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海安宮/臺南市中西區金華路4段44巷31號

創建年代:創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

歷史沿革:清乾隆元年(1736),由三郊「金永順、蘇萬利、李勝興」自湄洲恭奉媽祖香火來臺,並由郊商醵金五千圓,於西定坊港口建廟,後屢次修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奉命來台平亂之欽差大臣福康安,因感念媽祖庇佑,乃率官兵重建,由郡守楊廷理主持其事,並贈乾隆帝御匾「佑濟昭靈」,且有文武官列名碑記。廟為三進,中殿祀天后,後殿祀觀音大士,並列祀典春秋兩祭。嘉慶三年(1798)修葺,董事趙寶、仕紳陳啟良、郭拔萃等輩倡修。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三月,因平定海賊蔡牽而建功的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獻「聖慈母德」匾。又清光道二十六年(1846),有三郊獻「海邦濯靈」匾,此後本廟即由官府改交三郊管理。日昭和二十年(1945)三月,太平洋戰爭末期,廟受盟機轟炸,燬於戰火,僅存一對清代初期石龍柱[1]

民國三十六年(1947)由地方士紳劉阿丁、郭為珍等人鳩資重建,依原址先建正殿,奉祀天上聖母。民國三十八年(1949)召開信徒大會,並成立「海安宮管理委員會」,由石水德、張煌、蘇榮等委員發起募捐,於民國四十年(1951)新建後殿祀觀音大士並設拜亭。民國五十一年(1962)後殿傾圯,石水德、張煌兩人發起重建廟堂,此次改建為北方式建築。民國六十四年(1975)正月竣工,殿前新塑千里眼、順風耳委請邱火松先生新作,正殿兩側大幅銅製壁堵「化草為木,遇難慶生」、「施救旱災,萬民沾思」委請府城藝師蔡草如創作。後殿同祀觀音佛祖、十八羅漢、三官大帝、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虎爺。民國102年再重修近期又重建廟堂,修建後廟貌閩南式廟頂。民國一○三年(西元2014年)十一月四日慶成建醮大典。

廟外右側立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臺灣郡侯蔣公去思碑」、康熙五十六年(1717)「台灣海防同知洪一棟紀功碑」。

DSC00783.jpg DSC00810.jpg

 

 


檢視較大的地圖

 

[1] 范勝雄《西城風華.寺廟(臺南市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11)編號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