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福安宮

 

創建年代:清乾隆年間

歷史沿革:據《重修臺灣縣志》﹤祠宇志・廟﹥記載:「茲查各坊里社廟,以王大人稱者甚夥….西定坊則王宮港、草仔寮、海防署前。」海防署前王爺廟即是福安宮,由此可知本廟創建年代應於乾隆17(1752)以前,祀李王爺。

福安宮可能建於清乾隆年間,廟內有嘉慶年之香爐乙只及咸豐五年海防同知洪毓琛所贈「福海安瀾」匾額,可證福安宮與海防署其有密切的地緣關係。據廟方相傳清代時本廟慶典乃由海防署官員辦理,後由二府衙官員接辦,日治時期始由里人接手管理廟務。日大正8(1919)里人沈江河、林啟我等人倡首重修廟堂。二次大戰期間廟堂受盟軍轟炸廟宇殘破不堪。戰後,信徒推薦林義平為主委,籌備修建廟堂,民國39(1950)9月竣工。民國64(1975)再修建,翌年重修完成。

因廟堂年久失修,漏漏連連,管理委員會決議修建廟堂,民國97(2008)桂月動工,民國99(2010)竣工。

環境描述:福安宮坐西朝東,廟之左側福安宮街,街上有蕭氏節坊與沈家舊厝,街尾接二府口,街東側為海防廳,廟前有福安坑溪流經,通過府前路,接水門後,入臺江。

保存狀況:歷代均有重建修護,民國99(2010)重建完工,保存良好。

文資身份:無

現況照片

78 福安宮1.jpg

廟前圓形鐵皮下即是福安坑溪流經處

78 福安宮2.jpg

78 福安宮3.jpg

廟口左、右壁牆差役傳神之石雕 廟之左側的福安宮街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