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小東門遺構/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成大光復校區

創建年代:清雍正三年(1725)

歷史沿革:小東門創建於清雍正三年(1725),係臺灣知縣周鍾瑄創建府城木柵城所設七座城門之一。清乾隆元年(1736)將臺灣府改築土、石構造城門,並建城樓;後續以莿竹、綠珊瑚環繞木柵,增強防衛。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爽文事件平定以後,改建磚、土城垣,府城城郭的規模更顯宏偉完備。清道光十五年(1835)為加強防務,大南門、小南門、大北門、小北門及小東門等城門添建月城[1]。日治時期後新式武器出現,城垣失去防禦價值,小東門於日明治四十四年(1911)前拆除。而後城垣陸續拆除,並開闢道路、軍事機關或學校,日昭和十年(1935)府城城門僅存大東門、大南門、小西門、兌悅門,城垣僅存南門段與小東門段兩處殘蹟較具規模,以及東門段的部分殘蹟。小西門於民國五十九年(1970)因逢甲路拓寬,小西門搬遷至成功大學保存[2]

民國九十九年(2010)「台灣府城城垣殘跡非破壞探測考古試掘及維護工法研究」計畫,在成大校園進行小東門段城垣的試掘,成大執行團隊在修齊大樓後、中文系館、城垣與小東門遺址相接處皆掘獲城垣的遺址,在小東門城試掘中,主城門與甕城門基座均保存在地下,其範圍跨越勝利路。

小東門遺址 (4).jpg 小東門遺址 (32).jpg

 

 


[1] 黃典權《古臺灣府治海桑城坊考》(臺南市:作者印行,1973),頁23-29

[2] 《中華日報》,民國5949日,第2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