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官祀廟壇功祠

1.風神廟/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31438

創建年代:清乾隆四年(1739)

歷史沿革:

清乾隆四年(1739),臺灣巡道鄂善於南河港鎮渡頭渡口前,興建風神廟主祀風神爺,向為來往官員、商旅所崇祀,以感念風神爺護庇臺海航行船隻的安全之恩;並於廟內設置「官廳」,廟前置「接官亭」牌坊,做為內地往來臺灣府城、文武官員迎送餞別的地方,為當時臺灣府極為繁榮之所。

清乾隆三十年(1765),臺灣知府蔣允焄重修。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臺灣知府蔣元樞捐俸大修風神廟,從「風神廟接官亭暨石坊圖碑」得見風神廟昔日寬宏的格局[1]。建築三進大門、官廰、正殿、大士殿;東側建公館,前庭建峴石亭、棠蔭亭,改建「接官亭」石坊(相傳風神廟前是「烏龜穴」,石坊是便於鎖住龜頭,以防擾動港道),規模加廣。日大正七年(1918)日人進行市區改正計畫,重修風神廟正殿,大士殿被拆除,另存官廳。日大正十三年(1924),地方士紳出資就「官廳」重新整修,但是規模已大不如前;又由於滄海桑田,河港變成巷道、車輛取代船隻,風神廟的地位一落千丈,今日風神廟僅存拜亭、兩廂與正殿,格局甚小。日昭和五年(1930),廟左側「峴石亭」頂部因地震塌毀。民國三十六年(1947)棠蔭亭因地震被震垮。民國四十六年(1957)謝江泉再度發起修建。最近整修是在民國八十二年(1993)重修在原棠蔭亭基地,依「峴石亭」仿造新石亭,成為風神廟的鐘鼓樓新貌。正殿神龕中奉風神爺,左側陪祀蔣元樞神像,某日神像被竊,如今只能將「蔣元樞神像照片」留作憑弔;另奉觀音普薩、天真聖祖、武財神,神龕前左右配祀有雷公、電母,雷公鳥嘴鳥爪、手執斧鑿、腳踏皮鼓,氣勢不凡;電母神采奕奕、手握明鏡,照亮人間善惡是非,皆為府城寺廟神像藝術所罕見。左廂設「郭王堂」祀廣澤尊王、妙應仙妃,後於右側奉天上聖母、千里眼、順風耳。門神彩繪秦叔寶、尉遲恭,乃民俗藝師潘岳雄的作品,具藝術價值。廟內存有日大正十三年(1924)信徒贈「和以被物」匾額。

 環境描述:風神廟座北朝南,為前有拜亭的三合院建築,今貌甚為簡樸。清乾隆年間廟庭前即古鎮渡頭碼頭、接官亭及碑亭,民國八十一年(1992)信整修被誤修成兩側為石造「鐘鼓亭」,廟前右旁豎有修建碑記。民國一0五年(2016)2月6日清晨臺南大地震,「鐘亭」全毀,「鼓亭」傾斜,修復後正名「峴石亭」、「棠蔭亭」。

P1220956.jpg P1450007.jpg

 

 


檢視較大的地圖

 

[1] 詹伯望、曾國棟等《大臺南市文化資產特展圖錄》(臺南市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11),頁7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