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開基天后宮

創建年代:明永曆年間(西元1647年至西元1683年)

歷史沿革:開基天后宮俗稱「小媽祖廟」,以相對俗稱「大媽祖廟」的大天后宮,由於是最早的媽祖之一,故又稱「開基天后宮」。據聞廟宇創於明永曆年間,由里人奉萬曆年間的媽祖神像來臺,初建寮祀之,為府城中建於明代的媽祖之一。清乾隆年間,知府蔣允焄與蔣元樞曾加以修建。

日大正十五年(西元1926年)因久未修護又逢風雨侵襲,境內居民捐金重建。二次大戰時受盟軍轟炸,廟堂受損嚴重,於是民國三十七年(西元1948年)再次重修,至民國六十一年(西元1972年) 改建,添加了繁複的表面裝飾。民國九十二年(西元2003年)再次進行大修建,修護後成今貌。

廟堂之格局是狹長形,祭祀空間有外埕、內埕、三川門、拜亭及龍虎井、正殿、後拜殿、後殿等。正殿主祀媽祖,旁有千里眼、順風耳等。後殿的大雄寶殿則奉祀觀世音菩薩、十八羅漢、土地公等。廟內奉有一尊明代崇禎十三年(西元1640年)刻製的媽祖像,極為珍貴(每年媽祖誕辰日廟方會請出崇禎媽供信徒祈求膜拜)。

開基天后宮的龍柱、石作、木作與剪黏都頗為精采。原立於三川殿門前的龍柱,向內移至拜亭,西洋柱頭,柱身有雲氣,雙龍雌雄各一,雄者開口,雌者反是,龍頭向上,至為有力。三川殿上有「憨番扛廟角」,憨番面黑而體白,且體型單薄,不像一般所見憨番身材壯碩。廟中彩繪部份係出自陳玉峰之徒府城匠師黃啟受之手。珍貴文物:

1.神像:崇禎媽祖,儀態端莊雍容,背刻「崇禎十三年」字樣。

相傳清乾隆四十年間臺灣知府蔣元樞重建該廟時所塑「觀音菩薩」

,側身傾首,單足跪姿,姿態優雅。(同時期蔣元樞所塑尚有大天后

宮與祀典武廟的「觀音菩薩」)

2.古匾:清乾隆年間之匾「海天福主」,清嘉慶年間府城名書法家林朝英所獻的「湄靈肇造」、「慈慧」匾,筆法蒼勁,自成一體,甚為特殊。

3.龍柱:三川步口單龍盤柱的花崗岩圓雕龍柱為本廟早期遺存文物,乃清初臺灣龍柱作品的特色,更是府城寺廟現存龍柱年代最早之一。

環境描述:小媽祖廟址位於昔日德慶溪注入臺江內海溪口的南岸,俗稱「水仔尾」。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林爽文事件後,清廷於巷道北側之小北門上加置「火炮」,(臺人俗稱「大銃」),於是出現「大銃街」,後來因巷道的發展,北段依然稱「大銃街」,而南段小媽祖廟前這段則遂改稱「小媽祖街」。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國定古蹟

開基天后宮外貌.jpg

開基天后宮外貌

開基天后宮的開基媽祖.jpg

開基天后宮的開基媽祖

檢視較大的地圖

文化資產價值:創建於明永曆年間(16471683年),為臺南市最早興建的媽祖廟之一。昔日地近臺江內海、府城西濱,稱「水仔尾」,俗稱「水仔尾小媽祖廟」,見證府城海岸變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