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小西門(靖波門)

創建年代:清乾隆40年(1775)

歷史沿革:清雍正3年(1725)臺灣知縣周鍾瑄於府治周圍築木柵,初設東、南、西、北、小東、小南、小北七門,並無小西門。清乾隆40年(1775)臺灣知府蔣元樞重修臺灣府城垣,於城柵西臨臺江處,新建小西門一座於福安坑南側,將原有的西門改稱大西門,府城乃有八門。清乾隆53年(1788)林爽文事件平息後,改築木柵城為土城,由於城西臨近臺江,不易建城,於是將該段之城垣內移,並移建大西門於宮後街(即今西門路二段、民權路與宮後街交叉路口),移建小西門於塗墼埕側(今西門路一段747巷口),形成「半月沈江」之勢,府城規模益顯宏偉。小西門面西,外門額曰「小西門」,內門額曰「靖波門」即是此次新建時題刻之門額。

日治時期的毀城拆垣,小西門兩旁的城垣皆被拆除,小西門幸而得以保存,與大東門、大南門於日昭和10年(1935)被列為史蹟保存。民國59年(1970)因拓寬逢甲路(今西門路一段),擬拆除小西門,因受成功大學保存古蹟之請,遂將小西門遷移光復校區小東門段城垣,規模依舊;惟當時因作業上的疏忽,造成城樓與城門方向錯置的情況。

現仍嵌於城門內壁的〈守城兵役勒索示禁碑記〉,係清道光28年(1848)臺灣總兵葉長春與臺灣兵備道徐宗幹二人會銜立碑告示於各城門,今僅存的大東門、大南門及小西門猶存立此示禁碑,可供了解清代臺灣吏治與社會問題。

環境描述:今西門路一段761巷小西腳青草茶斜對角的路上,西門路一段(原逢甲路)之東側。民國59年(1970)因拓寬逢甲路(今西門路一段),擬拆除小西門,因受成功大學保存古蹟之請,遂將小西門遷移光復校區小東門段城垣。

保存狀況:日治時期的毀城拆垣,小西門兩旁的城垣皆被拆除,小西門幸而得以保存,
         與大東門、大南門於昭和十年被列為史蹟保存。民國59年(1970)因拓寬
         逢甲路(今西門路一段),擬拆除小西門,因受成功大學保存古蹟之請,
         遂將小西門遷移光復校區小東門段城垣,規模依舊;惟當時因作業上的疏
         忽,造成城樓與城門方向錯置的情況。

     現仍嵌於城門內壁的〈守城兵役勒索示禁碑記〉,係道光28年(1848)臺
         灣總兵葉長春與臺灣兵備道徐宗幹二人會銜立碑告示於各城門,今僅存的
         大東門、大南門及小西門猶存立此示禁碑,可供了解清代臺灣吏治與社會
         問題。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日明治40年間的小西門.jpg 日明治40年間的小西門

小西門舊址圖中西門路一段汽車經過處.jpg

遷至成大校區的小西門.jpg

小西門舊址圖中西門路一段汽車經過處 遷至成大校區的小西門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大南門(寧南門)

創建年代:清雍正3年(1725

歷史沿革:清雍正3年(1725)臺灣府城始建木柵,築城門七座以固防。清乾隆元年(1736)改以土、石(花崗岩)構築城門,並建城樓;後續以刺竹、綠珊瑚環繞木柵,增強防衛。清乾隆53年(1788)林爽文事件平定以後,改建磚、土城垣,並新建小西門,合原有大西門,大、小東門,大、小南門與大、小北門共計八座城門。於是,府城的屏障益固;爾後,續有修葺,並建外城,府城城郭的規模更顯宏偉完備。

進入城門,發現入口比出口略小,乃為安置與伏貼城門而設計。圓弧形城壁又稱甕城或半月城,屬於小型外郭,具有加強防衛的作用。內城城壁間嵌有道光28年(1848)所立的示禁碑記,刻著「農商負販、車牛往來,不許兵役勒索,特示」諸字,可供了解清代吏治與社會問題。

清乾隆40年(1775)「寧南門」門額,與日昭和2年(1927)「大南門」門額,見證臺灣府城整修擴建的史實,為重要的歷史文物。

環境描述:小南門、大南門、小西門位在福安坑溪南岸,該溪為臺灣府城的左內河;法華寺、竹溪寺位在溪仔墘溪北岸,該溪為臺灣府城外的左護河。

保存狀況:大南門於二戰後遭侵占作為住家使用,民國51(1962)颱風過境,大南門嚴重崩毀,但並未因此而加以整修,一直到民國64(1975)台南市政府推動觀光年活動,進行「名勝古蹟整修三年計畫」,才得以遷移違建戶與整修城牆,大南門乃於民國67(1978)修護完成,重修的城樓屬仿前大南門古式RC造建築,民國88(1999)再重建成為今日的面貌。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現況照片

大南門(寧南門).jpg

大南門外觀

大南門馬道上1.jpg

大南門馬道上2.jpg

大南門馬道上 大南門馬道上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大西門(鎮海門)

創建年代:清雍正3年(1725

歷史沿革:臺灣府城大西門,又稱鎮海門,創建於清雍正3年(1725),係臺灣知縣周鍾瑄創建木柵城所建城門之一。清乾隆元年(1736),改以土、石構築城門,並建城樓。其位置原在今西羅殿,城門之外就是接官亭及鎮渡頭,是臺灣府最重要的門戶。清乾隆53年(1788)林爽文事件後,清廷警覺到城防的重要性,乃將大西門往東遷建,新建大西門於宮後街。清道光15年(1835)自小西門起,繞大西門至小北門止,擴建外城,另開奠坤門、兌悅門、拱乾門三門,以加強府城西緣濱海的防務。
自日明治33年(1900)起,因道路及鐵路建設的需要,已陸續貫通部分城垣。及至日明治35年(1902)展開較大規模的城垣拆除行動,首先拆除今成功路至民生路段的西門段城垣及大西門,用以開闢火車站到安平的通道;大西門於日明治36年(1903)拆除故址在今民權路二段、西門二段與宮後街的交叉路口。

環境描述:今遺址為民權路二段與西門路二段路口。西元1903127日臺灣總督府同意臺南廳長山形脩人之申請拆除大西門,並將大西門材料提供臺南廳使用。

保存狀況:日治時期拆除城門城垣,大西門已拆除不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1895年臺南迅速測圖中的「大西門」位置.jpg

1895年臺南迅速測圖中的「大西門」位置

 

「大西門腳」舊地名,今西門路與民權路口2.jpg

 

 

「大西門腳」舊地名今西門路與民權路口1.jpg

 

「大西門腳」舊地名,今西門路與民權路口 「大西門腳」舊地名,今西門路與民權路口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御史衙

創建年代:清康熙年間(1684~1722)

歷史沿革:清初設派駐巡臺御史衙署於鷲嶺南坡,今原臺南州廳以東一帶前,俗稱牛屎埕,其乃為御史埕之諧音。御史衙後遷於原鳳山縣公館(東安坊嶽帝廟前)。清雍正元年(1723)改建為都察院,左右分建滿、漢御史住所,清乾隆元年(1736),滿察院白起圖闢左旁曠地為射圃。清乾隆15年(1750),漢察院楊開鼎闢右旁曠地為射圃。清乾隆46年(1781)停派後御史衙署廢,而後御史衙改為文昌祠,今奎樓書院東側。

環境描述:文昌祠太平洋戰爭期間,本祠受B26砲擊,幾乎全毀。戰後後民眾侵據,改建為一樓民房居住,目前約近三十戶住於此,部份為廢墟,奎樓書院東北側的古牆與奎樓幼稚園教室相連。

保存狀況:原建築已不存,後遷建於文昌祠(今府前路一段巷90巷34弄)。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御史衙舊址外觀1.jpg

御史衙舊址外觀北側3.jpg

御史衙舊址外觀西側2.jpg

舊址外觀 舊址外觀-北側 舊址外觀-西側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亭仔腳醫館

創建年代:清同治8(1869)

歷史沿革:英國傳教師馬雅各醫生,於清同治8(1869)初再來臺南宣教,當時在二老口許厝(許遜榮厝)租得民房,設醫館及禮拜堂(府城隍廟之東北邊),藉行醫並進行傳教,此時的醫館後來稱「舊樓」。6月又在府城隍廟之西側亭仔腳街租厝設立禮拜堂(今約青年路111號附近)宣教,此為臺灣府宣教之中心,也為「臺灣府城教會」開始。後於因醫館的空間不夠,於是新購地崙仔頂,興建醫館即稱為「新樓」。

環境描述:舊醫館(舊樓)乃租用二老口許遜榮宅第,在啟聰學校西南角。原亭仔腳街禮拜堂為今青年路111號,改為商店。

保存狀況:原建物已拆除。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亭仔腳醫館原亭仔腳街禮拜堂舊址1.jpg

亭仔腳醫館舊醫館舊址啟聰國校1.jpg

亭仔腳醫館舊醫館舊址啟聰國校2.jpg

原亭仔腳街禮拜堂舊址 醫館舊址啟聰國校 醫館舊址啟聰國校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領事府

創建年代:清咸豐9(1859)

歷史沿革:清咸豐9(1859)府城設通賓總局於臺灣道署,領事府乃為領事對外國人接洽:商務、遊歷傳導等業務。

環境描述:領事府建於臺灣府署之東側,北側有德慶溪自竹園崗(臺南一中),流經舊醫館、領事府、府署、鴻指園、考棚等北側,後沿覆鼎金臺南醫院南側。

保存狀況:地表建物已不存,經透地雷達偵測得知,疑有大片建築遺構存於地表下,建議進行「試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領事府衛民街與萬昌街口兩側乃為舊址3.jpg

領事府舊址外觀-東向西攝影1.jpg

領事府舊址外觀西東2.jpg

衛民街與萬昌街口兩側乃為舊址 舊址外觀-東向西攝影 舊址外觀-西向東攝影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馬兵營

創建年代:鄭氏時期(1661~1683)

歷史沿革:馬兵營即舊臺南地方法院位址,係明鄭時期軍隊的騎兵營址,因此而得名。俗諺「食水馬兵營」,是指馬兵營的井水甘美,極適合飲用的意思。早期臺南的飲用水都含有鹽分,只有馬兵營的井水清冽甘美。因此,明鄭時期才會選擇此地屯駐馬兵。
日明治40(1907)馬兵營街打通拓寬後,其兩旁街道可明顯看出房屋宅邸的遺址,相傳連橫曾居住在這一帶,而後才被徵收為臺南地方法院的建築用地。在連橫的《臺南古蹟誌》中亦曾提到馬兵營,並留下「海上燕雲涕淚多,劫灰零亂感如何!馬兵營外離離柳,夢雨斜陽不忍過」思念故居的詩作。近年臺南市政府在臺南地方法院外牆邊豎立「馬兵營遺址」與「史家連雅堂馬兵營故址」二方石碑,用以標示該地的歷史意義。
環境描述:

日大正元年(1912)開始改建為臺南地方法院,日大正3(1914)31日啟用至民國八十年代遷至安平區健康路四段,民國100年原臺南地方法院進行調查修護,預計民國1058月完工,未來將保留少年法院於此,另外有原南地方法院的歷史展示空間,以活化「原臺南地方法院」國定古蹟。

保存狀況:清領時期將騎兵營隊移往他處,該地已成住家,日治時期成為台南地方法院。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馬兵營舊址1.jpg

馬兵營舊址2.jpg

馬兵營舊址3.jpg

馬兵營舊址 馬兵營舊址 馬兵營舊址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道標都司

創建年代:清康熙23(1684)

歷史沿革:《臺灣縣志》﹤武備志四・營制﹥-陸路營制:「康熙二十二年平臺,分臺灣為附郭縣,額設總兵官一員、遊擊三員、守備三員(內撥右營守備一員,歸入道標)、千總六員(內撥左營千總一員,歸入道標)………康熙二十四年,靖海將軍侯施琅,題請官三年轉遷;兵三年一換,各就內地標營額數委千把總節次帶領,到臺換班,永為成例。

清康熙23(1684)清廷設臺廈道轄「道標營」,同治8(1869)清廷陞游擊為都司,而將道標營改稱為「道標都司」。

環境描述:原址與舊臺灣縣署相鄰,約在今中山路與北門路口東南側的中央標準局。

保存狀況:日治時期闢建道路已拆除不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道標都司舊址1.jpg

道標都司舊址2.jpg

道標都司舊址3.jpg

道標都司舊址 道標都司舊址 道標都司舊址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海防廳

創建年代:清雍正9(1731)

歷史沿革:臺灣海防廳其主要職務是稽查臺灣各港口船隻出入,原駐鹿耳門,清雍正9年(1731)移駐二府口。昔日臺灣海防廳署位於臺江內海畔,坐東朝西,俗稱「二府衙」,係相對於臺灣府署之稱。清光緒元年(1875)裁撤臺灣海防缺,臺灣同知改為卑南同知,移駐卑南。

清光緒14(1888)海防廳署改作「按司獄衙門」,日治初期轉作陸軍衛戍監獄,後改建為日式房舍,戰後由臺灣省山林管理處接收使用,今已裁廢,售出改興建飯店。臺灣海防廳舊址約今友愛市場東南邊一帶。

環境描述:海房廳衙門瀕臨臺江內海,衙門口附近統稱二府口,現為友愛市場西側的府前路一段304巷;臺灣海防廳北面側邊的巷道,俗稱二府衙邊街,即今永福路二段35巷。

保存狀況:部份建物已改建為友愛市場,戰後為臺灣省山林管理處宿舍區,今已裁廢,售出興建大型飯店中,少部分可能地表下方還有海防廳遺構,建議下期進行「透地雷達偵測」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海防廳忠義路入口現況.jpg

海防廳現地被大樓改建佔滿.jpg

海防廳友愛市場後側2.jpg

忠義路入口現況 現地被大樓改建佔滿 友愛市場後側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縣署/臺灣縣署

創建年代:清乾隆15年(1750)

歷史沿革:臺灣縣署原在今臺南火車站前一帶,清乾隆15年(1750)知縣魯鼎梅移到鎮北坊赤嵌樓側,即今成功國小校園。

據清康熙33年(1694)高拱乾《臺灣府志》﹤規制志﹥‧衙署:「臺灣縣治,在東安坊,西向。」

《福建通志臺灣府》﹤公署:錄自重纂福建通志卷十八﹥・臺灣縣:「知縣署在鎮北坊赤嵌樓之右,西向。舊在東安坊,故偽鄭宅,規制甚隘。乾隆十五年,知縣魯鼎梅蒞任,謀改易,邑紳張方升、王克褎、諸生龔帝臣輩首事勸捐,知府方邦基以其事詳於督撫,得允乃移建今所(中有新民堂,在治內;後為愛堂,郡守方邦基題額.又有齋曰古春小築)。典史署在縣署右。」典史署即臺灣縣捕廳衙署,掌緝捕各地駐防逃兵的官署,置典史一員掌事。

環境描述:日大正年間臺灣縣署改建學校用途,日大正13年(1924)學校落成臺南女子學校遷入,日昭和三年(1928)改為明治公學校,戰後改制為成功國民學校至今。

2015年市府進行透地雷達偵測後,進行考古工作,地表多處出現臺灣縣署遺構,跟隨的出土文物如安平壺、一葉之秋磁盤、青花磁盤等等完整或有龜裂,另外大量出土史前黑陶、青花磁、磁碗、碗盤、破片等豐富的文化層。

保存狀況:日至時期改為學校後,縣署即拆除不存;日前經考古試掘,操場地表下方出土臺灣縣署建築遺構。另有清咸豐4年(1854)「臺灣縣署理水鑿渠碑記」存立大南門碑林,清乾隆37年(1772)「臺灣縣捕廳衙署記」收存鄭成功文物館。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臺灣縣署舊址建築遺構出土1.jpg

臺灣縣署舊址建築遺構出土2.jpg

臺灣縣署舊址建築遺構出土3.jpg

舊址建築遺構出土 舊址建築遺構出土 舊址建築遺構出土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臺灣府署

創建年代:清康熙23(1684)

歷史沿革:清康熙22(1683)清廷平臺後,翌年設臺灣府,轄臺灣、諸羅、鳳山三縣,臺灣府署即設於明鄭時期鄭氏天興州舊署,今府城隍廟之東北側。清乾隆30年(1765)知府蔣允焄在鄭成功故宅左畔擴大「四合亭」及鴻指園。

日治時期臺灣府署舊址先後經曾為步兵營、五大隊、司令部官舍、憲兵隊分隊,戰後延用為臺南市憲兵隊。

清康熙33(1694)高拱乾的《臺灣府志》﹤規制志‧衙署﹥:「府治,在東安坊,南向。

《福建通志臺灣府》﹤公署:錄自重纂福建通志卷十八・臺灣縣﹥:「知府署在東安坊,南向.舊偽鄭宅,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蔣毓英修.雍正七年,知府倪象愷恢廓重建,規制悉具.九年,知府王士任建三來堂,又置住屋一所為新署.署右側舊有榕梁四合亭遺址,地甚寬敞,乾隆三十年,知府蔣允焄改建官廳(中有懷堂,總督劉世明題扁.四合亭在治後,高側老榕三株,根幹蟠結,架空如橋,亙數丈,廣二尺,人可步履其上,名曰仙梁,亦曰榕梁.鴻指園,乾隆間郡守蔣允焄因四合亭而廣之。三來堂、榕蔭堂,俱嘉慶間郡守慶保題。來復堂,嘉慶間郡守楊廷理建)。」

環境描述:民國八十年代憲兵隊遷移後一直閒置,近年土地陸續出售,剩餘部份已闢為小公園、初人庭園及私人經營中型停車場。另外府署尚有一塊空地:衛民街86號至78號之空地,憲兵204指揮部管理眷村產權。衛民街70巷南邊西側至衛民街96巷對面。

保存狀況:府署尚有一塊空地:衛民街86號至78號之空地,屬憲兵204指揮部管理眷村產權,為國有財產。衛民街70巷南邊西側至衛民街96巷對面的空間。地表下方可能仍存遺構,建議進行「透地雷達偵測」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臺灣府署舊址外觀北側.jpg

臺灣府署舊址外觀西南側.jpg

臺灣府署舊址外觀東向西拍攝.jpg

臺灣府署舊址外觀北側 舊址外觀西南側 舊址外觀東向西拍攝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 巡道署/臺灣道署

創建年代:清雍正5(1727)

歷史沿革:《福建通志臺灣府》﹤公署:錄自重纂福建通志卷十八﹥・臺灣縣:「臺灣道署在府治西定坊,西向,廳事顏曰「敬事堂」,雍正十二年巡道張嗣昌增建官廳(中有斐亭,康熙間觀察高拱乾建,叢篁環植,翠色猗猗,故取衛詩有斐之義.澄臺在斐亭左,觀察高拱乾建,高可望海,寓望園在治後,康熙間觀察周昌闢)

清康熙23(1684)臺灣納入清朝之版圖,設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縣,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署,簡稱「道署」,為清代臺灣最高行政官衙。

清雍正5(1727)臺灣道與廈門分離,臺灣道署遷移至臺灣府臺灣縣西定坊,臺灣道署即設於明鄭時期鄭氏承天府舊署,臺灣道署坐東朝西,中有「敬事堂」,其後堂「鶴馴堂」,署後「寓望園」。

日治時期臺灣道署舊址,日大正5(1916)曾為「臺南廳舍」,其後暫時充當「總督府商業專門學校」使用。日昭和5(1930)臺南市役所由臺南州廳遷至「臺南舊廳舍」。戰後,改為永福國小。

環境描述:昔日臨臺江內海,斐亭與建澄臺構築在海邊的高坡上,茂竹環密,風晨月夜,發出謖謖之聲,夾雜著陣陣浪濤聲,自然天籟的雅致情景,使文人墨客流連忘歸,而有「斐亭聽濤」、「澄臺觀海」的美譽,名列清代臺灣八景。其後海填陸生,海岸線西退,如今周圍已是高樓大廈林立。

保存狀況:從日治時期至戰後歷經多次改建及使用機能的轉變,原道署已完全不存,且周遭環境景觀也完全改變。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臺灣道署台郡八景中的澄臺觀海.jpg

臺灣道署舊址外觀.jpg

《台灣府志》台郡八景中的澄臺觀海 臺灣道署舊址外觀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赤崁樓

創建年代:西元1653(明永曆七年)

歷史沿革:西元1625年,荷蘭人向新港社原住民購換赤崁一帶的土地,設商館建市街,名曰「普羅民遮市街」(Stad Provintia),以紀念荷蘭獨立時的七省聯盟。

西元1653年,荷蘭人為鞏固在臺灣島上之防衛,決定在熱蘭遮城對岸另築一個城堡,以強化守衛能力,以防叛亂,是年八月在赤崁一沙丘上興工,並於翌年517日正式定名為地普羅民遮城(Fort Provintia),與臺江內海對岸的熱蘭遮城遙遙相望,當地人視因其係建於赤崁之地,乃稱為「赤崁城」,又因該城規模不大略似高樓所以也稱做「赤崁樓」,再因當時漢人稱荷人為「紅毛番」,故此城又有「紅毛樓」,在東北和西南各突出一座稜堡,規模比熱蘭遮城小。

明永曆154月初1(西元1661430)國姓爺鄭成功率軍登臺,收復普羅民遮城,將此改設為承天府。國姓爺接著圍困熱蘭遮城,歷經九個月,荷人於明永曆161213(西元166221),鄭氏遷居熱蘭遮城(臺灣城)後,此地仍為軍備倉庫之用。鄭氏孫輩降清後,赤崁樓持續當為火藥庫,然於清康熙60(1721)的朱一貴事變受到有嚴重毀損,同治光緒年間雖曾有大士殿、海神廟文昌閣、蓬壺書院及五子祠等建築,以致荷蘭城堡之風格已經不存。

環境描述:昔日臨臺江內海,稜堡之瞭望亭可眺望一鯤身島「熱蘭遮城」,今星移物換,高樓大廈令人難以想像當年《臺灣縣志》中臺灣八景之一的「赤崁夕照」美景。

日昭和17(1942)日人修築五子祠殘蹟及拆除大士殿,發現部分荷蘭時期之殘蹟,赤崁樓上的閣樓則僅存海神廟、文昌祠兩座,及蓬壺書院門廳。戰後,大士殿重建於赤崁樓西北側。

保存狀況:民國54(1965)赤崁樓做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移除了不少朽木,卸換上許多鋼筋水泥的柱樑。現今赤崁樓外觀特徵為現今尚存海神廟、文昌閣兩建築、蓬壺書院門廳及荷式遺跡。

文資身份:國定古蹟

現況照片

普羅民遮城城蹟1.jpg

普羅民遮城城蹟3.jpg

普羅民遮城城蹟 普羅民遮城城蹟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0510三分子剪報002.jpg

20170510三分子剪報003.jpg

20170510三分子剪報004.jpg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0419_考棚遺址_s.jpg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萬壽宮01.jpg

萬壽宮02.jpg

萬壽宮03.jpg

(未設定內容)

文章標籤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南門城01.jpg

大南門城02.jpg

大南門城03.jpg

(未設定內容)

文章標籤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考棚01.jpg

考棚02.jpg

文章標籤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昭忠祠02.jpg昭忠祠01.jpg

文章標籤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南市利元巷隘門 古蹟或歷史建築提報表

提報編號

(提報人無需填寫)

 

(年度-月份-3位序號)

﹡提報

日期

1051115

(年度)  (月份)   (日期)

﹡提報類別

古蹟       歷史建築

﹡名稱

利源巷隘門

其他別名

 牛車路隘門

地址或位置

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1977號之右

﹡種類

祠堂 寺廟 宅第 城郭 關塞 衙署 車站 書院

學校 碑碣 教堂 牌坊 墓葬 堤閘 燈塔

橋樑 產業設施

其他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之建造物

(請填入適當名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有權屬

公有   私有  其他:既有巷弄        

歷史沿革

創建年代

清代中期

敘述

清代中期,臺灣治安問題讓官員疲於奔命,「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之禍,人民生活也苦不堪言。清同治元年(1862)臺灣府城有城防聯境之設,幾間廟組織為一聯境,一起防守一處城門。而較小的街廓內防衛,則設立隘門加以防衛,杜絕宵小與盜賊,入夜後隘門關閉,街坊內派人守更。早期府城內的古街多處設有隘門,今僅存兩處。

﹡整體特色

 

 

建築特色:花崗石石材,門楣下緣有門栓痕跡與門板的凹槽,為臺南是舊城區僅存隘門之一,具歷此價值,建議提報古蹟或歷史建築加以保護。

 

環境特徵:利源巷隘門位於六和境內六條街之一的武館街內,在早期府城商業繁華之街廓內。

﹡現況

(保存或破壞現況)

良好 尚可 不佳 使用中_______________ 閒置 殘破荒廢棄置

*其他

(發現日期及原因)

民國87年已發現。

民國67年洪敏麟編纂《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已有記載。

建造物照片及說明

建造物主要特徵照片及說明

1115牛車路隘門古蹟_01.jpg

利源巷隘門外觀

1115牛車路隘門古蹟03.jpg

利源巷隘門東向局部外觀

1115牛車路隘門古蹟_02.jpg

利源巷隘門西向局部外觀

姓名/ 單位名稱

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聯絡人

蔡佳樺

E-mail

tn106092@ms39.hinet.net

職業

人民團體860622

南市社行字第106092

聯絡電話

公:( 06 )2206799         宅:(   )                  

行動電話:0921-279207

聯絡地址

臺南市 中西區 天后里 一鄰 永福路 二段 219號 二樓

             

 

 

 

文章標籤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