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市仔頭福隆宮

創建年代:清嘉慶七年(西元1802年)

歷史沿革:依《日治臺南市寺廟台帳》資料:福隆宮創廟於清嘉慶七年(西元1802年),主神保生大帝(木像)、觀音菩薩(木像)、關帝(木像)、土地公(木像)。清道光、光緒年間均有修建。

相傳市仔頭原供奉土地公,廟前市街原為米市街-城內重要米、番薯等糧食集散地,故為昔日出入大北門重要道路街頭,又稱為市仔頭街。後來市仔頭街往來的商人眾多,有自福建省同安縣白礁迎回保生大帝供奉;經市仔頭街土地公同意同時奉祀於廟內,不知何時更名「福隆宮」。

戰後荒廢,至民國四十七年境內信徒捐資重修四十八年落成。七十一年拆除舊廟重建,七十八年竣工,增建後殿觀音殿,九十年再次修建,成今貌。

主要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木造雕刻裝飾。挑高臺基,入廟須登樓而上,立面五開間,三川殿以大理石貼面,龍虎邊有石雕與龍柱,門神彩繪為王妙舜之作。八卦澡井、螭龍、鳳凰、象座、瓜斗、神龕等木構件精雕彩繪細緻,殿中「拯救世人」壁畫為蔡草如繪稿,杜木河之作。殿內圓柱柱頭採用捲曲的毛良葉裝飾頗為特色。前殿供奉保生大帝、文衡聖帝、吳府千歲及白龍庵寄祀的孫將軍、斌將軍(白龍庵廟廢後曾至龍巖公廳,後才移入福隆宮)。後殿供奉觀音佛祖、註生娘娘、福德正神等神祗。

文物:蔡草如壁畫,正殿神龕內「雲龍」墨水畫

環境描述:廟前市街原為米市街-城內重要米、番薯等糧食集散地,故為昔日出入大北門重要道路街頭,又稱為市仔頭街。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府城名師蔡草如水墨畫作

市仔頭福隆宮外觀.jpg

市仔頭福隆宮外觀

市仔頭福隆宮大殿.jpg

市仔頭福隆宮大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