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柴頭港土地公廟(柴頭港福德祠)

創建年代:清朝初期

歷史沿革:相傳明鄭時期漢人入臺時已有「柴頭港民社」於此。本祠建廟甚早,先民入臺,開荒墾地,福德正神,庇佑生靈,有感恩澤,建祠崇祀。廟左側豎有三塊清代修建捐題碑,乾隆三十七年「重修柴頭港福德祠碑記」、道光弍拾捌年「重興柴頭港載福祠碑記」、咸豐二年「柴頭港載福祠捐建右畔護室碑記」,由此得知清代三次重修記錄。

柴頭港溪由本祠右側後流出,昔為沙丘地形,如虎蹲之地貌,傳清乾隆年間以前有地藏菩薩廟於此一帶,故有稱「佛祖山仔」之稱。昔日「柴頭港福德祠」四周荒塚孤墳纍纍,然「地藏菩薩廟」與「將軍祠」何時毀廢則不知?

民國四十五年道妙師父(正覺寺開山師父)雲遊四處尋建道場,一日經過此地,見「福德祠」前豎有清乾隆三十七年「重修柴頭港福德祠碑記」:北壇地藏菩薩廟及將軍祠。此乃尋覓多時之佛教聖地,隨即當年三月五日假福德祠安座佛位。道妙師父向外募緣購五分餘,另有善士鄭獻捐地一分餘,共六分餘充作正覺寺用地。民國四十八年正式成立「正覺寺籌建委員會」,在三十名熱心人士共同發起鳩資建寺,同年三月動工,至民國五十一年完成大殿外觀。
民國五十八年(西元1969年)「福德祠」重建。民國八十八年福德祠管理人王進成及正覺寺管理人覺華(會果)法師共商倡議修建,因上次重建迄今三十餘載,今本祠傾圮壁裂,灰壁剝蝕,有信眾王進福允諾襄助,及管理人王進成、正覺寺共同捐資重建廟堂,十月十九日鳩工重修,翌年二月完成修繕,楹柱煥然,氣象改觀,神威廟貌,相互輝映(今貌)。

環境描述:柴頭港溪由本祠右側後流出,昔為沙丘地形,如虎蹲之貌。乾隆三十七年「重修柴頭港福德祠碑記」載有:「柴頭港福德祠附近有北壇地藏菩薩廟宇及將

軍祠」,因此,此處有「佛祖山仔」之稱,今夾於正覺寺與文物館大樓中。後為正覺幼稚園。正覺寺右側觀世音菩薩亭、華嚴寶塔(寺右後方)。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柴頭港溪的民間信仰之一。

柴頭港福德祠外觀.jpg

柴頭港福德祠外觀

柴頭港福德祠供奉的土地公土地婆.jpg

柴頭港福德祠供奉的土地公土地婆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