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大西門(鎮海門)
創建年代:清雍正3年(1725)
歷史沿革:臺灣府城大西門,又稱鎮海門,創建於清雍正3年(1725),係臺灣知縣周鍾瑄創建木柵城所建城門之一。清乾隆元年(1736),改以土、石構築城門,並建城樓。其位置原在今西羅殿,城門之外就是接官亭及鎮渡頭,是臺灣府最重要的門戶。清乾隆53年(1788)林爽文事件後,清廷警覺到城防的重要性,乃將大西門往東遷建,新建大西門於宮後街。清道光15年(1835)自小西門起,繞大西門至小北門止,擴建外城,另開奠坤門、兌悅門、拱乾門三門,以加強府城西緣濱海的防務。
自日明治33年(1900)起,因道路及鐵路建設的需要,已陸續貫通部分城垣。及至日明治35年(1902)展開較大規模的城垣拆除行動,首先拆除今成功路至民生路段的西門段城垣及大西門,用以開闢火車站到安平的通道;大西門於日明治36年(1903)拆除故址在今民權路二段、西門二段與宮後街的交叉路口。
環境描述:今遺址為民權路二段與西門路二段路口。西元1903年12月7日臺灣總督府同意臺南廳長山形脩人之申請拆除大西門,並將大西門材料提供臺南廳使用。
保存狀況:日治時期拆除城門城垣,大西門已拆除不存。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1895年臺南迅速測圖中的「大西門」位置 |
|
|
「大西門腳」舊地名,今西門路與民權路口 | 「大西門腳」舊地名,今西門路與民權路口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