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敬聖樓 (南社書院)
創建年代:雍正四年(西元1726年)
歷史沿革:康熙三十六年(西元1693年)施世榜入選鳳山縣拔貢生,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年春,羅漢門的朱一貴謀事起義,閩浙總督羅覺滿保任命施世榜為參軍協助清廷,而後施世榜行糧募集壯丁,入阿猴林搜捕逸匪,朱一貴事件平定後,被清廷受封為「都司」一職。
清雍正四年(西元1726年)施世榜捐建「敬聖樓」,用以呼應明清兩朝以來倡導崇文敬字「拾字紙」的文風。
「敬聖樓」是清代臺灣府最早設置敬字亭之所,內奉祀文昌帝君。清乾隆十年(西元1745年)劉勝鳩眾修。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陳朝樑重修;清嘉慶二年(西元1797年),生員陳廷瑜、拔貢黃汝濟、職員吳春貴、歲貢生韓必昌等鳩眾改建;嘉慶四年(西元1799年),增祀文聖倉頡,改為「南社書院」。
環境描述:書院建於大南門外,出大南門城往西有小路可達(今樹林街二段328巷之南側,寧南街120巷之東側一帶),日治時期南側有西本願寺,西北側有台南禪寺。
保存狀況:不存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清領時期臺灣敬字亭與書院史蹟。
1875年間〈臺灣府城街道圖〉中的南社書院 |
南社書院舊址約大南門外樹林街二段328巷之南側 |
檢視較大的地圖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