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9廣安宮
創建年代:清雍正元年(1723)
歷史沿革:米街廣安宮創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其前身本是鄭成功部將所設的公館,主祀金、池、何、三府千歲,及明鄭降清後始更名改建為廣安宮,又稱王宮,廟址原在民族路與新美街路口。其後歷代多有修葺;日治時期實施市區改正,街道擴寬,致使廟宇北移至現址,與共善堂邢王爺合祀。台灣光復後,曾在民國36年至41年(1947~1952)間重修一次。其後歷時經久,毀損情況嚴重,近年有重建之議,並且將神像搬至臨時行宮,舊廟宇成閒置狀態。
廣安宮由拜亭、三川殿及正殿組成,係日治時期遷建之作,呈現閩洋折衷風格,頗為特殊。
環境描述:廣安宮前昔有港汊港往王宮港,即因廟稱而得名;所在之米街(今新美街)為當時重要街道,成為米街重要廟宇而香火鼎盛,其廟埕更發展成府城著名的石舂臼小吃,見證府城庶民生活的變遷,也為五條港留下見證。
保存狀況:舊廟宇日漸敗壞中,呈閒置狀態,廟內神尊暫住民族路上鐵皮屋內已多年(石精臼美食區之東側)。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現況照片
廣安宮廟破舊之貌 |
廣安宮廟破舊之貌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