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8.金安宮/臺南市中西區中西區信義街108巷61號
創建年代: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
歷史沿革:創建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位德慶溪下游之哨船港南岸。相傳於清乾隆年間有商賈由福建省漳州府金川縣迎「開基二媽」渡臺,祈佑渡海平安。後又有漳州府金門士兵自泉州府湄洲乞求「護鎮三媽」來臺,[1]最初奉於草寮後邊兵營一帶,後建廟於「中街頭」西側,稱為「金安宮」,因保祐商舟船隻渡海平安,遂為地方信仰中心。
正殿祀奉天上聖母,千里眼、順風耳、吏部天官九千歲、清水祖師,溫府千歲,玄天上帝、臨水夫人(陳靖姑)、福德神君、觀音佛祖、張府天師,因廟組有「小法團」另奉法仔祖師神龕等神尊。據傳溫王千歲有醫治烏腳病患等事蹟神靈顯赫。清同治元年(1862年)曾有修建,日大正三年(1914年)油商蘇清粒等人鳩資重修[2],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皆有修繕。民國七十六年(1987年) 火災本廟原有清嘉慶己巳年(1809年)匾額燒毀,今存有石爐」乙只,民國七十七年臘月拆除廟堂重建,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竣工,為今貌。廟門由書法大師朱玖瑩書寫對聯,上聯「金鐘一響湄洲聖通慈航濟」,下聯「安鼓三通臺島鴻恩厚德光」。
本廟與普濟殿、媽祖樓、集福宮同屬「四聯境」,共同防守西城外「兌悅門」安全。
環境描述:位於兌悅門(甕城腳)之東北方,臨五條港最北「老古石港」之北,廟北有北幹線流哨船港。
![]() |
![]()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