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4大天后宮

創建年代:明永曆18年(1664

歷史沿革:祀典大天后宮原稱東寧天妃宮,為原明寧靖王府(明永曆十八年建,西元1664年),又稱「一元子園亭」。清康熙22年(1683)清廷派靖海將軍侯施琅攻臺,寧靖王及五妃自縊殉國,生前捨宅為庵,王府遂廢,至今大天后宮後殿尚祀明寧靖王朱術桂神位一座(「本庵捨宅檀越明寧靖王全節貞忠朱諱術桂王神位」、「住持僧宗福耆士楊陞莊咨等全仝」)為佐證。

靖海侯施琅將平臺之功歸於媽祖,奏請朝廷立「天妃宮」,翌年奉旨就王府改建為「臺灣府祠天妃宮」;禮部派員來臺致祭,加封媽祖為「天后」,御賜『輝煌海澨』匾,肅命廟名「大天后宮」,載諸祀典,奉旨諭祭,為全臺第一座官建媽祖廟。清康熙24年(1685)元月施琅撰「平臺紀略碑記」立於宮內。清雍正4年(1726)巡臺御史禪濟布奏請御賜「神昭海表」,懸於本廟、廈門、湄洲等三處天后宮。

清乾隆5年元1740)鎮標游擊石良臣重修並於後殿增建左右廳,以右廳祀總兵張玉麟。清乾隆30年(1765)臺灣知府蔣允焄修葺廟宇,增建更衣亭,並豎立「重修天后宮增建更衣亭碑記」。清乾隆43年(1778)臺灣知府蔣元樞重修,並豎立「重修天后宮碑記」。之後又二次重修。清嘉慶5年(18003月發生火災,部份重要文物受損。清嘉慶6年(1801)正月21日內閣中書李鼎元籲請加封天后父母積慶衍澤公、積慶衍澤夫人,並於後殿設位崇祀。清咸豐3年(1853)賜頒「德侔厚載」、清光緒7年(1881)賜頒「與天同功」御匾。嗣後又屢次重建為今之廟貌。

環境描述:位於赤崁之地西坡,臨臺江內海,雖今離海已遠,周遭與廟前為高樓大夏。

保存狀況:大天后宮坐東朝西,建於斜坡地上,面對昔時的碼頭,因此建築物由前而後,級級升高,自前殿、拜殿、正殿至後殿,一進比一進雄偉。正面寬三開間,平面呈縱深式的四殿兩廊式配置。宮後連著供奉關聖帝君的祀典武廟,右倒是供奉觀音佛祖的佛祖廳。拜殿興正殿分離,中央天井宛若一池。201626日臺南地震三川殿及過水廊之牆壁與牆柱位移嚴重,等待修護中。

文資身份:國定古蹟

34 大天后宮1.jpg

正面外觀

34 大天后宮2.jpg

34 大天后宮3.jpg

大天后宮天井 後殿祀明寧靖王朱術桂神位一座(「本庵捨宅檀越明寧靖王全節貞忠朱諱術桂王神位」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