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龍庵

創建年代:清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

歷史沿革: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5年),建總鎮衙署。後於其北側建「白龍庵」,祀奉由福州迎來五福大帝,為全臺少有的官建閩東式廟宇。臺灣府官兵多由福建省福州等地調派班兵來臺,每三年班兵輪調。為求渡海來臺航行平安及來臺士兵治病「水土不服」之症,遂自福州白龍庵迎來五福大帝神像。清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於大北門城內鎮臺街(總鎮署衙北側)興建白龍庵。

    依據《安平縣雜記》﹤風俗現況﹥:「六月,白龍庵送船。每年由五瘟王爺擇日開堂,為萬民進香。三天後,王船出海(紙製王船)。先一日,殺生;收殺五毒諸血於木桶內,名曰「千斤擔」。當擇一好氣運之人擔出城外,與王船同時燒化。民人贈送品物米包,名曰「添儎」。是日出海,鑼皷喧天,甚鬧。一年一次,取其逐疫之義也。」當時「白龍庵送船」的陣頭、將爺(大身神兵神將)都為總鎮署官兵來當任之。相傳白龍庵之規模雄偉廣闊,計有七進,前殿為中軍府,二至六大殿由五部,十二刑部,內有一百零八庵,供奉三司六部,及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等,傳神像二千五百尊以上。據臺灣總督府檔案的紀錄,白龍庵建物有70坪,所屬空間達150坪,可一窺其腹地寬廣。福州信仰傳入臺灣後,又有漳、泉民眾也從福州白龍庵五福大帝另迎香火至亭仔腳街(今青年路府城隍廟西側)建「西來庵」,為臺灣府城府最早期信奉五福大帝的兩大系統。據傳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日人入臺後,於總鎮署駐山砲兵隊等軍事單位,白龍庵遂被毀。相傳日軍就地興建營房,用水孔急,里民以一擔水換一神像,將救出神像寄放於大銃街元和宮,未及搶救者則被燒燬;其中一尊張部堂神像,由里民李天賜奉請回家供奉,得以留存。戰後,於崇安街(原總爺街),里人新建白龍庵五靈堂,祀奉原搶救倖存的

張部堂神像為鎮殿主神。白龍庵孫將軍、斌將軍則安奉於市頭街龍巖公廳,龍巖公廳廢後,今附祀於福隆宮。白龍庵內祀奉的五瘟神,戰後信徒在總趕宮右前新建白龍庵安慶堂奉祀;另分出在小南門內原萬壽宮右側,新建慶安堂。原白龍庵所供奉的神像,今分別奉祀在臺南市區各廟宇;在元和宮有五靈公及部將,在福隆宮有孫將軍、斌將軍,在全臺白龍庵五靈堂有奉原白龍庵張靈公,在白龍庵安慶堂(廟名改稱五瘟宮)有五毒正神。

環境描述:昔日位鎮臺街,山埔頭之北坡上,西側斜坡至小北門段城垣(西門路三段)約一樓高,今臺南公園西側,約兵工場轉運站之北角。

保存狀況:不存,建議下期透地雷達試探,為府城五福大帝祖廟找出源頭。

文資身份:無

文化資產價值:為府城重要的五福大帝信仰

1875年間〈臺灣府城街道圖〉中的白龍庵位置.jpg

1875年間〈臺灣府城街道圖〉中的白龍庵位置

元和宮正殿的原白龍庵五福大帝神像.jpg

元和宮正殿的原白龍庵五福大帝神像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