹟。民國75(1986),重修觀音廳,祀典武廟管理委員會成立。民國80(1991)再修,歷四年而完工。

廟中重要名匾甚多:咸豐御筆「萬世人極」,之外尚有「至大至剛」、「文經武緯」、「大丈夫」等。全盛時期武廟附近六條街的境廟組成「六和境」,並於廟內設立「六和堂」,為聯境辦事處、府城冬防指揮所。

環境描述:位於赤崁之地南坡,武廟附近六條街從古至今皆是商業雲集核心帶。

保存狀況:祀典武廟,坐北朝南,是一座縱深式配置的三開間三進兩廊式廟宇建築,正對永福路,背倚民族路,左側朱色山牆立於路旁,屋坡由前而後,依各般的高度呈起伏的變化,造型非常美觀。201626日地震,造成嚴重毀損,目前進行調查修護。

文資身份:國定古蹟

31 祀典武廟1.jpg

祀典武廟正面

31 祀典武廟2.jpg

31 祀典武廟3.jpg

祀典武廟西側三川殿 原號稱全臺最美的山牆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臺灣府城隍廟

創建年代:明永曆23年(1669)

歷史沿革:明永曆23年(1669)建城隍廟於東安坊,為臺灣最早城隍廟。清廷領臺,置臺灣府,轄臺灣、鳳山、諸羅三縣。清康熙32年(1693)臺灣知府吳國柱修建城隍廟。城隍爺為地方守護神,專管百姓陰間諸事與地方長官之掌理人間,分而治之。早期新官上任,必先至城隍廟上香祭拜。
清代名宦蔣元樞修建府城七寺八廟,臺灣府城隍廟即其中之一,廟方留存清乾隆42年(1777)「重修城隍廟圖」與「重脩臺灣府城隍廟碑記」二方石碑,見證蔣元樞任臺期間的重大建設。清乾隆53年(1788年)石質神案(七爺神像前),題刻「廈門義民總首信官陳光聘叩謝」,見證林爽文事件及義民平定的史實。日治昭和12年(1937)觀音山石石雕龍柱與石獅,其石材與雕造造型、透雕技法皆呈現當代風格。

環境描述:昔日明鄭時期承天府府署之南,今臺灣府署之西南,考棚南側。清乾隆42(1777)蔣元樞修建臺灣府城隍廟時增建廟前戲臺,而留有「戲臺后街」之地名,為臺灣最早城隍廟。

2015年10月「臺南城文化資產論壇」中傅朝卿教授表非示:綜觀全世界的「歷史名城」都有三個基本特質,第一是要有「歷史中心」,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所訂定,此一概念一定要有,第二是「城市的歷史層級」,以臺南為例,在這個城內有荷蘭人、明朝、清朝、日本、民國,歷史層級非常清楚,第三是「城市管制」,我們有都市計畫法、文化資產保存法外,還有沒有法律可以控制都市?是否能成為「歷史名城」的三個基本元素。

臺南府城的歷史中心在府署附近,自清代起城隍廟考棚、鴻指園、府署建築物相鄰,民國104年(2015)都市開發城隍廟後原考棚、鴻指園舊址蓋十五層樓的公寓,民國105年(2016)6月從府城隍廟看過去,背後突出的建築。從許多古蹟看出去,市容慘不忍睹,一個歷史名城不能往外看,只能待在室內,就不能叫歷史名城了。

保存狀況:今天所見的臺灣府城隍廟,坐北朝南,是歷經多次修建的結果。廟前原有寬廣的廟埕,日治時期實施市區改正,劃為道路用地;民國71年(1982)青年路拓寬為十五公尺的道路,使得前殿緊臨道路,成為臨衝的廟宇。

文資身份:國定古蹟

30 臺灣府城隍廟1.jpg

 

臺灣府城隍廟

30 臺灣府城隍廟2.jpg

30 臺灣府城隍廟3.jpg30 臺灣府城隍廟4.jpg

臺灣府城隍廟中名匾:爾來了 警世楹聯:作事奸邪盡汝燒香無益居心正直見我不拜何妨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9火神廟

創建年代:清康熙47(1708)

歷史沿革:據《續修臺灣縣志卷二政志壇廟:「火神廟:在小南門外(即法華寺前殿)。康熙四十七年,鳳山縣知縣宋永清建,仍置園一所(在港西里大湖莊),以奉香燈(乾隆三十年,知府蔣允焄修,並有記見「藝文」。

火神廟以法華寺前殿增建,奉祀火德星君,非單獨祀奉。乾隆30(1765)知府蔣允焄曾修繕,原徐宗幹贈「歛威昭德」匾,二次大戰受盟軍機炸燬,戰後改奉於法華寺右殿。

環境描述:今火神廟在法華寺右殿。

保存狀況:原建物已不存,法華寺前埕榕樹下留有建築石材。

文資身份:無

29 火神廟1.jpg

日大正年「法華寺」明信片中見火神廟/劉阿蘇先生提供

29 火神廟2.jpg

29 火神廟3.jpg

法華寺右殿的南極大帝 火神廟舊址於法華寺正殿前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8社稷壇、山川壇

創建年代:清康熙50(1711)

歷史沿革:據《續修臺灣縣志》卷二﹤政志‧壇廟﹥:「社稷壇:在大東門內東安坊,舊屬永康里(壇制坐南向北,高三尺,廣二丈五尺,四出陛各三級。國朝順治初定,每歲春秋仲月上戊日祭,設神牌紅質金字,雍正二年奏准府稱府社之神、府稷之神,縣稱縣社之神、縣稷之神,祭畢奉主藏於城隍廟)。康熙五十年,巡道陳璸建.壇下餘地四周各二丈餘,繚以垣。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同壇:在社稷壇之右(壇制高二尺五寸,方廣二丈五尺,坐北向南,四出陛南向五級,東西北各三級,每歲二仲月祭,設神牌,赤質金字,雍正二年奏准風雲雷雨之神居中,山川居左,城隍居右,祭畢奉神牌藏於城隍廟)。康熙五十年,巡道陳璸建。」

山川臺在東安坊東南山丘,於明鄭時期已成街市,置「風雲雨雷山川壇」,俗稱山川臺,坐北朝南祀奉。清初於山川臺之西、「御史衙」前設「校士院」。清乾隆30(1756)臺灣知府蔣允焄於校士院舊址新建萬壽亭,改稱萬壽宮。

環境描述:日明治44(1911)實施市區改正計畫,山川臺一帶規劃綠園與新闢道路,山川臺風貌因而改變。日大正9(1920),臨東門圓環西南角因日人於此設立臺南州新豐郡役所,管轄新豐郡。太平洋戰爭時郡役所被燒彈砲轟受損,戰後重修改為臺南市衛生所,民國70(1981)北側又改建為復興市場,今西南角復興市場公有零售市場自治會,原府城東南處之高地,今已不復其地貌。

約原憲兵隊至復興市場及之東南今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肺癆醫院」,大同路一段69)一帶,可見明顯高地。

保存狀況:日治時期以來因闢建道路與建造屋舍,原地表景觀已改變。

文資身份:無

28 社稷壇山川壇1.jpg

清乾隆42年《蔣元樞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中的社稷壇、山川臺

28 社稷壇山川壇4.jpg

28 社稷壇山川壇3.jpg

社稷壇、山川臺舊址 社稷壇、山川臺舊址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7盲啞學校

創建年代:清光緒17(1891)

歷史沿革:清光緒17(1891)長老教甘為霖牧師於洪公祠建物,設置盲人學堂,名為「訓瞽堂」,啟開了臺灣盲人點字教育。

日明治30(1897),訓瞽堂因租期屆滿停辦。甘為霖牧師書文致臺灣總督府學務長的伊澤修二請求支持盲人教育,並有意將訓瞽堂交由日本政府經營。日明治33(1900),臺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向當時日本政府建議再度恢復盲人教育,並將訓瞽堂併入臺南慈惠院的院務工作。

在臺南市的岳帝廟街文昌祠後民房設立「教育部」,專門教育盲人,修業年限為普通科五年(修身、國語、算術、體操、唱歌)與技藝科三年(日本按摩術)。而教育部的房舍,當時是由士紳許廷光管理,創立之初,因為經費缺乏,由許廷光等人自行出資四百圓來將房舍改造以便能做為教室。臺南慈惠院每月出資10圓,以租借桌椅等設備,同年129日,經臺灣總督認可,校名改稱「臺南盲啞學校」,增設啞生部普通科(修業年限五年),教授修身、國語、算術、圖畫、體操等課,是盲啞合校的開始。

日大正4(1915)916日,臺南慈惠院教育部接受日本「恩賜財團明治救濟會長」捐款25000圓興建新校舍現址,並撥地一千七百餘坪,在壽町(原北門路臺南校區,)建盲啞學校,同年11月竣工,名稱臺南盲啞學校。

民國51(1962)校名改稱「盲聾學校」。民國57(1968)又改為「臺南啟聰學校」,專收聽覺障礙之兒童、青年學子。臺南啟聰學校民國101(2012)21日併入臺南大學,更名為「國立臺南大學附屬啟聰學校。

環境描述:臺南啟聰學校已改建新校舍。

保存狀況:原建物已拆除改建新校舍。

文資身份:無

27 盲啞學校_1.jpg

 日大正4年臺南盲啞學校外觀 

27 盲啞學校_2.jpg

27 盲啞學校_3.jpg

臺南盲啞學校舊址 臺南盲啞學校舊址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 崇文書院

創建年代:清康熙43年(1704

歷史沿革:崇文書院最初建於東安坊,清康熙43年(1704)臺灣知府衛臺揆建,係臺灣府義學,設置田租以供膏火。清乾隆初,常以府學訓導掌教,清乾隆10年(1735)巡道攝府事莊年修,清乾隆15年(1750)徙於寧南坊府學宮之西,即海東書院舊處,其時以舊縣署為海東書院,舊處空曠,故徙焉,初址遂廢。清乾隆24年(1759)知府覺羅四明乃擇地於府署東偏,捐俸率僚屬紳士共成之,講堂齋舍畢具,並延聘教師於內地,掌理書院的教學事業。清嘉慶24年(1819)署府鄭佐廷改建。

環境描述:書院經度遷移,於乾隆24年(1759),擇地於府署東偏處建書院。青年路153號左巷以東至興華街13巷間。

保存狀況:地表建物已不存,已為民間改建

文資身份:無

26 崇文書院_1.jpg

臺灣府城街道全圖中的崇文書院

26 崇文書院_2.jpg

26 崇文書院_3.jpg

書院舊址:青年路153號左側巷以東 書院舊址:興華街13巷之西側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5南湖書院

創建年代:清乾隆30年(1765

歷史沿革:清乾隆30年(1765)臺灣府知府蔣允焄利用自然的丘壑建設堤岸、修砌水門,以供疏泉引水、旱蓄澇洩之用,裨益農田水利,並增府城攬勝。由於位居府城南郊,故名「南湖」。

蔣氏所撰〈新濬永康里南湖碑記〉首述美景天成:「城南法華寺前十數武,有地沮洳,廣可數畝。左受蓬溪,接內山之流;右出大南門,經新昌里蜿蜒入海。諸山環抱,林木參差,此天然邱壑也。」末述竣事風光:「北岸邇寺前,南岸砌舞榭,東西岸有眺臺、八卦亭、福德祠諸勝。……每歲時麗景,老幼熙皞;予率僚寀浮小艇,觴詠其中。山光水色,恍然在目;與民樂之,忘其身之在海外也。」

南湖新濬,風景宜人:「諸山迴抱,林木參差;有巖足陟、有川足泳、有緇廬寶剎足遊憩、有崇臺阿閣足登覽、有佳木繁花足挹翫。」但是府城崇文書院狹小,而且「雜闤闠中,市井囂塵與弦誦之聲相間發,甚非所以一新耳目而肅心志也」。

蔣氏堅持「讀書宜得湖山之助」,因為古人在勝蹟名區「或託跡煙霞、或陶情絲竹,又或則乘風月、寄觴詠,如習家池、修褉亭者,要皆游目騁懷,極聲色、娛心志焉止矣。是奚若陳詩書於座、發金石於室,使師、弟子誦習其中,天光雲影,將日與嚶鳴友聲相觸發也?」乃在湖畔新建「南湖書院」,令讀書得以寄情山水,展拓性靈。

然而美景不常,未及五十年,南湖已見廢置荒蕪。清嘉慶21年(1816)章甫《半崧集簡編》作七言律詩〈法華寺懷古〉:「法華景勝幾時荒,剩水殘山惹恨長;蝶化空尋高士夢,龍歸不鬥美人妝。通幽縱曲高低徑,隨喜難分上下方;舊事風流何處問,月樓無語自淒涼。」並有註言:「古夢蝶園舊址,蔣金竹太守布山門景勝,鑿池造龍舟,建半月樓觀美人競渡;今廢矣!」

環境描述:南湖書院在小南門外。清乾隆30(1765)郡守蔣允焄以崇文書院狹且近市,復建書院於此,闢齋舍,設講堂於法華寺之左,即舊「夢蝶園」處,其地有湖山林木之勝,後居此者多不安,遂廢。回顧今日,南湖早已消失,成為臺南市府連路與健康路一帶寬闊的馬路,當年遊湖競渡的美景無從追憶。幸好法華寺圍牆上嵌有清同治2年(1863)所立示禁碑記,刻著「寺前池內、鱗介放生,嚴禁住持、附近軍民,不許捕捉」,乃得知湖涸而漸成池的事實,以及嚴禁住持捕捉水族的奇特現象。

保存狀況:原建物已不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南湖書院舊址位於南湖畔.jpg

南湖書院舊址位於南湖畔

法華寺之左為南湖書院舊址1.jpg

法華寺之左為南湖書院舊址2.jpg

法華寺之左為南湖書院舊址 法華寺之左為南湖書院舊址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4奎樓書院

創建年代:清雍正4年(1726)

歷史沿革:創建於清雍正4年(1726),原位於府城內西定坊西轅門街,主祀魁星,乃由臺灣巡道吳昌祚建,原稱為魁星堂。

清嘉慶6年(1801)奉詔為編入春秋祭),清嘉慶19年(1814)改建為閣樓,稱奎樓閣,清道光13年(1833)再改名為奎樓書院,為昔日讀書人論學之所。

日昭和元年(1926)因開闢末廣町馬路,建物部分受毀,遂於日昭和7年(1932)前後遷建於文昌祠西側現址,其後由臺南士紳黃欣出資交涉,創辦共勵義塾,收容附近失學的子弟。

太平洋戰爭時書院建物受毀,及至戰後於民國44年(1955)重建,重建後頗為簡單,為一樓房舍,入口的圍牆門柱、「奎樓書院」門額、石鼓及前簷廊柱均為舊物。

環境描述:原設於臺灣巡道署之東南側,閣樓可眺望臺江內海,日昭和元年(1926)因開闢末廣町通,建物部分受毀,遂於日昭和7年(1932)前後遷建於文昌祠西側空地現址。

保存狀況:二次大戰末期因盟軍轟炸臺南市,建物受毀,民國44年(1955)重建,
          重建後頗為簡單,為一樓房舍,前簷廊柱及圍牆大門門柱為舊物。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1896年臺南府迅速測圖中奎樓書院.jpg

1896年臺南府迅速測圖中奎樓書院

奎樓書院現貌.jpg

奎樓書院現貌3.jpg

奎樓書院現貌 奎樓書院現貌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5海東書院

創建年代:清康熙59年(1720

歷史沿革:海東書院創建於清康熙59年(1720),係臺廈兵備道梁文煊所建,該書院原位於府學(臺南孔子廟)的右後側,後作為歲、科校士所,書院幾廢。而後幾經遷建;清乾隆4(1739),督學單德謨別建校士院於東安坊(臺灣縣學宮之左),清乾隆5(1740)巡道劉良璧重修,於是書院復振。清乾隆15年(1750)新建縣署於紅毛樓右;乃修東安坊廢縣署為書院。清乾隆17年(1752)詔以巡道兼提督學政,其後歲、科校士於道署,校士院遂曠。清乾隆17年(1752),巡道覺羅四明修荒廢已久的校士院為海東書院。清乾隆30年(1765)臺灣知府蔣允焄擇府學西側重建海東書院。

日治初期日人創設「臺南第一公學校」(後改校名為「臺南師範附屬公學校」、「臺南師範附屬國民學校」)以臺南孔子廟為校舍,西側的海東書院也成為其校舍的一部份,迨至日大正6年(1917)始遷入位今臺南市樹林街的新校舍,即今「臺南大學附屬國民小學」。臺南第一公學校遷離孔子廟與海東書院後,日大正8年(1919)海東書院又成為「臺南市第三公學校」的校舍。第三公學校創立於日大正8年(191948日,日昭和3年(1928)改稱「末廣公學校」,至日昭和4年(19294月移至現址。日昭和11年(1936)日人拆除海東書院,改建為武德殿(即今忠義國小禮堂)。

環境描述:清乾隆30年(1765)臺灣知府蔣允焄擇府學西側重建海東書院,東有福安坑溪支溪,前方為福安坑。

保存狀況:日昭和11年(1936)日人拆除海東書院,改建為武德殿,即今忠義國小禮堂。現存清道光8年(1828)「海東書院樂捐生息碑記」、清道光10年(1830)「海東書院膏伙經費捐輸碑記」、清道光10年(1830)「海東書院膏伙經費捐題碑記」存立大南門碑林。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海東書院舊址.jpg

海東書院舊址

臺灣府城街道全圖中海東書院.jpg

海東書院舊址東側.jpg

臺灣府城街道全圖中海東書院 海東書院舊址東側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2蓬壺書院

創建年代:清光緒12年(1886

歷史沿革:蓬壺書院的前身為引心書院,清光緒12年(1886)臺灣縣知縣沈受謙移至赤嵌樓之右,改為今名,並建文昌閣與五子祠,以振興文教,造育人才,為當時最大的書院,今尚存匾額及頭門。

環境描述:嘉慶15(1810)蓬壺書院的前身為引心書院,由邑紳黃拔萃設檨仔林街齋堂內,兩年後知縣黎溶議改為臺灣書院,後遷至柱仔行呂祖廟,清光緒12年(1886)臺灣縣知縣沈受謙移至赤嵌樓之右,日治初期日人充當衛戌病院,因失修僅存臨縣口街的蓬壺書院門廳。

保存狀況:僅存臨赤嵌街蓬壺書院門廳。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現況照片

臨赤嵌街蓬壺書院門廳.jpg

臨赤嵌街蓬壺書院門廳

蓬壺書院門廳東側.jpg

蓬壺書院門廳南側.jpg

蓬壺書院門廳東側 蓬壺書院門廳南側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文昌祠

創建年代:清嘉慶21年(1816)

歷史沿革:清嘉慶21年(丙子年,1816)分巡臺灣道糜奇瑜,擇地於三川臺之西北坡興建文昌祠,文昌祠位於在御史衙遺址(清廷於朱一貴事件後,於臺灣設巡察御史,官署即稱「御史衙」),今奎樓書院東側,臺灣縣縣學之北側(今萬昌街西側與府前路一段巷90巷34弄內間),主祀文昌帝君。

太平洋戰爭期間,本祠受B2轟炸,幾乎全毀。戰後後民眾侵據,改建為一樓民房居住,目前約近三十戶住於此,部份為廢墟,奎樓書院東北側的古牆與奎樓幼稚園教室相連。

環境描述:戰後後民眾侵,改建為一樓民房,目前約近三十戶住於此。

保存狀況:太平洋戰爭期間,本祠受B2轟炸,幾乎全毀,僅存府前路一段巷90巷34弄30號之北側一道古牆。戰後後民眾侵據,改建為一樓民房居住,目前約近三十戶住於此,部份為廢墟,奎樓書院東北側的古牆與奎樓幼稚園教室相連。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1911年臺南市區改正計畫圖中的文昌祠.jpg

1911年臺南市區改正計畫圖中的文昌祠

府前路一段巷90巷34弄內.jpg

僅存古牆:府前路一段巷90巷34弄_1.jpg

府前路一段巷9034弄內 僅存古牆府前路一段巷9034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萬壽宮

創建年代:清乾隆30年(1765

歷史沿革:萬壽宮前身稱萬壽亭,萬壽亭奉清皇帝牌位,供官民朝拜行禮,祝賀清皇及太后、皇后萬壽之所。

臺灣入清版圖,清康熙39年(1700)臺厦道王之麟始建明倫堂於臺灣府學文廟左;歲時慶賀,原就明倫堂行禮,文武官以地方狹窄,無以肅觀瞻。

清康熙50年(1711),臺厦道陳璸始擇地鳩工建萬壽亭於東郊永康里之北。「前立午門,門旁列朝房,亭後為祝聖殿。」清康熙60年(1721)萬壽亭,颶風圮。清雍正元年(1723)萬壽亭後置僧舍。雍正3年(1725)府城始圍木柵城,萬壽亭適在小東門外偏北。

清乾隆17年(1752)巡道金溶、知府陳玉友以萬壽亭地屬城外,遇慶賀不便,乃行禮於明倫堂。清乾隆30年(1765)臺灣知府蔣允焄在東安坊縣學之東,即校士院舊址(時為海東書院)新建,名萬壽宮。「結搆宏敞,崇臺邃宇,設東西臺、班房、廳事,殿門外左右為更衣廳,正南為午門,門外為東西朝房,周以繚垣,為東西闕門。」

日本治臺,萬壽宮及臺灣縣學充為臺南地方法院。日大正4年(1915)臺南地方法院新建於福安坑溪南畔馬兵營,萬壽宮舊址改為臺南地方法院院長官邸及法院宿舍(已拆除)

環境描述:萬壽宮、臺灣縣學在山川臺西坡,萬壽宮位縣學之東,南側有福安坑溪源頭(今地方法院院長官邸南側一排民房為水利地)。日大正4年(1915)萬壽宮已被修建為臺南地方法院院長官邸及員工宿舍至今。現臺南地方法院院長官邸庭園留存有大量萬壽宮建材如露臺螭陛(正殿)、大門石鼓、柱櫍、門枕石、石柱等文物。

保存狀況:建物已有改建,另外民國98年南側的員工宿舍拆除後,市府規劃為公園用地,整地時出土大量石材及「恭脩萬壽宮碑記」碑額。本次計畫進行透地雷達偵測到有大件石材遺構反應,疑為萬壽宮修建之相關碑記。現存清乾隆42(1777)「宮修萬壽宮碑記」與「萬壽宮圖」存立大南門碑林。(20160831向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提送「臺南市疑似萬壽宮遺址提報表」在案)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1911年臺南市區改正計畫圖中縣文廟建築穿越過府前路,到對街了.jpg

1911年臺南市區改正計畫圖中萬壽宮建築穿越過府前路之路中

萬壽宮已被修建臺南地方法院院長官2.jpg

萬壽宮石鼓、柱櫍、門枕(B)等文物.jpg

萬壽宮已被修建臺南地方法院院長官邸 石鼓、柱櫍、門枕等文物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臺灣縣文廟

創建年代:清康熙23年(1684

歷史沿革:臺灣縣文廟位於臺灣府城內,原東安坊仁厚境街,萬壽宮西側,清康熙23年(1684)知縣沈朝聘創建。清康熙29年(1690)知縣王兆陞重修,清康熙42年(1703)知縣陳璸於廟右建明倫堂,並捐俸修廟,清康熙44年(1705)知縣王仕俊時完工。清康熙48年(1709)知縣張宥於明倫堂之後創建學廨、且修繕廟前棚欄照墻。清康熙49年(1710)巡道陳璸改築為磚垣、設禮門、義路。

清康熙54年(1715)巡道陳璸改建啟聖祠,以左右夾堂為名宦鄉賢祠,知縣俞兆岳、教諭鄭長濟疏濬泮池。清康熙59年(1720)同知攝縣事王禮,修廡牆及禮門、義路。清雍正元年(1723)知縣周鍾瑄重修正廟,又奉詔改啟聖祠為崇聖祠,另立忠義祠於廟門右側。清雍正12(1734)貢生陳應魁,首倡立土地祠於廟門右側,並建櫺星門於泮池外側。

清乾隆8(1743)諸生張元華等修崇聖祠。清乾隆14(1749)學廨圯塌,教諭朱計元加以重修。清乾隆15(1750)廪生候世輝等捐資重修正廟,並拓兩廡,擴大廟庭,又將廟門左側做為孝悌祠、禮門、義路、泮池、櫺星門、照墻及崇聖祠,廟右明倫堂等全都加以重修,且在崇聖祠後面見訓導廨。日本治臺,萬壽宮及臺灣縣學充為臺南地方法院。日大正4年(1915)臺南地方法院新建於福安坑溪南畔馬兵營,萬壽宮及臺灣縣學舊址改為臺南地方法院院長官邸、法院宿舍(已拆除)

環境描述:位於山川臺之西南坡,南側為福安坑溪源頭,臺灣縣文廟(今臺南地方法院院長官邸左側)已為民宅,西北角在今府前路一段路中。

保存狀況:日治時期拆除改建為臺南地方法院宿舍,現存「文廟界址」碑,收藏在臺南地方法院院長官邸內;清乾隆43(1778)「重建臺灣縣學碑記」與清嘉慶19(1814)「重建臺灣縣學聖廟捐提碑記」存立大南門碑林。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1911年臺南市區改正計畫圖中縣文廟建築穿越過府前路,到對街了.jpg

1911年臺南市區改正計畫圖中縣文廟建築穿越過府前路,到對街了

「文廟界址」碑今存臺南地方法院院長宿舍.jpg

臺灣縣文廟舊址在府前路一段85巷之西邊.jpg

「文廟界址」碑今存臺南地方法院院長宿舍 臺灣縣文廟舊址在府前路一段85巷之西邊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臺南孔子廟(臺灣府文廟)

創建年代:明永曆19年(1665)

歷史沿革:明永曆19年(1665)時值鄭成功嗣子鄭經執政、臺灣榛莽初闢之際,參軍陳永華輔佐、勵精圖治,提議:「須擇地建立聖廟、設學校,以收人材;蓋國有賢士,邦本自固,而世運日昌。」鄭經應允,乃就承天府治(即今臺南市)建立孔子廟、崇祀孔子,用以興國學、行教化。三百多年來,巍巍聖殿、峨峨黌宮,象徵中國文化在此薪火相傳、俎豆馨香,並且締造「海濱鄒魯」的雅譽。

孔子廟簡稱「孔廟」,又稱「文廟」或「先師廟」。本廟為三進兩廂的傳統廡殿建築,依據「左學右廟」、「前殿後閣」的殿式規制陸續發展,其建築組群由簡陋而趨完備,由卑微而臻堂皇;但是歷經多次興革滄桑與歲月推移,部份建築或毀於天災、或毀於戰火,例如朱子祠、櫺星門、教授廨與學署等皆已消失無蹤,徒留空地。今日所見者多係日大正6年(1917)重修後的風貌,大體上仍然維持清代的風格與規制,是臺灣地區第一座孔子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閩南式建築。

環境描述:臺南孔子廟在鷲嶺南坡。

保存狀況:為三進兩廂支三合院建築,依「左學右廟」、「前殿後閣」之傳統規制興建而成,正門為東大成坊,更為國內唯一立有泮宮坊的文廟,但坊與廟之間已被南門路劃開與之相望。西廡、大成殿、明倫堂、典籍庫柱子與牆面嚴重位移,目前正調查修建中。

文資身份:國定古蹟

現況照片

大成殿牆與柱有多處位移.jpg

大成殿牆與柱有多處位移

明倫堂牆面與柱有嚴重位移2.jpg

東西廡牆面與柱有嚴重位移3.jpg

明倫堂牆面與柱有嚴重位移 東、西廡牆面與柱有嚴重位移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永福路二段1976弄隘門(媽祖廟邊街南側巷弄中)

創建年代:清代中期

歷史沿革:清代中期,臺灣治安問題讓官員疲於奔命,「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之禍,人民生活也苦不堪言。清同治元年(1862)臺灣府城有城防聯境之設,幾間廟組織為一聯境,一起防守一處城門。而較小的街廓內防衛,則設立隘門加以防衛,杜絕宵小與盜賊,入夜後隘門關閉,街坊內派人守更。早期府城內的古街多處設有隘門,本處和利元巷是僅存的兩處隘門。

環境描述:隘門位於六和境內的媽祖廟邊街南側巷弄中,永福路二段197612號北側。

保存狀況:花崗石石材,門楣下緣有門栓痕跡與門板的凹槽,門框約臺度高度留有昔日木製門栓,臺南是舊城區僅存隘門之一,具歷此價值,建議提報古蹟或歷史建築加以保護。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17 永福路二段197巷6弄隘門(媽祖廟邊街南側巷弄中)2.jpg

隘門局部

17 永福路二段197巷6弄隘門(媽祖廟邊街南側巷弄中)1.jpg

17 永福路二段197巷6弄隘門(媽祖廟邊街南側巷弄中)3.jpg

隘門 隘門局部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利元巷(牛車巷)隘門

創建年代:清代中期

歷史沿革:清代中期,臺灣治安問題讓官員疲於奔命,「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之禍,人民生活也苦不堪言。清同治元年(1862)臺灣府城有城防聯境之設,幾間廟組織為一聯境,一起防守一處城門。而較小的街廓內防衛,則設立隘門加以防衛,杜絕宵小與盜賊,入夜後隘門關閉,街坊內派人守更。早期府城內的古街多處設有隘門,今僅存兩處。

環境描述:利元巷隘門位於六和境內六條街之一的武館街內,在早期府城商業繁華之街廓內。

保存狀況:花崗石石材,門楣下緣有門栓痕跡與門板的凹槽,為臺南是舊城區僅存隘門之一,具歷此價值,建議提報古蹟或歷史建築加以保護。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16 利元巷(牛車巷)隘門1.jpg

利元巷隘門

16 利元巷(牛車巷)隘門.jpg

16 利元巷(牛車巷)隘門2.jpg

利元巷隘門局部 利元巷隘門局部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臺南女中南牆)

創建年代:清雍正3年(1725

歷史沿革:臺灣府治原議不予建城,清康熙60年(1721)朱一貴民變後,軍民感受生命財產威脅,積極籌畫。清雍正3年(1725)臺灣縣知縣周鍾瑄始創木柵,迨至清乾隆53年(1788)林爽文民變後,臺灣府城改築土石城。
臺灣府城南門段城垣殘蹟位於國立臺南女中南畔,呈東西向,長約六十多公尺,高約六公尺多。近年修復城垣,新置城垛,並刻意留下部份舊有城壁,呈現三合土疊積、磚石雜夾的古法夯實砌築。憑弔之,猶思昔日府城城垣規模與防衛情景。然而今古形式交雜,似古非古的現狀,令人產生古蹟的整修是否應「整舊如舊」,抑是「整舊如新」的疑問。

環境描述:從樹林街可見臺灣府城南門段城垣殘蹟,當時修護時僅極少部份留下原貌,國立臺南女中內側的城垣段榕樹等雜木叢生。

保存狀況:門段城垣殘蹟位於國立台南女中南畔,呈東西向,長約60多公尺,高約6公尺多。近年修復城垣,新置城垛,並刻意留下部份舊有城壁,呈現三合土疊積、磚石雜夾的古法夯實砌築因處校園邊陲處,疏忽管理,雜木叢生。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現況照片

樹林街城垣南門段殘蹟1.jpg樹林街城垣南門段殘蹟

國立臺南女中內城垣南門段殘蹟3.jpg

國立臺南女中內城垣南門段殘蹟2.jpg

國立臺南女中內城垣南門段殘蹟 國立臺南女中內城垣南門段殘蹟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小南門

創建年代:清雍正3年(1725

歷史沿革:創建於清雍正3年(1725),係臺灣知縣周鍾瑄創建木柵城所建城門之一。清乾隆元年(1736),改以土、石構築城門,並建城樓;清乾隆四十年(1775)臺灣知府蔣元樞重修臺灣府城垣。清乾隆53年(1788)林爽文事件平定以後,改建磚,府城城郭的規模更顯宏偉完備。張丙事件後,清道光15年(1835)清朝官員在大南門、小南門、大北門、小北門及小東門等城門添建月城,具有加強防衛的作用。日治時期拆毀城垣,以致清乾隆41年(1776)題刻的「小南門」門額流落民間,其後轉捐贈成功大學歷史文物館收藏;小南門故址在開山路與樹林街交叉路口附近。

環境描述:小南門舊址開山路與樹林路路口東南側,西南臨福安坑溪之源頭。小南門城外南側為鳳山縣義塚。據《重修臺灣府志卷二規制羲塚﹥:「鳳山縣義塚:在臺灣縣魁斗山後。」日大正元年,臺南廳長枝德二向臺灣總督申請同意變更校地,以小南門城之城垣、墓地為校園用地,同年622日裁可,日大正6年(1917)新建臺南第一公學校校舍落成,後又因開山町三丁目道路開闢使小南門崩塌日益嚴重,到昭和4年(1929)後的地圖小南門城已未留殘蹟。

保存狀況:日治時期已拆除地表建物。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1915年臺南市全圖中的小南門.jpg

1915年臺南市全圖中的小南門

樹林街街口當年7-11之商業大樓興建時有挖到城垣遺構.jpg

舊址在樹林街與開山路路口.jpg

樹林街街口當年7-11之商業大樓興建時有挖到城垣遺構 舊址在樹林街與開山路路口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