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臺灣縣城隍廟

創建年代:清康熙五十年(西元1711年)

歷史沿革:臺灣縣城隍廟乃由臺灣縣知縣張宏創建於清康熙五十年(西元1711年),原建東安坊的縣署旁邊(舊中華日報後方,即今成功路郵政總局附近),主祀縣城隍爺「顯祐伯」。

清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知府方邦基、知縣魯鼎梅將廟移到鎮北坊赤崁樓右邊,但隔年魯鼎梅又移到了縣署北邊(臺南救濟院之東側),之後屢次修建,其中知縣薛志亮於清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修建兩廊,擴大了廟宇規模。
日治時期該廟被日軍佔用,改為陸軍衛戍病院宿舍,而後日人行文請廟方管理人領回。直到日明治四十一年(西元1908年)九月里人集資壹佰肆拾元購買民房改建成廟宇(今址)。戰後廟宇廟樑腐朽、神像毀損,於在民國五十五年(西元1966年)四月重修落成,兩年後又增建地藏王殿。民國六十七年(西元1978年)九月間,因壁牆樑柱龜裂,由主任委員徐豐彩及委員發起重修建,得信眾響應捐助善款重建廟堂,民國六十九年(西元1980年)元月順利完工,恭迎神尊入廟安坐(今貌)。

臺灣縣城隍廟在建築相近一般廟宇,廟內不過其特殊的裝飾展現城隍廟特有之氣氛,入口門楣上懸掛著「爾來了麼」、殿前樑柱聯「陽報陰報善報惡報速報遲報豈日無報,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你知我知莫云不知」,城隍廟特有裝飾物「陽律欺瞞能倖免,陰司清算總難逃」,此「大算盤」日治時期至今。另外城隍爺配祀神有兩側的范謝兩將軍、二十四司。

文物:清代奉祀令牌:城隍、三川、風雲雷雨、社之神、稷之神五面木牌

民俗:遵循古制舉辦「暗訪巡查」,俗稱「夜巡」,近兩年改在農曆七月底鬼門關後第一個星期六的下午三點半,以城隍爺「大架」(籐轎之俗稱)辦理。「夜巡」前三天,張貼「放告」儀式,讓停留陽界的野鬼可以向城隍爺自白,為何尚逗留陽世之原由(目前改三年一次「放告」儀式)。

環境描述:德慶溪由廟後流經廟左側,向西注入臺江內海,廟前因為德慶溪的港道末端,而有「水仔尾」地名留存至今。原廟坐北朝南剛好正對德慶溪,可惜今德慶溪已蓋用箱涵在道路下方。

保存狀況:一般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見證清代臺灣縣的行政制度與縣署遷移,並延續民間信仰,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臺灣縣城隍廟外貌.jpg

臺灣縣城隍廟外貌

臺灣縣城隍廟正殿神像.jpg

臺灣縣城隍廟正殿神像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