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臺灣府城城垣小北門段殘蹟

創建年代:清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

歷史沿革:清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臺灣府城改以三合土、石構築城門及城樓。

張丙事件後,清朝官員於清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自小西門起,繞大

西門至小北門止,擴建外城並建月城,另開奠坤門、兌悅門、拱乾門三門,

以加強府城西緣濱海的防務。

          小北門毀於何時,尚無法確定時期,從大正十五年(西元1926年)〈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尚可看見小北門及城垣的痕跡,研判應是該時間前後被拆毀;據洪敏麟《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的記載,民國六十年代還可看到一小段高一公尺、寬二公尺的殘垣。

目前僅存西門路四段16巷弄殘段,高200公分、上方寬90公分、下方100公分。

環境描述:自小北門段殘蹟右側進入西門路四段16巷,沿路都為三、四樓之建築,16

巷80號南側,該民房外圍牆左側為鄰房相隔,左側陡坡,鄰房直接在小北

門段殘蹟築起磚房,西側的鐵圍籬內也有明顯三合土的殘跡。

保存狀況:今西門路四段16巷80號南側圍牆,為小北門北城垣的一部分,此段城垣殘跡未被列古蹟保存,有被毀壞之可能。擬以「透地雷達」探測民房前空地,可能存地表下之城垣遺構。是臺灣府城城垣現存未被列古蹟的城垣段。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現存臺灣府城北段城垣幸存者,是臺灣府城重要的歷史遺蹟,早據民國

六十七年洪敏麟教授在「臺南市區史蹟調查」即已紀錄原臺灣府城五處

城垣殘跡,該段城垣為其中之一。

現存小北門城垣北段段殘蹟外觀.jpg

現存小北門城垣北段段殘蹟外觀

現存小北門城垣北段段殘蹟民居內外觀,已城垣表面上水泥.jpg

現存小北門城垣北段段殘蹟民居內外觀,已城垣表面上水泥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