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觀音亭

創建年代:明永曆年間(西元1647~1683年)

歷史沿革:大觀音亭創建於明永曆年間(西元1647~1683年),或云更早;原稱「觀音亭」,志書也記為「觀音廟」、「觀音宮」,祀觀世音菩薩,歷史久遠,後來為相對於府城小東門內的觀音亭,而習稱「大觀音亭」。
大觀音亭為三開間三進,地勢較高,老榕綠蔭,尤顯境幽室雅。三川門正脊的「福、祿、壽」三仙呈現道教風格,垂脊的四大天王流露佛教特徵,正殿脊飾「王母娘娘」更為罕見題材;但自官廳觀看兩者後殿簷飾,亭無華清爽而宮鮮艷藻飾,形成強烈對比,佛道互異。
三川步口內凹,中門敞開,兩側亦可出入,形成曲折迂迴的空間。左、右壁堵仿古新作彩繪泥塑,左側二人分持旗幟、綵球,右側二人分持戈戟、磬牌;以「旗」、「球」寓意「祈求」,以「戟」、「磬」寓意「吉慶」,乃是中國吉祥圖案運用諧音或同音取意的常見手法。

大觀音亭主祀觀世音菩薩,法相金面,盤坐蓮花座,頭戴寶冠,胸前著瓔珞,面容慈悲祥和,姿態優雅。十八羅漢分列左、右兩壁,其雕像或立姿、或坐姿,赤足露背,坐臥山林,怡然自得。月老神像慈祥和靄,腰前垂帶題有「百年偕老,二姓合婚」的祝頌語,長者風範的造型十分傳神。齊天大聖的造型是猴頭人身,專治桀驁不馴或著猴驚嚇的小孩;門神繪韋馱與伽藍尊者,迎立中門;哼哈二將分立左、右側門;出自民族藝師陳壽彝之手,為珍貴的藝術作品。

 

環境描述:明永曆年間大觀音亭建於尖山之南坡。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直轄市市定古蹟

     文化資產價值:興建於明鄭時期,為府城重要的寺廟信仰之一。

大觀音亭外觀.jpg

大觀音亭外觀

大觀音亭正殿.jpg

大觀音亭正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