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正覺寺

創建年代:民國四十八年(西元1959年)

歷史沿革:正覺寺開山師父道妙尼師雲遊四處尋建道場,民國四十五年某一日經過此地,見柴頭港福德祠前豎有乾隆年間「重修柴頭港福德祠碑記」以及北壇地藏菩薩及將軍祠,認為此地為佛教聖地,隨即在當年三月五日假福德祠安座佛位。道妙師父向外募緣有善士鄭等人獻捐地六分餘,充作正覺寺用地。民國四十八年正式成立「正覺寺籌建委員會」,推派王順反為主任委員,王朝榮為副主委,另有委員釋道妙、許萬亭、王順天、邱順興、李仲安等三十名熱心人士共同發起鳩資建寺,同年三月動工,至民國五十一年完成大殿外觀。民國五十六年「道妙尼師」積勞成疾,享年六十七歲而圓寂。民國五十九年二月杜居士因故辭任,由王石山、王柴錠、邱順興等多位大德,聯合接辦寺務。及民國五十九年,本寺護法信善大會決議並聘請,恭請臺灣府城古剎竹溪禪寺高僧然妙上人,為首任住持兼管理人(任住持二十載),寺務擴大增新,弘法利生普及,諸方信善趨皈依,寺譽宣揚遐邇,因乃尊崇上人為本寺重興第一代祖師。

 

民國六十三年十一月增建華嚴寶塔,次年完成兩廊廟堂供作講經與禪堂之用,六十四年又於寺中附設正覺幼稚園,同年九月啟建,至六十五年始全部完工。民國七十七年春然妙上人安詳圓寂,全寺痛失一位尊師,應信徒建議寺務重要不可無領導,由代理寺務監院勇定法師召開信徒大會,推選時任副寺覺華法師繼任本寺第二代住持,除續辦幼稚園外,並在八十五年十一月拆除原舊殿重建大雄寶殿,次年二月動工,預計三年內完成,為地下三層,地上三層的大殿及分列兩側的五層綜合大樓。地下為停車場、餐廳及活動用地,大殿一樓供奉地藏菩薩,二樓大雄寶殿,三樓禪堂。綜合大樓還包括會客室、祖師堂、客房等。工程款龐大,承諸護法、善信鼎力捐助,共同完成莊嚴道場,歷經三年多落成。主建築採以中國宮殿式歇山重簷建築,聘任名師李漢卿於通樑天花繪畫佛學經典故事精緻細膩。

入正覺寺的山門,即可見拜亭彌勒佛笑臉迎人,進大殿中奉祀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左側觀世音菩薩、右有地藏王菩薩,另外二側韋陀、伽藍二護法眾佛莊嚴法相。

環境描述:柴頭港溪由本寺右側後流出,昔為沙丘地形,如虎蹲之貌。據清乾隆三十七年「重修柴頭港福德祠碑記」記載:「…道憲大人奇仝列憲信官暨南北郊紳士舖民人等首倡樂助捐銀特修北壇地藏菩薩廟宇及將軍祠…」,因此,此處有「佛祖山仔」之稱。正覺寺正殿現貌金碧輝煌,氣勢宏偉,右側有圖書館大樓、東北側觀世音菩薩亭,正殿間有清初柴頭港溪的福德祠,寺右後方建有華嚴寶塔,本寺也附設幼稚園。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柴頭港溪的重要佛教道場之一。

正覺寺牌樓.jpg

正覺寺牌樓

正覺寺大殿.jpg

正覺寺大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