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大士殿觀音堂
創建年代:清同治二年(西元1863年)
歷史沿革:大士殿觀音堂建於清同治二年(西元1863年),由臺灣府里人集資捐建大士殿觀音堂,主祀觀音佛祖,相傳先民為鎮壓紅毛鬼(荷蘭人)的邪氣,特建於於荷蘭人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文昌閣樓前)遺蹟上,慣稱「番仔樓佛祖」,乃普羅民遮城上第一座中國式殿堂建築,由三川門、拜亭、正殿組成。昔日大士殿觀音堂即面臨台江內海,清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年)修建赤崁樓大士殿,觀音堂改建在遺跡大門前。日明治二十八年(西元1895年)日人入臺後,大士殿觀音堂先後作為步兵第十六聯隊、衛戍病院、台南師範學校使用,於台南師範學校新舍落成遷出後。
日昭和十七年(西元1942年)日人在修建五子祠殘蹟時拆除了由民間集資興建的大士殿觀音堂。本堂一度寄於成功路大觀音亭,直到民國六十三年(西元1974年)購地重建於赤嵌街,而後迎回觀音佛祖。
環境描述:觀音堂原建於荷蘭人普羅民遮城(紅毛樓)遺跡上,昔日殿堂面對台江內海。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在地庶民信仰的展現,並見證普羅民遮城與台江地理環境的變遷。
大士殿觀音堂外觀 |
大士殿觀音堂大殿 |
檢視較大的地圖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