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水仙宮/臺南市中西區神農街1號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

歷史沿革:

創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漳泉商郊集資用竹篾所建簡易廟,供奉水仙尊王,位於於府城五條港中北勢港港口。清乾隆六年(1741)台廈商賈陳逢春捐資購地、填廟前港道、增建後殿,此時建築規模最為宏偉、華麗,為其他諸廟宇所不及。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北郊蘇萬利等商號再次集資修重新彩繪神尊、廟宇,自此後本廟為三郊管理。水仙宮經歷代多次整修,又日治末期(二次大戰前)時因建防空洞後殿被拆除,今僅存前殿。廟內有清乾隆三十年(1765)臺灣知府蔣允焄所立的「水仙宮清界勒石記」,碑文述「廟前舊有小港,通潮汐、滌邪穢,居民便之,亦神所藉以棲。歲久汙塞,市廛雜沓,交相逼處,遂侵官道」,官方諭令附近居民清除廟前荒穢,拆撤妨礙觀瞻的房舍,以利廟貌莊嚴、氣局軒敞;並且疏濬北勢港道淤塞,以利通暢。清嘉慶元年(1795)福建臺灣分巡臺澎兵備道所立「嚴禁海口舞弊勒索以安商艘事」、日大正六年(1917)「重修水修宮」、民國七十七年(1988)「重修水仙宮」。[1]

今現存正殿,主祀水仙尊王夏禹,同祀項羽、伍員、奡王、屈原合為「五水仙」,五水仙尊王為航海者、貿易商賈所崇奉,祈禱保佑海上航行平安、貿易順利。水仙宮大門不繪門神,採用門釘形式,以顯「水仙尊王」神格之尊貴,三川殿前有石鼓雕刻駿馬、鳳凰、牡丹以及喜雀飛到梅花樹枝的紋飾,用來表示「喜上眉梢」的吉祥意義;基座雕刻麒麟、萬字紋飾,更有逗趣的雙虎。石礎也雕刻麒麟、龍馬、靈龜、法螺、仙鶴、蕉葉與梅花鹿,皆在傳達迎祥納福,雕工精緻頗為特殊。同祀有三官大帝、觀音佛祖、釋迦佛、韋馱、善財、龍女、司命灶君、福德正神。

水仙宮同時也是昔日臺南商業組織「三郊」的總部。當時府城有「三郊」,為北郊、南郊、糖郊所共組的同業公會,對築橋、鋪路、修廟等公益事務極為熱心,因此常見於府城老廟宇的捐題碑上。廟內文物眾多如康熙五十二年(1713)臺灣水師左營遊擊廣陵卓爾壇獻「川靈配嶽」,康熙五十七年(1718)臺灣知府王珍獻「著靈鰲柱」,康熙六十一年(1721)臺灣總兵藍廷珍獻「萬里波澄」,乾隆六年(1741)臺廈商賈陳逢春獻「萬水朝宗」、乾隆三十年(1765)臺灣知府蔣允焄「砥波敷福」(以上舊匾已佚)、民國四十七年(1958)賈景德「大禹廟」、民國六十年(1971)何應欽「海國慈雲」、民國六十年(1971)黃朝琴「溥恩四海」等匾。民國一○四年(2015)修建,至民國一○七年(2018)竣工。

水仙宮 (1).jpg 水仙宮 (4).jpg

 

 

 

[1] 詹伯望、曾國棟等《大臺南市文化資產特展圖錄》(臺南市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11),頁73-7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