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園別館

創建年代:明永曆三十四年(西元1680年)

歷史沿革:明永曆三十四年(西元1680年)三月鄭經因為西征失利而退守臺灣,復明之志逐漸消失,隨著故老親信陳永華、楊英、柯平的相繼去世,不覺心灰意冷,終至不臨政事。同年十月鄭經選擇寧東府邑治之北的洲仔尾,廣植樹木,茂林修竹,建造園亭,稱之為「北園別館」。清領後因乏人管理;而逐漸荒廢,清康熙廿二年(西元1683年)鄭成功子孫降清後北園別館已被毀棄。

臺灣總鎮王化行、臺灣巡臺兵備道王效宗本地缺乏梵剎,視此處林木清幽,早晚霧氣瀰漫,為興建寺院最佳場所。清康熙廿九年(西元1690年)以「北園別館」故址改建為佛寺,名曰:海會寺,即為開元寺之初始肇建。據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卷五﹤外編・遺蹟﹥:「北園別館:在永康里。偽鄭為其母董氏建,後廢。康熙二十五年,巡道周昌因其地有茂林深竹,乃結亭築室為之記,且繪而圖之。諸羅令季麒光顏曰「致徹」。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總鎮王化行,改為海會寺。」

保存狀況:已廢,改建今開元寺,僅留一井。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明鄭時期史蹟。

北園別館舊址.jpg

北園別館舊址

北園別館舊址2.jpg

北園別館舊址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天池井

創建年代:清領時期

歷史沿革:連橫《臺南古蹟志》:「天池井在鎮北坊。地極窪,故曰天池。泉尚清。旁有古榕十數株,蔭大數畝。每當夕陽西下,昏鴉千百,啞啞亂啼,至曉始息。」今成功路40巷一帶,稱為天池底街,水井為當時街民的飲用水源。
環境描述:天池井位於天地底街,約今公園路與成功路口東北隅,約公園路首相飯店北

側的位置。

保存狀況:已廢不存。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清代府城古井遺跡,今留存「天池底」地名見證昔日景觀。

1907年﹤臺南市街全圖﹥中「天池底街」.jpg

1907年﹤臺南市街全圖﹥中「天池底街」

天池井舊址約在今公園路與成功路口東北隅.jpg

天池井舊址約在今公園路與成功路口東北隅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鄭經井

創建年代:鄭氏時期

歷史沿革:明永曆三十四年(西元1680年)鄭經反清復明受挫,退守臺灣,又以老臣陳永華、楊英等相繼去世,增其鬱抑之情。此後經已無心政事,乃於洲仔尾建「北園別館」終日寄寓室內,次年病故,年三十九歲。「北園別館」內鑿有一井,人稱「鄭經井」,係鄭經起居飲用之水,故而得名。當年鑿井時,挖掘一個超大的海螺化石(硨磲),被奉為鎮寺之寶。「北園別館」今已蛻變為佛門清修聖地「開元寺」,鄭經井位於大士殿之後方左側空地(留有日治時期照片可證)。民國五十六年(西元1967年)改建大士殿,左旁側增築「功德堂」,因而鄭經井遂被圍築屋內。

環境描述:「開元寺」是古蹟,然而「功德堂」左室內,因非古蹟主體,所以「鄭經井」未受古蹟保護,因寺方維護得宜,目前保存良好。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在國定古蹟開元寺內。

文化資產價值:鄭氏時期史蹟。

鄭經井外觀.jpg

鄭經井外觀

鄭經井內部.jpg

鄭經井內部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烏鬼井

創建年代:荷蘭時期

歷史沿革:烏鬼指荷蘭統治臺灣時的黑奴,大銃街的古井係荷蘭人命黑奴開鑿,所以稱為「烏鬼井」。據王必昌《重修臺灣縣誌》記載:「烏鬼井在鎮北坊,水源極盛,雖旱不竭。烏鬼,番國名,紅毛奴也。其人遍體純黑,入水不沉,走海面若平地。先是,紅毛命烏鬼鑿井,砌以菻荼,亦名菻荼井。今改甃磚甓,舟人需水,咸取汲焉。」當時南北商船悉於此取水,以供日用。日治時期井內沙土積聚,已無井水,但磚造井欄仍在;及至民國四十四年(西元1955年)古井已被填塞掩埋,在臺南市文獻委員許丙丁的提議下,臺南市政府乃進行挖掘並修復,烏鬼井才得以重現,井水依然清澈沁涼。

烏鬼井的水質優美,所以大銃街發展出豆腐、豆皮、醬油等豆製食品;周邊有很多豆腐攤,自製自賣豆腐、豆皮,甚至挑到街上或外地叫賣,口味奇佳,遠近馳名;更有多家製造醬油的醬油坊,但在時代變遷下,這些醬油坊皆已消失。
環境描述:今日古井上覆水泥封蓋,雖已廢置不用,卻是見證府城臺江海岸線的地標,也是大銃街的歷史回憶。

保存狀況:井目前被水泥板遮蔽著。

文資身份:直轄市市定古蹟

文化資產價值:荷蘭時期史蹟,為府城西緣海岸線的地標。

烏鬼井現況.jpg

烏鬼井現況

烏鬼井現況2.jpg

烏鬼井現況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總爺街蘇厝

創建年代:清道光年間

歷史沿革:清道光年間蘇捷元所建;蘇捷元出身營伍,清咸豐四年(西元1854年)參與剿滅鳳山縣林供之亂,於鳳山縣城殉難。據洪敏麟《臺南市區史蹟調查調查報告書》的紀錄,蘇厝為二進四合院,雖格局較小,但維護尚佳。

保存狀況:不詳,據洪敏麟《臺南市區史蹟調查調查報告書》的紀錄位於崇安街75號,未尋覓到其建物。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

大約在忠義路三段60號.jpg

大約在忠義路三段60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北壇義塚

創建年代:清代

歷史沿革:蔣元樞任職臺灣知府期間為客死異地之士兵,在府城大北門外設置義塚一處,並建北壇。臺灣知府蔣元樞《重修臺灣各建築圖說》﹤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捐建北門兵丁義塚圖說﹥:「北壇,在郡治北門外較場之西北隅。其地有地藏菴,祀孤之典,於此舉行;地勢極高。菴前向立天燈,終夜燃照;海艘在洋遙見燈光,知將進口,以此為準--如標的然。旁有殯舍,大小三座;與南壇均為停柩之所,兵民無別。查臺郡戍兵,三年班滿,始回內地;病故者隨時埋葬,不能擇地。」

環境描述:北壇義塚東有地藏廟。約今公園北路之北側,台南二中之西側一帶,南側有燕潭所出小溪。

保存狀況:已廢不存。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為府城北緣重要的歷史地景遺跡。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書影中的北壇義塚及地藏廟.jpg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書影中的北壇義塚及地藏廟

北壇義塚舊址約今公園北路之北側,臺南二中之西側一帶.jpg

北壇義塚舊址約今公園北路之北側,臺南二中之西側一帶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北門兵丁義塚

創建年代:清乾隆四十年至四十三年(西元1775年-西元1778年)

歷史沿革:蔣元樞任職臺灣知府期間為客死異地之士兵,在府城大北門外設置義塚一處,並建北壇。

臺灣知府蔣元樞《重修臺灣各建築圖說》﹤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捐建北門兵丁義塚圖說﹥:「北壇,在郡治北門外較場之西北隅。其地有地藏菴,祀孤之典,於此舉行;地勢極高。菴前向立天燈,終夜燃照;海艘在洋遙見燈光,知將進口,以此為準--如標的然。旁有殯舍,大小三座;與南壇均為停柩之所,兵民無別。查臺郡戍兵,三年班滿,始回內地;病故者隨時埋葬,不能擇地。元樞既於南壇建設義塚、殯舍,埋寄民棺;因念兵民相雜,易起爭端,必須另籌區別。隨於較場之東,查有民業五甲有奇--計地六十餘畝,地頗廣寬。立契購買,建立義塚,專為戍兵埋棺之所;別於民人,以杜爭競。其條規,一與南壇無異」。日治時期以來隨著土地的開發,或闢建學校,或興建住宅、市場,義塚已不存。

據民國102年5月27日《中華日報》黃微芬報導: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古物審議委員日前會勘西門路一段七四七巷內一處民宅外的石碑,經委員何培夫查閱史料,與清代蔣元樞「捐置兵丁義塚」的史實相符,具歷史意義,建議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執行相關保存措施,不料五月廿八日發現石碑已不翼而飛,讓何培夫訝異又無奈。該石碑係放在民宅外牆,放置東西或乘坐用,約八十公分長、三十公分寬,何時設置已不得而知,因石碑上刻有「奉府憲蔣捐置兵丁義塚」民眾通報,文資處在五月廿四日邀何培夫前去會勘。
原本文資處與屋主協商,以相同尺寸的石材交換,石碑由文資處保存,惟屋主臨時反悔並未答應;文資處考量石碑屬移動的文物,有動產所有權,就算依文資法登錄為一般古物,仍應尊重所有權人的意願,打算對屋主再曉以大義之際,石碑竟已不翼而飛;詢問屋主,究竟何人、何時拿走,一概都說不知情。
何培夫表示,清代共有蔣毓英、蔣允焄、蔣元樞三位蔣姓臺灣知府,該石碑銘刻的「府憲蔣」應係其中之一,進一步查閱清代志書並比對「蔣姓知府」與「捐置兵丁義塚」,在蔣元樞所著《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中有〈捐建北門兵丁義塚圖說〉一則,可知臺灣郡城北門外教場(練兵場)的西北隅有北壇義塚,並有地藏菴舉行祀孤之典,蔣氏就此捐俸建置義塚,專為戍兵埋棺的處所。何培夫呼籲,該石碑是義塚界碑,非一般骨董,收藏價值不大,若能由政府保存、展示,見證府城的歷史更有意義,不妨由市府提供適當的物品交換,原碑保存,更能兩全其美。

環境描述:約今開元陸橋一帶

保存狀況:已廢不存。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為府城北緣重要的歷史地景遺跡。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書影中的「北門兵丁義塚」.jpg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書影中的「北門兵丁義塚」

北門兵丁義塚舊址約今開元陸橋一帶.jpg

北門兵丁義塚舊址約今開元陸橋一帶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鎮北坊貞節坊

創建年代:鄭氏時期

歷史沿革:據清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的記載,鎮北坊貞節坊係為表揚鄭氏宜娘而建立。鄭氏宜娘,福建省漳州府人,十八歲適臺邑謝燦。謝燦遠賈,三載始歸;尋病卒。鄭氏宜娘朝夕號泣,誓以死殉,鄰嫗慰之曰:「姑老家貧,且無兄弟;若何?」氏曰:婦人從一而終;余惟知『從一』之義耳」。遂投繯死。時天興州為建坊表之,即下禾寮港街貞節坊。

環境描述:約在今北忠街與崇安街間的忠義路三段附近。

保存狀況:已廢不存。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鄭氏時期貞節石坊的歷史遺跡。

1896年〈臺南府迅速測圖〉中「禾寮港街」.jpg

1896年〈臺南府迅速測圖〉中「禾寮港街」

約在今北忠街與崇安街間的忠義路三段附近.jpg

約在今北忠街與崇安街間的忠義路三段附近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重道崇文坊

創建年代:清嘉慶二十年(西元1815年)

歷史沿革:創建於清嘉慶二十年(西元1815年),用以旌表府城文人林朝英樂善好施、修建臺灣縣學文廟,諭旨褒崇,建坊昭示,林氏得以名垂後世。

重道崇文坊為石造、重簷、四柱三間的形制,呈東西坐向。上簷橫額題「重道崇文」,上款「嘉慶十八年正月題」,下款「嘉慶貳拾年參月建」;下簷橫額題「己酉科歲貢生原中書科中書欽加光祿寺署正職銜林朝英立」,邊框分刻朝官手托冠、爵以傳達「加冠晉爵」的吉祥圖案。

石坊雕造細膩,頂置葫蘆,尤顯纖巧;大額枋雕刻雙龍搶珠,並以龍吻啣柱,呈現穩重。東向小額枋分刻龍馬負圖、靈龜背書,西向小額枋分刻蒼松福鹿、寒梅雙鶴,裝飾與吉祥共濟。而反宇飛簷、瓦當滴水、鴟尾雀替雖屬石作,皆仿木構形式,流露中國傳統建築習於運用木料的特性。四柱前後各有石獅夾杆,以為穩固作用。公獅踏綵球,居左;母獅抱幼獅,居右,皆古拙雅趣。
楹聯有四,讚頌林氏義舉。中間對聯:「義舉著黌宮碩望與文章並重,綸音光石碣芳名共道脈俱長」,乃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所題;「重道振儒風坊表榮褒海外,崇文遵聖治爵銜寵鍚雲中」,乃臺灣府知府楊廷理所題。次間對聯:「碩行重東瀛洵人倫之冠冕,隆恩來北闕邀天府之絲綸」,乃鹿港理番同知前臺灣縣知縣薛志亮所題;「功在聖門雅望長存奕世,名旌天府高風永著千秋」,乃前臺灣縣學教諭鄭兼才所題。

 

環境描述:此坊原在原臺南州廳附近龍王廟前,日治時期因闢建今南門路而拆除,構件保存在臺南州廳內,及至日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遷立臺南公園。

保存狀況:地震有受損,已修繕。

文資身份:直轄市市定古蹟

文化資產價值:府城僅存四座石坊之一。

臺南公園內的「重道崇文坊」.jpg

臺南公園內的「重道崇文坊」

臺南公園內的「重道崇文坊」2.jpg

臺南公園內的「重道崇文坊」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3.王姓大宗祠

 

創建年代:日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

歷史沿革:創建於日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九月,至昭和十年(1935年)十一月落成,係臺灣王姓宗親所創建,也是南部地區王姓宗親共同祭祖的主要場所。宗祠供奉開閩始祖瑯琊王王潮、武肅王王審邽、忠懿王王審知三人為傳世祖先,屬「合約式祭祀團體」,也稱「唐山祖祭祀組織」,以「追溯遠祖、敦親睦族」為宗旨。

王姓大宗祠的主要倡建者有臺南的王汝禎、王開運、高雄的王沃、嘉義的王國材、北港的王吟子等人,俱是日治時期臺灣南部各行業知名的實業家。藉由王姓宗親會將王姓宗親的人才與金錢等資源結合起來創建王姓大宗祠,除作為祭祖的場所外,更是凝聚宗親族人向心力的象徵。同時王姓宗親會將聚集的資源關注於社會慈善救濟事業,在王汝禎與王開運等紳商的籌設下成立「臺南愛護會」,並建「愛護寮」以收容乞丐,有功於社會公益事業,堪稱「社會實業家」。

王姓大宗祠的建築規模及陳設為臺南市其他祠堂所望塵莫及,尤其牆體壁堵「左書右畫」的裝飾,有王家女婿府城才子林茂生博士的書法,也有府城傳統藝師潘春源的門神及壁堵彩繪,皆是彌足珍貴的文化資產。此外,宗祠留存完整的碑碣、匾額、對聯、神桌、香爐、執事牌與儀仗等器物,皆是見證宗祠歷史的重要文物。

環境描述:位於尖山西坡,北側為尖山頂的玉皇宮。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直轄市市定古蹟

文化資產價值:宗祠有祭祀與追思祖先親睦九族的社會功能,更具有凝聚宗親情誼力量及向心力,是在臺王姓族親維繫宗親社群情誼的場所。

王姓大宗祠大殿.jpg

王姓大宗祠大殿

王姓大宗祠三川步口左壁堵,有府城才子林茂生博士之畫法.jpg

王姓大宗祠三川步口左壁堵,有府城才子林茂生博士之畫法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2.龍君殿

創建年代:民國七十七年(西元1988年)

歷史沿革:清末至日治時期有澎湖縣白沙鄉鎮海港(鎮仔港)宗親姑婆祖「龍君」乩身「龍君」神表明要來救世,凡有欲求助者於公厝香爐插香祈求「龍君」相助,姑婆祖即從菜宅(菜園)奔回家中「起乩」降駕,龍君的信仰神威顯赫遠播全村及鄰近村莊(今「通樑」一帶尚存「龍君」信仰)。後因澎湖討海生活不易土地又貧瘠,青壯的宗親陸續遷居臺南府來工作,跟隨著也將「龍君」信仰帶入臺南,最初宗親擇白金町(今國花大樓)而居設堂,名曰:「惪華堂」。二次大戰前「惪華堂」之土地被徵收為防空用地,「龍君」則改奉於赤崁街宗親宅中延香火。

民國七十年宗親商議購地重建廟堂,七十六年購得現廟地,民國七十七年(西元1988年)始建廟,民國八十六年(西元1997年)建廟重建金壁輝煌之聖殿,重建後雷德南木雕師傅塑鎮殿神尊外,神龕前移山大將、倒海大將、食鬼大將、吞精大將四大將立於殿內,令人有震撼與尊崇之感,雖為新塑之像頗為傳神。

本廟主祀龍君星君(蒼天上帝,農曆十月十五日聖誕),慣稱「龍君」;同祀金府千歲(左)、鎮海太子(右),配有移山大將、倒海大將、食鬼大將、吞精大將。後殿主祀準提菩蕯、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十大菩薩等,係來臺後增祀奉佛教神尊。近年宗親沿用舊堂號新設「惪華堂」。

蒼天上帝來源:

五方上帝,即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又稱為五帝、五方帝、五天帝、五方天帝、五方天神等。早在周朝時,依據周禮,人們就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和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按《道書》五方五帝:北曰北極,以紫微大帝(玄帝),主之綜御萬星;南曰南極,以長生大帝(赤帝),主之綜御萬靈。西曰太極,以天皇大帝(白帝),主之綜御萬神。東曰東極,以青華大帝(蒼帝),主之綜御萬類。四極大帝輔佐昊天大帝,以綜御萬天。

環境描述:位北華街東北側,西側下坡有臺南齋教的崇德堂。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在地庶民信仰。

龍君殿外觀.jpg

龍君殿外觀

龍君殿正殿.jpg

龍君殿正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1.雙良宮

創建年代:民國五十一年(西元1962年)

歷史沿革:民國五十一年(西元1962年)未雙良宮建廟前,吳府千歲乃由信眾輪祀,建廟後增添天上聖母陸陸續續五府千歲等神尊,以增信眾及祈求之須。民國七十七年更建後為兩層,樓下為會議室空間至二樓正殿為祭祀空間。

雙良宮廟之前身原為燕潭流出溪道,日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臺南廳決定於大北門與燕潭周圍建設現代化的公園時,大北門內的「乞食寮」(今公園西側)被劃入預定地,被迫遷移,部份乞丐聚集於溪畔搭寮而居,故此地亦稱「寮內」。

環境描述:雙良宮廟前小路,原為燕潭流出溪道,南可至臺南圖書館、臺南公園,北行出大路,至六甲頂,過柴頭港溪至府城北郊(安南區)。溪北岸高地為清代「北門兵丁塚」,再北即是「馬房山」。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在地庶民信仰。

雙良宮外觀.jpg

雙良宮外觀

雙良宮大殿.jpg

雙良宮大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龍虎寺

創建年代:民國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

歷史沿革:龍虎寺之前身為「明正堂」,據石爐鐫刻民國「甲辰」,研判創建於民國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 。廟之外觀以拜亭、正殿組成,鋼筋混凝土造,三川殿上掛有紅色顯眼民國六十二年(西元1973年)「龍虎寺」匾,三川殿門框有長聯,以磨石子飾,正門兩側壁堵之上以綠釉花窗裝飾(四排每排十片綠釉花窗組成),加強寺內採光。柱龍嵌有「民國丁未年」(民國五十六年,西元1967年)字樣。三川門石鼓以法輪示為佛教聖地,門神繪以韋馱、伽藍兩大護神,左右側門則繪四大天王守衛。

本寺主祀南無音聲正佛,同祀然燈古佛、龍山古佛,左側達摩祖師,右側伽藍尊者,近年有「天威府」寄神同祀於本寺,另外原左右神案之達摩祖師、伽藍尊者改移奉正殿神龕(兩側),騰出神案寄收「客佛」,顯得寺內擁擠一些。「天威府」乃至府城南河港之南沙宮分靈黃府千歲、包府千歲今奉於神案前之供桌之上。

    本寺開基南無音聲正佛,具榮譽主委胡自強先生稱祖父所有,胡先生說「音聲正佛」佛像為胡家「祖佛」,乃祖先自大陸攜帶來臺。

環境描述:由公園路665巷入一路下坡,後可見龍虎寺紅(鑄鐵)色圓拱框架,寺院廟埕與建物約近50坪。

保存狀況:屋頂因地震有龜裂現象。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在地庶民信仰。

龍虎寺外觀.jpg

龍虎寺外觀

龍虎寺正殿.jpg

龍虎寺正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9.慈雲寺

創建年代:民國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

歷史沿革:慈雲寺位於大北門外馬車寮,現今臺南市公園路一帶。慈雲寺開基「文殊菩薩」為里人蘇啟家中的祖佛,乃清代先祖所留傳,二次大戰時蘇家為躲避空襲,遠離舊家避難,文殊菩薩留置舊宅。相傳戰後有孩童進到蘇家舊宅內發現這尊「菩薩」,「菩薩」極為靈感,信眾以手轎奉請佛祖降駕,弟子問其神佛尊號為何,菩薩示名法號:「青虛慈雲文殊菩薩」,信眾欲奉請求降駕救世,待等三天後,佛祖即至天庭領旨,地府領令,「菩薩」降駕交代救世普渡眾生。蒙蘇家將祖佛-「菩薩」獻出為公「佛」。這時恰好境內周大德之子走失,不知去向。「文殊菩薩」降駕指示:三日後即有好消息。三日後真如「菩薩」所言,此時「文殊菩薩」神威顯赫,名聲傳至全境內,境內信徒漸漸增多。而後「菩薩」降駕交待每年須回大岡山超峰寺謁祖後,由境內信眾,擲茭輪值爐主,並奉請「菩薩」鎮宅一年,隔年再重擲爐主,此後信徒日益增多。至民國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信眾決定擇地建寺,廟名為「慈雲寺」。「慈雲寺」座北朝南,可遙望大崗山超峰寺,深具飲水思源之意。本寺落成後正殿奉觀世音菩薩(鎮殿)、開基文殊菩薩、三官大帝、中壇元帥,及超峰寺如來太子、天虎將軍、聖母之令牌等。

文物:主香爐係以珍奇的青斗石為石材精雕而成。香爐之前緣正中,龍首朝天,兩側握把則為雙獅聳立,莊重沉穩;造型古樸著麗,雕工細膩至極,栩栩如生,凝視香爐,崇敬之心,油然而成。

環境描述:本寺位於馬房山之西南坡,廟一帶為馬車寮,早期居民不多,馬房山之西南坡有大片蓮霧果園,有人又稱此為蓮霧仔腳。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在地庶民信仰。

慈雲寺外觀.jpg

慈雲寺外觀

慈雲寺正殿.jpg

慈雲寺正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8.延平鳳山宮

創建年代:戰後初期前後

歷史沿革:清代時大北門至小北門外皆是墓地,又為北壇墓塚舊址,故府城有一諺語:「走六甲頂,腳酸手也冷」,可知此地非常的荒涼,令人毛骨悚然,不是墓地就是野草埔。從日大正10年(西元1921年)﹤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可見當時此區皆為墓地,日治時期開闢縱貫公路為出入臺南重要的路徑。
日治時期鳳山宮東南側有練兵場、火藥庫,西南側為陸軍墓地,西北側有清代小路可至柴頭港福德祠而出臺南郊區。東邊延平市場昔有「田螺鑽」(田螺穴)之稱。

延平鳳山宮原為六甲頂之萬應公祠,民國六十年代「大家樂」流行年代,祠前可說盛況空前之熱鬧,故從萬姓公祀拜到迎供延平城隍爺,護境佑民,因而居民香火興旺。民國六十八年成立延平小城隍廟管理委員會,民國七十一年重建。民國七十七年據聞郭府顯靈指示信徒,「廣澤尊王」將至本廟,信徒依王之指示至鳳山宮迎奉「廣澤尊王」,後來廟也更名「延平鳳山宮」。今前殿主祀「廣澤尊王」及其隨從,後殿主祀城隍爺(中)及萬姓將軍(左)、水仙娘娘(右),左案奉福德正神,右案奉註生娘娘。

環境描述:清代時大北門至小北門外皆是墓地,又為北壇墓塚舊址,直到日治開闢縱貫公路,為出入臺南城重要的路徑。

保存狀況:即將修建中,廟方已張貼募款公告。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在地庶民信仰。

延平鳳山宮外觀.jpg

延平鳳山宮外觀

延平鳳山宮正殿.jpg

延平鳳山宮正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7.小北城隍廟

創建年代:民國五十七年(西元1968年)

歷史沿革:清代小北門門垣牆外一水源,至清未至日治水紋尚明顯,從臺南公園的河流的經「寮內」向西流至小北門城垣北側流入臺江內海(民德國中)。溪北側即為墓園(今小北城隍廟),從日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可見,此一帶為日治時期陸軍墓地。

民國五十七年(西元1968年)善心人士鳩資建廟,以奉祀「城隍五神君」,因近小北門,因而廟名取為「小北城隍廟」。小北門外店家因「城隍五神君」神靈顯赫,民國七十八年(西元1989年)與九十二年(西元2003年)皆曾進行修繕廟堂。

環境描述:廟近小北門城而命名。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表現在地庶民信仰,並印證昔日當地為墳塚區的地理景觀。

小北城隍廟外觀.jpg

小北城隍廟外觀

小北城隍廟正殿.jpg

小北城隍廟正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鎮山城隍廟

創建年代:清光緒年間

歷史沿革:鎮山城隍廟,位於大銃街尾,山埔頭之西,神農殿之東北方。相傳建於清光緒年十年 (西元1884年)前後,里人石成不忍見家之東側,山埔頭之西邊墓園死骨曝曬四處,出資建一萬善同歸祠供奉先民遺骨,因保佑境內平安有功,更名為「大將爺祠」,祠內奉「大將爺牌位」。戰後里人鳩資重建大將爺祠。

民國四十五年開闢公園眷村新村時又挖出一些先民遺骨,原擬合入祀墓祠內,但神明「大將爺」不同意。民國六十五年間,有幾位信眾夢到城隍指示取樟木雕刻其像,信眾依指示雕塑兩尊城隍像。民國六十七年自首邑縣城隍廟乞求縣城隍爺香火入神,因廟近小北門,廟名「小北鎮山城隍廟」,而後香火更佳鼎盛。

民國七十年本祠改建,增建地下室後,再將民國四十五年挖之遺骨,存於地下室內。原是山埔頭腳西坡「有應公祠」,保佑轄境有功,經恩師神農殿神農大帝及元和宮保生爺為監察,在兩位聖帝帶領本廟小城隍公修行,聖帝上奏玉皇,領得天壇玉帝旨令同意重修本廟。隔年二月重工,同年本祠新建落成,今廟內主祀城隍爺公與歷史先賢(無主先民),廟後墓穴,墓廟合一,屬於十八境元和宮的角頭廟。主祀大城隍、二城隍、三城隍,配祀劉氏娘媽、黃氏仙姑。

環境描述:山埔頭之西坡,神農殿之東北方,墓廟環境四周清幽、明亮潔靜,左側有一叢刺竹。出廟,經神農殿走小北大街門,即可出小北門城。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見證本區昔日為墳塚區的地景。

鎮山城隍廟外觀.jpg

鎮山城隍廟外觀

鎮山城隍廟墓廟合一.jpg

鎮山城隍廟墓廟合一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5.中樓仔勝安宮(聖公廟)

創建年代:清康熙三十年(西元1691年)

歷史沿革:依據清康熙五十九年《臺灣縣志》﹤雜記志九・寺廟・在永康里﹥:「聖公廟,在中樓仔街。康熙三十年,臺廈道高拱乾建」。又清同治十年《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卷九﹤ 典禮(祠祀附)・臺灣府﹥「聖公廟:在中樓仔街。康熙三十年,臺廈道高拱乾建。漳、泉舟人多祀其神,以其熟識港道。一在海防署前」。清代大北門外至開元寺之南,昔日舊地名「中樓仔」,清康熙三十年(西元1691年),臺廈道高拱乾倡建聖公廟,早期信眾以為聖公爺乃倪聖公,為海舶總管,彰、泉州航行者祀奉之航行神。

舊址今中樓里東豐路85巷入口三角點處。大北門中樓仔、三分子及小東門外為人煙稀少、荒蕪,有農人於此種植甘蔗、果樹。中樓仔聖公廟乃為庄頭主要信仰。據傳本廟至清未時廟木構、土壁牆,已破舊不勘,日人入臺,又倡導扶佛滅神,以致廟毀,聖王公神像以擲「爐主」輪祀。戰後,信徒商議集資重建,民國四十一年五月重建現址。信眾請示多次,「聖王公」均表示尊號乃上蒼所封賜,無須更改,壬辰年(西元2012年)逢本廟將建醮,本廟執事者再次請示,待本醮科完滿時將稟明玉帝,甲午年九月十五日「聖王公」降駕表示玉帝敕封吾為開漳聖王,俗稱聖王公。解決了信徒拜了一輩子不解自已拜聖王公到底真正聖號為何。甲午年十一月八日「聖王公」降示設香案三日,開漳聖王金尊、印信、尚方寶劍接旨,並請友宮齊來同慶。同年十一月十一日開漳聖王、聖王夫人、駕前文書、韋馱、白馬使君、黑虎神像步行到玉虛宮及地府覆旨。聖王公正名為「開漳聖王」。

環境描述:本廟位大北門外,大北門中樓仔及小東門外為人煙稀少、荒蕪,有農人於此種植甘蔗、果樹,清代時「中樓仔」南鄰小東門,日人入臺後始有在「中樓仔」庄之西側建「衛戌病院」,戰後改為「804醫院」,「中樓仔」漸漸有人氣。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表現在地庶民信仰。

中樓仔勝安宮(中樓仔聖公廟)外貌.jpg

中樓仔勝安宮(中樓仔聖公廟)外貌

勝安宮正殿.jpg

勝安宮正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4.代天府鎮南宮

創建年代:明治四十二年(西元1909年)

歷史沿革:日治時期廟境為「三分子」,戰後為開元里,早期三分子居民約十戶。時適代天巡狩池府千歲巡臺南都,蒞駕三分子,降乩示意。欲池府千歲駐駕於本境,以保里人,眾舖戶欣聞莫不雀躍,同聲一致願虔誠奉祀。於是塑金身,晨昏朝拜,香煙日盛,嗣後再添祀文衡聖帝、天上聖母、中壇元帥、吳府千歲等諸神像。經聘雕塑金身,其神像莊嚴,維妙維肖令人敬畏,自本廟諸神坐鎮,物產豐富,人民安樂,風調雨順。

民國五十八年(西元1969年),爐下黃川、里長王清雲首倡建廟宇,購地增建兩側鐘鼓樓,以酬謝諸神明保佑之恩,請池府千歲等眾神出駕選擇吉穴。籌組委員會辦理建廟事宜,民國六十一年(西元1972年),新廟落成,金碧輝煌,而成現貌。

環境描述:昔日廟前即可伏視柴頭港溪,東邊柴頭港溪東北坡上有一貫道「天帝聖堂」。

保存狀況:尚可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表現在地庶民信仰。

三分子代天府鎮南宮外貌.jpg

三分子代天府鎮南宮外貌

三分子代天府鎮南宮門前石獅.jpg

三分子代天府鎮南宮門前石獅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3.臺南市天帝聖堂

創建年代:民國四十六年(西元1957年)

歷史沿革:慈善家胡定董事長,其先嚴早期篤信呂仙祖,遵從先嚴慈命,特由木栅仙公廟乞求純陽祖師神像奉祀。方金玉女總點傳師很早就與王老前人一起辦道,當年與王老前人及道中許多前輩都在胡定董事長家參研《易經》,後因地方過於狹隘,有必要覓地蓋廟以便聯絡,眾人就在民國四十六年(西年1957年)以一萬元買得二百坪廟地,當時就以竹、木、夯土搭建簡單廟堂,廟名「南濟宮仙公廟」,通稱「仙公廟」,堂前供奉純陽祖師,後堂供奉無極老母,於民國四十七年(西元1958年)一月一日落成。

方總點傳師一直藉著這個簡陋的道場渡化眾人。廟宇雖簡陋,由於呂祖神威顯赫,渡化無數信眾,因此香火鼎盛,場地又不敷使用,胡定董事長遂集眾商議改建,於民國五十一年(西元1962年)改建,三年後二層樓廟堂落成,廟宇氣勢軒昂。二樓供奉無極老母 (天帝)座,擔起普渡三曹聖業,一樓大殿主祀呂仙祖、彌勒祖師、濟公活佛;後殿奉祀南海古佛及護法韋馱尊者;信眾遍佈全省,每逢新年、春節及農曆四月十四日『呂仙祖聖誕』,入廟恭祝朝拜者,人山人海,香煙裊繞,名聲鼎沸。民國五十四(西元1965年)年四月由石喜雀經理接洽王壽老前人,成為一貫道寶光玉山臺南地區道場,名為「天帝聖堂」。
民國六十年(西元1971年)胡定董事長將廟產移交王壽老前人,並添購廟地數千坪,加蓋餐廳,道親也愈來愈多。

民國七十七年(西元1988年)由於王老前人指任方金玉總管理「天帝聖堂」,當時方總點傳師為改善廟的前景觀及交通,乃規劃新建牌樓、正門道路及美化工程,在方金玉總點傳師接掌廟務,眾道親合力下很快完成新建牌樓和九龍浮雕,莊嚴宏偉,是一座先天後天齊辦的大道場,並供善男信女朝夕禮敬參拜,以報聖德之恩。

於是聖堂有了很大的改觀。興建中,因「老母」的慈悲,兩位老前人的大德,陳大欉副總點傳師的襄助,及眾經理堂主道親的協力,建設道場及道務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民國九十年(西元2001年)動土興建文化大樓(近千坪),三年後竣工,落成啟用。

環境描述:民國四十六年本堂初建於北門外開元寺之東北側河梯高地上,西側有聖功女中,南有鎮南宮,東有小徑可至「大橋」,想必當年擇地建堂,由廟堂可伏視柴頭港溪,此溪為原臺南縣、市界,為柴頭港溪最中游(由南向東流後北流進鹽水溪),又稱石頭溝(石頭坑),此段有石粒堆積,相傳河道會湧出石頭而著稱。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新興宗教在臺南的傳教情形。

臺南市天帝聖堂大門.jpg

 

臺南市天帝聖堂正殿.jpg

 

檢視較大的地圖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