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黃蘖寺

創建年代:清康熙二十七年(西元1688年)歷史沿革:黃蘗寺位在北門外,清康熙二十七年(西元1688年)左營太守備官孟太志捐款興建寺院,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廟火毀壞;翌年,募資重建,殿有三落,祀奉黃檗禪師、觀世菩薩、文衡帝君、羅漢;寺院四周圍茂林修竹,景致清幽,木花果甚多。相傳因有反清人士(天地會人)寄居隱藏黃蘗寺內托缽為僧,因而成為反清復明的一處據點。清乾隆四十年間黃蘗寺方丈不慧大師與臺灣知府蔣元樞私交極好,當福建總督追拿天地會不慧大師,不慧大師得悉遂將天地會所藏的盔甲、糧餉、武器等焚毀,將其窩藏反清資金(傳有「黃金」大筆),交給蔣知府,請他善用資金,造福黎民。不慧大師被押至北京斬首,黃蘗寺在乾隆年後遂寂寥與荒廢。

日治初期已殘破不堪,明治三十三年(西元1900年)臺南縣知事新井良一向臺灣總督申請同意貫通大北門東側73公尺左右城垣,以利修築縱貫鐵路,同年六月十八日裁可。荒廢寺院殘跡更因縱貫鐵路興築經過加速黃蘗寺的破壞,該寺遂被日人拆除,改為育苗試驗圃。而後從日治時期的地圖上已見日人已在此興建鐵道宿舍。
黃蘗寺被毀後,原來寺內的文衡帝君神像今奉於天壇(二樓),其他神佛至今依然不知去向。

環境描述:黃蘗寺遺址,約在今小東路與北門路路口之東北側。

保存狀況:不存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見證佛教在府城的發展歷史,為府城七寺之一。

1875年間〈臺灣府城街道圖〉.jpg

1875年間〈臺灣府城街道圖〉

黃蘗寺遺址約在今小東路與北門路路口之東北側。.jpg

黃蘗寺遺址約在今小東路與北門路路口之東北側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的頭像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樹谷文化基金會考古推廣補助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