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6良皇宮
創建年代:明永曆年間(1647~1683)
歷史沿革:據傳良皇宮創建於明永曆年間,一說創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主神保生大帝(大道公),俗稱「下大道公廟」,以相對於「頂大道公廟」之興濟宮。
清嘉慶11年(1806)因年久失修,又遭風雨吹襲,廟宇傾毀,董事黃鐘岳發起信眾集資重修;清嘉慶15年(1810),修建落成。而後光緒、日大正年間及民國53年(1964)皆有修建。廟前一樓,後殿高二樓,由拜亭、三川門、拜殿、正殿、後殿組成,縱深頗大,後殿挑高。
正殿大道公之大帝、二帝坐鎮正殿的神龕上,三帝因常要出巡,故奉在下桌。趙、康二元帥侍衛在兩側,後殿中央供奉觀音佛祖,兩側陪祀天上媽祖、福德正神等神祇,三樓奉祀聖父廳(另有梯可登樓頂)。
環境描述:廟前為下大道街,因廟而名,廟後有福安宮,宮前有福安坑溪流經,通過府前路,由良皇宮左側流出接水門後,入臺江。
保存狀況:民國101年(2012)再次改建,廟內神明遷至行館重建,民國103年(2014)4月落成,四垂亭、樑枋、門神、壁堵彩繪原為潘麗水作品,均已改繪實為可惜,木構雕刻細膩巧妙;拜殿的漩渦形藻井已新作,讓原精緻作品蒙塵。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良皇宮現況 |
昔日良皇宮左側流出接水門後,入臺江 | 正殿現況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